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鏡上的書畫藝術,寫出了戰國到明代的歷史

中國古代銅鏡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向世人映照出的是它絕倫的藝術史、文化史和絕妙的魅力。新石器時代的齊家文化是銅鏡的搖籃,商代婦好所用的“葉脈紋鏡”是中原銅鏡的濫觴。此後的西周和春秋時代,隨著銅器鑄造工藝技術的日臻成熟,銅鏡的發展有了質的飛越。

銅鏡上的書畫藝術,寫出了戰國到明代的歷史

戰國連弧紋銅鏡 湖南省博物館

銅鏡上的書畫藝術,寫出了戰國到明代的歷史

戰國羽狀紋地變形獸紋銅鏡

銅鏡上的書畫藝術,寫出了戰國到明代的歷史

戰國羽狀紋地菱形紋銅鏡

銅鏡上的書畫藝術,寫出了戰國到明代的歷史

戰國蟠螭紋銅鏡

銅鏡上的書畫藝術,寫出了戰國到明代的歷史

戰國鏤空鈕蟠螭紋銅鏡

銅鏡上的書畫藝術,寫出了戰國到明代的歷史

戰國獸紋銅鏡

銅鏡上的書畫藝術,寫出了戰國到明代的歷史

戰國四山紋銅鏡

戰國秦漢時期,銅鏡的鑄造不再是形單影隻,它終於可以盡情炫耀其異彩華章,這是中國銅鏡的第一個發展高峰。古人以平滑光亮的鏡面照視自己,今人則更多關注鏡背上雋秀的紋飾。鏡背的“風光”,以戰國楚式鏡引領先河,地紋與主紋的巧妙搭配,變換出蟠螭紋、四獸紋、山字紋及各種幾何紋銅鏡,這些繁複的紋樣在同時期的青銅器上幾乎不見,足見古人對銅鏡鍾愛有加。這些紋樣的銅鏡在戰國一代固化為若干定式,遂成為現今銅鏡收藏的幾大門類。

銅鏡上的書畫藝術,寫出了戰國到明代的歷史

秦 菱格蟠螭紋鏡(拓片)

銅鏡上的書畫藝術,寫出了戰國到明代的歷史

漢 青銅神人神獸鏡

銅鏡上的書畫藝術,寫出了戰國到明代的歷史

西漢鎏金博局紋銅鏡

銅鏡上的書畫藝術,寫出了戰國到明代的歷史

西漢龍鳳象猴紋銅鏡

銅鏡上的書畫藝術,寫出了戰國到明代的歷史

東漢 龍虎瑞獸畫像鏡

銅鏡上的書畫藝術,寫出了戰國到明代的歷史

東漢 青銅神人車馬畫像鏡

銅鏡上的書畫藝術,寫出了戰國到明代的歷史

東漢鎏金博局紋銅鏡

銅鏡上的書畫藝術,寫出了戰國到明代的歷史

東漢 神人神獸畫像鏡

銅鏡上的書畫藝術,寫出了戰國到明代的歷史

東漢 中平四年群神鏡

漢鏡繼承戰國遺風,發展出了更多新奇的紋樣。漢代人將他們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移植到了銅鏡的方寸之間,博局、鬥獸、車馬人物等一齊亮相;仙人、神話和歷史故事等這些為當時人們腦海中所想象的形象也被定形其上,向後人娓娓道來;最突出的要算漢代銘文鏡,絕美的紋飾和瀟灑的文字書體堪稱“中國最早的書法藝術”。這些不能不說是漢鏡在工藝與文化雙重成就上的完美結合,更為銅鏡的收藏錦上添花。

