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舊有「蓬萊腿子、黃縣嘴子、掖縣鬼子」之稱,戲謔中隱含敬服

山東:舊有“蓬萊腿子、黃縣嘴子、掖縣鬼子”之稱,戲謔中隱含敬服

膠東舊有"蓬萊腿子、黃縣嘴子、掖縣鬼子"之說,並進一步說,"三個蓬萊腿子不如一個黃縣嘴子,三個黃縣嘴子不如一個掖縣鬼子"。所謂"腿子"之意,是說流動性強;所謂"嘴子",指表達能力強,所謂"鬼子",指善於謀劃操作。

據文史考證,這種說法最早源於是清末時期,三省奉天人對闖關東經商的膠東人稱謂,可能當時的東北人以務農為生,不善經營生計,而跑出來的山東人,特別是蓬萊(今煙臺蓬萊地區),黃縣(今煙臺龍口地區),掖縣(今煙臺萊州地區)這幾個地方,與大連相近,多數由此向北進入東三省。

山東:舊有“蓬萊腿子、黃縣嘴子、掖縣鬼子”之稱,戲謔中隱含敬服

他們幾個縣的外出經商之人,像電視劇《闖關東》裡的朱開山,都是勤勞能幹、頭腦靈活、善於謀劃,他們留給當地人極深刻的印象,就有了"蓬黃掖三子"的稱謂,後來這一叫法流傳回膠東地區,但在那個學而優則仕的年代,經商跑單幫的都是下等人,畢竟也不是正經營生,箇中更是多為貶義。

山東:舊有“蓬萊腿子、黃縣嘴子、掖縣鬼子”之稱,戲謔中隱含敬服

凡是經商闖蕩之人,特別是自己經營的,講究個能說會道,既要有敏銳嗅覺、長遠眼光,又要事無鉅細、親力親為,還要有極強的心理素質。

能夠討價還價,商賈談判,這就是"嘴子"的優勢;需要走南闖北,溝通有無,這就是"腿子"的長處;能夠先知先覺,把握商機,這就是"鬼子"的風範。

所以,這些看似含有詆譭和嘲笑意味的市井俚語,其實卻是一種羨慕嫉妒恨的心態,在言語中的反映,更像是一種實質上的"肯定和褒獎"。

山東:舊有“蓬萊腿子、黃縣嘴子、掖縣鬼子”之稱,戲謔中隱含敬服

這裡就要說一說"闖關東"。關東,就是山海關以東,這座關口是關外和中原的分水嶺,當年的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就是說的這裡。

19世紀以來,黃河下游遭災,加上軍閥割據,兵禍連年。山東地區的破產農民為了謀得生計,"闖"入東北,從清朝直到民國,數百年間背井離鄉的山東人不計其數。

山東:舊有“蓬萊腿子、黃縣嘴子、掖縣鬼子”之稱,戲謔中隱含敬服

那麼,為什麼在膠東地區,"蓬黃掖"三地的經商人員特別多呢?這與當地的地理形勢有關,蓬萊、黃縣、掖縣地處山東半島的北部沿海,西連內陸,屬於京、津、塘和東三省的交流的要衝之地,當地習俗,男子15歲成年以後,先是走"以學求仕"的道路,如果求仕不成,便到關東地區打工學徒,幾年成手後自己從商,這幾乎成了當地的生存習俗。

山東:舊有“蓬萊腿子、黃縣嘴子、掖縣鬼子”之稱,戲謔中隱含敬服

然而,當時的中國,多數地方仍然是農耕漁業為主,"蓬黃掖"另闢蹊徑的生存模式,有悖於傳統農業"重農輕商"的認識,"無商不奸"看法,認為農耕書宦為上,商賈經營為下。

更何況是毗鄰孔孟家鄉的膠東一帶,正統的儒家膠東價值觀謹言慎行、穩重內斂、胸有城府、深藏不露及輕商賤役的觀念深入人心,對經商學徒跑單幫的,一概視為不上臺面的低下營生。

於是,工於心計的掖縣人被叫做"鬼子",包含著詭計多端之意,能說善辯的黃縣人被叫做"嘴子",包含著強詞奪理之意,手腳勤快蓬萊人被叫做"腿子",包含著拍馬溜鬚之意。

山東:舊有“蓬萊腿子、黃縣嘴子、掖縣鬼子”之稱,戲謔中隱含敬服

如今,市場觀念已經深入人心,能夠賺錢的人,往往受到更多的關注和尊重,於是當地的群眾,就把"三子"的寓意與時俱進,"蓬萊人腿快,黃縣人嘴甜,掖縣人精明",稱讚"蓬萊人的行為美,黃縣人的語言美,掖縣人的心靈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