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感谢贫穷”,也无需赞美苦难!

不要“感谢贫穷”,也无需赞美苦难!

王心仪,图源网络

近日,一篇18岁女生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的文章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反响。女生叫王心仪,今年高考考了707分,已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

当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寄到家门口之时,她却只身一人在异地打工。因家境贫困,高考结束后,经高中物理老师介绍,她在保定一家辅导机构做辅导员。

不要“感谢贫穷”,也无需赞美苦难!

她曾写过一篇文章,里面这样写道:“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不要“感谢贫穷”,也无需赞美苦难!

文章全文如下:

不要“感谢贫穷”,也无需赞美苦难!

不要“感谢贫穷”,也无需赞美苦难!

这样的文章被不少主流媒体点赞。原因其实很简单,国人自小以来都会接受这么一种文化,读书的时候,都曾写过以“苦难”为主题的作文,而且不用想都知道,内容是千篇一律的,一定会举那么几个名人为例,比如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还有华罗庚,钱学森、张爱迪等等例子。

老师们都会说,正是苦难,成就了这些伟人。在这种的教育下长大,成家立业,有了小孩,你发现,现在小孩写的作文,跟你小时候也差不多。大家都在接受差不多的教育。甚至长大了,写文章也还是这种“格式”。

不要“感谢贫穷”,也无需赞美苦难!

图源网络

于是,一想起苦难,我们就想到赞美,把苦难演绎成了满满的“正能量”。电视、报纸上几乎每天都在刊播一曲曲苦难的颂歌。

举个例子,还记得“冰花男孩”吗?他是云南鲁甸县转山包小学三年级学生,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外打工,男孩家离学校有四五公里远,上学要走一个多小时。当天气温零下 9 度,男孩走路上学,他的头发和眉毛沾满冰霜,仿如开了冰花一样。他被冻到满脸通红,而且皮肤很明显,已经开裂。

不要“感谢贫穷”,也无需赞美苦难!

“冰花男孩”,图源网络

为什么会这样?很简单,因为他没有御寒物品,也没有任何护肤产品。还要问什么没有这些的话,那就只有一个答案,因为他的家庭很贫穷。然而奇怪的是媒体为什么要为贫穷而点赞?如果这是你自己的孩子难道不是应该感到心酸和悲伤吗?

不要“感谢贫穷”,也无需赞美苦难!

中国人喜欢赞美苦难,认为苦难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从而使一个人变得坚强和伟大。过去有一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因而,现在的“成功人士”都喜欢把自己的过去说得一无所有,几乎每一个企业家都是白手起家,告贷无门,最后忍辱负重,不惜腆颜事敌,终获成功。

大部分的苦难都是没有意义的,就算有智慧的人能从中学到东西,和受到的伤害比起来也不值一提。而世界上所有各式各样目的不一的洗脑都是从赞美苦难开始。

在游览长城、兵马俑、故宫、颐和园等名胜古迹时,我们常常听到一句陈陈相因的话:“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但解说员甚至是学者们没有告诉我们的是,“这些古代劳动人民”是不是愿意发挥他们的智慧?这些“结晶”又是怎样形成的?这样的智慧结晶不值得赞美。

英国小说家毛姆曾在自己的书中这样评价痛苦:

“痛苦使人高尚,”人们发明出来为痛苦辩护的所有理由中,这一条最蠢。之所以有这样一个说法,是因为基督教觉得有必要证明痛苦合理。

痛苦不过是神经发出的信号,告诉机体现在的状况对它有害。如果我们说痛苦使人高尚,那我们完全可以说危险信号使火车高尚。

不要“感谢贫穷”,也无需赞美苦难!

就“冰花男孩”来说,我们曾经承诺过,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但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我们现在做的只是见一次,喊一次口号。而让人更不好受的是,这么心酸的事,居然变成了一个满满正能量的新闻。

所以,请停止歌颂同胞的苦难,假如你不想他们继续遭受苦难!请停止鼓励同胞忍受苦难,假如你肯正视他们遭受的不公!面对不公,我们该好好想想:如何改善?如何补偿?

还记得川航英雄机长刘传健的妻子邹函吧,对于网友说“给机组什么样的奖励都不过分”,邹函用了《萨利机长》中的一句名言来回答:“作为家属,我不希望自己的丈夫当英雄,我也不想要什么奖励。希望民航局和空客公司能把这次事故发生的原因调查清楚,再不要发生这种事。”

不要“感谢贫穷”,也无需赞美苦难!

川航英雄机长妻子邹函,图源网络

出身贫困但是仍以707分的优异成绩拿到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王心仪真正应该感谢的不是贫困,而是自己的坚持和自信,在物质世界,精神力量也是强大的武器。

而很多媒体大肆宣扬王心仪的“感谢贫困”,就像表扬一个下岗工人勤俭节约,称赞农民衣着朴素一样没有意义,因为在贫困上,王心仪没有选择的机会,而在继续贫穷和努力改变命运上,王心仪没有放弃自己的坚持,选择了后者,战胜了贫困。这才是这个时代应该宣传的精神力量。

一切没有选择的行为,

在道德上都是没有价值的。

苦难没有意义,

战胜苦难才有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