銅鏡上的書畫藝術,寫出了戰國到明代的歷史

三國吳“黃龍元年”重列式神獸紋銅鏡

銅鏡上的書畫藝術,寫出了戰國到明代的歷史

六朝銅鏡

銅鏡上的書畫藝術,寫出了戰國到明代的歷史

隋“仙山並照”四神銅鏡

經過了魏晉南北朝短暫的蟄伏期,中國銅鏡在隋唐時期又迎來了嶄新的繁榮。

銅鏡上的書畫藝術,寫出了戰國到明代的歷史

唐代 菱形花鳥紋銅鏡

銅鏡上的書畫藝術,寫出了戰國到明代的歷史

唐代葵花形雙龍戲珠紋銅鏡

銅鏡上的書畫藝術,寫出了戰國到明代的歷史

唐代 銀背紋銅鏡

銅鏡上的書畫藝術,寫出了戰國到明代的歷史

唐代 雲龍紋銅鏡

唐鏡一改戰-漢多奇異的神、仙、靈、怪,出現了更具寫實風格的花、鳥、魚、蟲。與此同時,麒麟、鳳凰、海獸、靈芝等祥瑞之物也紛紛閃亮登場,它們共同彰顯唐人的優雅、奢華與浪漫。

銅鏡上的書畫藝術,寫出了戰國到明代的歷史

唐四瑞獸葡萄紋銅方鏡

銅鏡上的書畫藝術,寫出了戰國到明代的歷史

唐真子飛霜紋銅鏡

銅鏡上的書畫藝術,寫出了戰國到明代的歷史

五代十國“都省銅坊”銅鏡

而唐代佛教文化的繁盛,又在鏡背上增添了宗教的氣息。唐鏡中,海獸葡萄鏡是拍賣與收藏的重中之重,近些年來成為藏家熱捧的對象,身價不斷攀升。

銅鏡上的書畫藝術,寫出了戰國到明代的歷史

南宋 六出葵花鏡

銅鏡上的書畫藝術,寫出了戰國到明代的歷史

宋達摩渡海銅鏡

銅鏡上的書畫藝術,寫出了戰國到明代的歷史

金 雙龍紋銅鏡

銅鏡上的書畫藝術,寫出了戰國到明代的歷史

金柳毅傳書紋銅鏡

銅鏡上的書畫藝術,寫出了戰國到明代的歷史

元“寓居長沙”故事紋銅鏡

銅鏡上的書畫藝術,寫出了戰國到明代的歷史

元八仙祝壽紋銅鏡

宋、元、明、清銅鏡一以貫之,在秉承前代制鏡工藝的同時,還變出了各種造型的新花樣。以原先的圓形、方形、葵花邊和菱花邊形為基礎,發展出了帶柄鏡、桃形鏡、亞字形鏡、鼎形鏡,甚至出現了清代的帶座銅鏡。

銅鏡上的書畫藝術,寫出了戰國到明代的歷史

明吉藩王銅鏡

現在,中國古代銅鏡還處在價值迴歸的初級階段,尤其是那些鑄造工藝達到極致的銅鏡,它的藝術價值被嚴重低估了。在世界工藝美術界,中國青銅器是被公認的頂級藝術品。它之所以被世界認可,恰是憑藉其一枝獨秀的鑄造技術---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在青銅鑄造技術上超越中國。商周以後,春秋、戰國、兩漢及隋唐時期,青銅鑄造工藝通過銅鏡的製作而被推向了頂峰,把最為生動的藝術美感表現在銅鏡的方寸之間。例如紋飾細如髮絲,又顯力度與層次的戰國鏡;雄與秀相結合的兩漢鏡;半浮雕與深浮雕達到極致的隋唐鏡,它們都是青銅鑄造工藝的經典代表,是中國以外的任何國家都不敢望其項背的。

千金易得,美鏡難求。青銅美鏡之難求,除了其本身製作工藝的難度外,還有其積澱了千年歲月而不失清馨氣韻的風骨。每一件兼藝術與工巧於一身的銅鏡,都先經過制鏡匠師的精心構思與琢磨:包括圖像佈局、繪畫、書法、泥範製作、合金配比的計算、冶煉直至澆鑄。這其中,只要某一個細小的環節出現缺陷,就會前功盡棄。因而美鏡的出爐,是經過無數次的失敗而煉成的。哪怕是一個頂級制鏡匠師,也無法確保每次都能鑄造出完美的精品。就像一個畫家一生繪畫無數,但真正的精品卻只有寥寥數件一樣。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銅鏡是古代的生活用品。早在清乾隆時期,玻璃鏡逐漸普及。如今玻璃鏡已完全取代了銅鏡。不過,它的藝術價值仍是不容小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