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塌的長城

曾有人問過,如果明朝的長城不倒,是否大明王朝就不會倒下?當然,這裡說的長城並不是秦朝修築,明朝重修的萬里長城。而是明朝的隱形長城,他就是袁崇煥。為什麼說他是明朝的長城呢?

倒塌的長城

長城

袁崇煥三十多歲才中進士,被分配到福建邵武當知縣。但袁崇煥從小喜歡研讀兵書,在福建邵武任上的時候,喜歡與人談論兵法,遇到退伍老兵時,袁崇煥與其討論邊塞上的事情,所以對邊塞的情況比較瞭解。後來袁崇煥通過自薦在遼東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寧遠,從此開始了他的逆襲之路。

自從他鎮守寧遠之後,袁崇煥取得了碩大的戰功。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帶領大軍西渡遼河,意欲進攻寧遠城。袁崇煥得知後,一面堅壁清野,一面盤查奸細,認真備戰。待得努爾哈赤兵臨城下,備戰的西洋火炮毫不留情的轟向後金軍,之前所向披靡的後金軍被打得潰不成軍,損失慘重。

努爾哈赤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大小經歷數十戰,無一落敗。而如今卻敗在一個無名小卒手上,心下憤懣不已,再加上努爾哈赤在攻城中也受了傷,退兵後不久便死去。

倒塌的長城

努爾哈赤

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率兵圍攻錦州,意圖打開通往大明都城北京的閘門。錦州趙率教與紀用一方面閉城堅守,一方面派遣使者議和,意圖拖延時間以待援軍。趙率教與紀用等的是哪裡的援軍呢?兩人等的正是袁崇煥的寧遠的尖兵利炮。但袁崇煥看穿了皇太極的意圖,擔心皇太極會分兵進攻寧遠。所以袁崇煥並不打算在寧遠調兵。袁崇煥命山海關的滿桂移駐前屯,三屯孫祖壽移往山海關,宣府黑雲龍移往一片石,薊遼總督閻鳴泰移到關城,又調動昌平、天津、保定的部隊奔赴上關;傳檄山西、河南、山東等地的守將整備好兵馬聽候調遣。

就在袁崇煥準備好的時候,皇太極果然分兵圍攻寧遠。準備充足的錦州和寧遠利用尖兵利炮擋住了皇太極的圍攻,雖然明軍也付出了血的代價。清兵從寧遠撤退後增加錦州的攻勢,但仍舊無法攻克,而且傷亡慘重,終於清兵撤退。

取得了兩次如此大型的勝利後按理說袁崇煥應該加官進爵,但是由於袁崇煥是孫承宗提攜起來的。而孫承宗是東林黨人,自然袁崇煥也被歸為東林黨人。當時朝廷真正掌權的是魏忠賢,而東林黨人是魏忠賢的死對頭。所以袁崇煥取得如此大的戰功,卻只官升一級,袁崇煥當下憤而辭官。

倒塌的長城

寧遠古城

等到明熹宗駕崩,崇禎帝即位後,才將袁崇煥召回。袁崇煥擔心自己去邊關時會招人陷害,畢竟自己以前的上司孫承宗正是遭人陷害。袁崇煥將自己的擔心告訴崇禎,崇禎將自己的尚方寶劍賜予他。同時,袁崇煥告訴崇禎,防守是正規的策略,攻戰是變通的策略,和議是輔助策略。希望崇禎以後不要聽進小人讒言,誤會自己的意圖。

崇禎二年,清軍越過薊州往西,直逼京城,袁崇煥忙率兵奔襲千里護衛京師。袁崇煥駐軍城外,與清軍鏖戰,互有勝負。清軍久戰不下,隨即撤退,但遭到明軍追擊,死傷慘重。同時袁崇煥率領火槍隊襲擊清軍大營,清軍大敗而歸。

誰知清軍撤退後,袁崇煥卻被清算。朝中大臣認為是袁崇煥引清軍入關,於是紛紛誹謗袁崇煥與清軍有勾結。這時清軍也設計離間,說袁崇煥與後金軍有秘密約定。最後袁崇煥被崇禎下獄凌遲處死。

倒塌的長城

袁崇煥

有一些人覺得袁崇煥死得罪有應得,那是什麼罪呢?首先是袁崇煥一直不想跟清軍對戰,而是堅持採用議和的方式對待清軍。

其實袁崇煥採用議和也是一種無奈,當時天災不斷,導致朝廷賦稅不足,府庫極度缺錢,沒有錢糧怎麼養兵。袁崇煥只能採用一種緩和的方式讓朝廷能夠緩過氣來,結果就變成了審批他的罪過。

其次是袁崇煥殺了毛文龍。這個不得說是袁崇煥的私心在裡面。袁崇煥擅殺毛文龍已是大錯,而崇禎又殺袁崇煥更是錯上加錯。僅有的幾個人才就這般死於非命,徒然讓親者痛,仇者快。

倒塌的長城

袁崇煥雕像

袁崇煥不負君王不負社稷,負袍澤不負本心,雖有瑕疵,但終究是瑕不掩瑜,漢家好漢,鐵血忠魂!有這等忠魂保家衛國,明朝或許能夠力挽狂瀾,可惜崇禎將大好江山葬送己手,親自埋葬了大明江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