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星星追太阳:我当自闭症教师的日子37

第十三章 教途几段路2

我在艾校面前坐下,他刚给家长们做完培训,应该是家长的一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兴奋,我觉得他激情洋溢的样子。他说:“星老师,又碰到问题啦?”

我于是将我的困惑讲给他听。他很认真地听我讲述,并没多说。等到我终于说我,并且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艾校,你看我是不是个问题老师?会不会不适合做这个工作?”

艾校拿出一根笔,随手拿了一张废弃的A4纸,翻到没用的一面,然后很认真地跟我说:“星老师,你的困惑是难免的,只是我没想到你来得这么快。看来,你是天生的特教老师啊。你知道吗,我自己也走过这样的路,我们很多老师都走过同样的路。只是有的人坚持下来,多走了几个阶段,多度过几个关卡,也多几层历劫成功。而有的人,一关都过不去。有的人,很快就到了新的一轮关口,有的人,却迟滞不前。这些内容,本来是培训课上会讲,但是既然你先问了,我就先给你说道说道吧。”

接下来他一边说,一边在纸上龙飞凤舞,将一个特教老师或者自闭症老师从业后可能遇到的几个阶段和关口,一一分析给我听。他说得很详细,详细到从投简历开始。

首先是简历审核阶段,包括求职者自己投简历,比如我,也包括招聘者在网上找到简历主动联系应聘者。这个阶段,根据每人的简历情况自然就淘汰掉一大批。

当招聘者选定简历后,打电话联系应聘者,很多应聘者因为对行业不理解不感兴趣或是本不了解只是凭感觉投简历但听了介绍后就放弃了。可以说,十个电话联系者能有二到三个来学校面试就很不错了。

当应聘者来校应聘,学校一般会先安排她们听课,接触孩子,也接触上课形式。建立感性认识,明确自己是否能够接受。当然这个过程是双向的,有的应聘者在接触孩子后发现与自己想象差距过大,就放弃了;也有自己想做但家里反对,所以放弃了;还有心里想做,但是怕心理承受不了(比如总是忍不住哭)或怕专业技能跟不上,放弃了;还有一种是学校经过面试考核,淘汰了。至此,从看简历,打电话,面试,最后选择愿意来试试的应聘者,已经不到百分十。甚至连百分五都不到。

第二个阶段是新老师培训阶段。

一般两周过后,就会有人会主动放弃,可能觉得辛苦,也可能觉得困难,也可能觉得经济回报不高;还有,学校也会综合考察老师的积极性、态度和专业参与度(是否主动找老教师提问,是否主动看书,是否积极参加培训)等,如果觉得不合适,也会主动淘汰。这个阶段更多是考虑职业态度因素,而非专业技能。因为比较专业的技术需要时间积累。过了两周,安排功课的老师就会根据对新老师的考察,有意识的安排听相应课程,安排哪个老教师带她,指导她,这种指导包括检查听课笔记、对新老师提问,指导她看相应书籍,做相应课前准备或辅助。

从第三个月开始,指导实践,即让新老师再老教师的课上尝试上一些环节,然后指导、探讨、提升。这个阶段依然会出现主动离开和学校辞退两种情况——这个阶段学校除了考虑职业素养之外,老师的专业潜力也会做为很重要的考量,因为确实存在有的老师很用功,但是确实抓不到特教这个专业的特点,导致老师、孩子和学校三方都很痛苦的状况。当然,如果老师强烈要求再给机会尝试,学校还是会给一定时间的。

在这个阶段里,对老师的专业潜力会有一个很特殊的表现,就是我现在面临的情况,“走神”,其实是因为老师以及主动去思考、接触到问题的一些关键点,但是因为专业知识储备和操作技能经验不足,无法自己解决,所以难免困惑。这种情况下,不同的老师做法不一样,有的是通过问老教师,有的喜欢自己查资料看书,也有的喜欢通过尝试,包括观察同一问题不同老师的处理方法的比较,也包括自己假设一个方法然后利用课间去尝试。这三种方法本身并无高下之分。当然效果要最佳是三合一。之所以说这个现象比较特殊,是因为这种状况只存在于少数老师身上,而且往往是在开始尝试实践操作后出现。而事实证明,有出现过这种现象的老师,无一不是优秀的老师,成长较快的老师。根据艾校的观察,我们现在几个同事里,最明显的是叶美美老师,曲晨芬和陈美琳也有过,但相对短暂。而我是最快触摸到这个阶段的人。

讲到这里,艾校问我:“你知道你现在的问题,应该怎么处理了吗?”讲真,艾校讲话,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很多时候听着听着就跟着走了。所以他问我的时候,我竟然有点懵,没反应过来。等反应过来,连忙说:“我明白了。三合一。那接下来又会碰到什么情况?”
带着星星追太阳:我当自闭症教师的日子3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