很多人宁爱冯小刚,不爱崔永元,缘何?

崔永元这次终于可以不为民zu大义挺身而出了,民zu大义不但过时了,看着也累。而且如果失败了,还会加重爱他的人的委屈感,更累。

崔永元这次就为自己,不为道义。或者说也有道义,个体的道义,自尊的道义。

电影《手机》伤害了他的个人,他的家庭。你伤害了我,我不爽,不爽就要骂你,不然会憋坏。多正常,多健康。

如果这次崔永元的人设已然从大义凛然变成小我恩怨,那冯小刚早在几年前就暴露了他人设的无赖与无耻。也怪了,这块土地上只要一个稍有本事的人(或干脆嘛也不行的)开始渣起来,马上就能起家。

原因不是出在渣人上,还是出在社会上。古代有谚语“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现代则有鲁迅的《世故三昧》。不信你观察,三个人里若有一个渣人、一个正直的人相互吵起来,那个老实巴交又极谙做人之道的喽啰一定会谄媚那个渣人。因为渣,所以惯于见风使舵,而见风使舵的人都厉害。

这块土地培育了上千年的农min习性,谁能给我眼前的利益,我就跟着谁,压根没有公理这回事。

我们的环境与基因,决定了很多人注定宁爱冯小刚,不爱崔永元。

冯小刚的渣不仅在于他谙熟这块土地媚上欺下的做人、做事之道,更在他的创作中暴露无遗。冯小刚享有中国最好的电影资源,却把电影拍成这样,实在对不起这个严重不对等的社会结构带给他的特殊优待。

很多人宁爱冯小刚,不爱崔永元,缘何?

艺术说来无非是偏重社会反思与偏重艺术语言本身的,在这两点上,冯氏电影都没有什么超前性。说白了,大俗片一个!但还不是那种德云社、赵本山的俗,人家的俗是就奔着俗去的,从头到尾不装逼,秉持逗人一乐的民间艺人作风,好好把娱人这事儿干好。汽水就是汽水,不装五粮液;母鸡就是母鸡,绝不装国母。

冯小刚则不然,多年巴结老百姓起家后,换个语境改称中国垃圾观众太多,可你不就是被垃圾观众捧上来的吗?

冯的观众缘一直不错,他深深知道观众爱看什么,爱看什么我就投机什么,是他的一贯套路。

我有个定律,巴结老百姓的文化人没有人品像样的。奸商与政客最爱号称与老百姓站在一起。为什么?他们知道老百姓人多又傻,所以得哄着,哄着才能好好利用。所以奸商和政ke没有一个不摆出亲民姿态的,背后藏的是啥,就不用多说了。文化却正好是反着的,拓展的不是权力而是认知(广义的)。一上来就把文化弄成伺候老百姓的甜蛋糕,到处装孙子,转脸又显得特别精英,使劲往主流成功人士上靠,指的就是冯小刚这路人。

奸商和政ke的狡猾,背后有着实干的担当,严格说来属于职业要求。而文化人是做作品的,你也狡猾,也如此没筋骨,说不通的。

在这点上王朔就有品得多,他知道底线,早就劝过冯小刚这么巴结老百姓没出息,成投机商人了。王朔毕竟是高手,对思想文艺看得明白,乃是从心底里涌出来的觉悟。和冯小刚那种四处拾人牙慧,靠钻营出头的完全不同。

冯小刚傍王朔起家,死皮赖脸地从老王身上混剧本。后来王朔出事了,冯害怕受连累,在《甲方乙方》播出时就把编剧王朔的名字祛掉了,可气的是提前吭都没吭一声。待到再看到王朔的好本子,又低三下四拉着脸求复合,简直活画出一幅封建奴才的样子。

拍《手机》时,冯小刚联合刘震云一起作践崔永元,不过也是同一个套路。冯看崔单纯,便嬉皮笑脸地把他捧得高高的,弄过来套些信息和资源,捅刀的时候也是吭都不吭一声。

崔永元这次怼冯小刚,拔高了说,怼的是中国的所谓实干派。因为体zhi是败坏的,在这种模式下往上爬的,有一个算一个,很难出现不渣的。如果再加上没有什么突出的才干,就只剩下玩渣了。

为什么有人会爱冯小刚,他就是现实的缩影,社会运转的模型,十四亿国人的一面镜子。已然出头的貌似“不屑照”,待出头的貌似“没空照”,背后则一齐偷偷窥去,脸上写着“害怕照”。

傻萌傻萌的各路二代最好,干净、单纯、幸福,不用搅浑水,可以一直天真下去。从刘震云的闺女为她崔叔叔提供的口供就可以看出这种天真的力量了,人闺女说了,“我爸教我不要脸”。

爱冯小刚简单,唯利就行了。

爱崔永元太累,聪明人得分析,他这么做图的是啥?分析过后,渣人笑:这不傻逼么?好人则伤心、伤情、伤和气,最后除了累,落不下什么。

伤不起的就放弃追随傻逼,改爱渣人。他渣完了,没准还能分你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