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把死棋下活的人?

閒談趣更


歷史上把死棋下活的首推漢光武帝劉秀。身為沒落貴族,憑藉著自己的文治武功和用人識人之能力,愣是把崩塌的大漢天下重新建立了起來。

劉秀,漢高祖劉邦九世孫,生於公元前6年,拜漢武帝的推恩令所賜,其祖上爵位一降再降,走到劉秀父親劉欽這一輩便只是一個縣令了,更為不幸的是,劉欽命短,早早的便去世了,這一年小劉秀才九歲,失去爵位失去父親的兄妹幾個,便回到農村,跟隨叔父過起了農民的生活。你還別說,劉秀種地是一把好手,而哥哥劉演卻不喜歡種地,而是喜歡結交俠士,豪情剛毅。因而經常取消劉秀胸無大志。

公元8年,王莽廢除幼主劉嬰,自立為帝,建立新朝。這一年劉秀剛剛13歲。王莽統治期間,推行了一系列不合時宜的政策,觸動了大集團大氏族以及許多平民百姓的利益(畢竟被稱為穿越者)。加之天災不斷,導致百姓生活疾苦,毫無新朝新氣象可言,公元14年以後,也就是天鳳年間,赤眉、綠林等數十股農民起義勢力揭竿而起,豪紳士族也藉機起事奪權。一時間天下陷入大亂。

而此時的劉秀與其兄長劉演還在猶豫不決,畢竟他們雖為前朝貴族,但是早已是庶人階級。毫無勢力和家資可言。因此劉秀主張觀天下之變化而後動。此時開始展露出其做事深謀遠慮,謹慎小心。

公園22年,劉秀才與長兄劉演一併喊著“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的口號,於舂陵正式起義反抗新莽政權。早期的兄弟二人可謂是十分的寒酸,劉秀最開始的坐騎僅僅是一頭牛隨著他衝鋒陷陣。勢力較弱的劉演、劉秀兄弟二人決定與其他綠林軍一起與新莽的軍隊作戰,依靠劉秀的計謀以及衝鋒陷陣,綠林軍在昆陽之戰中大破王莽的軍隊,這次以少勝多的戰役不僅徹底瓦解了王莽的軍事實力,更是在此戰之後不久順利拿下長安城。

綠林軍推舉出了劉玄作為皇帝,史稱更始帝,恢復漢朝舊制。劉演做了大司馬,二劉秀繼續帶領軍隊南下與其他敵人作戰。此時,在外作戰的劉秀得到一個噩耗,自己的哥哥劉演被更始帝劉玄殺害,而劉秀強忍痛苦和傷心,快馬加鞭回京向劉玄請罪,並說自己的哥哥以下犯上,身為弟弟的自己也應受罰,聽到劉秀如此說,劉玄感覺十分愧疚,不但沒有處罰劉秀,反而對劉秀進行了封賞。但是劉秀心裡明白,自己終究會被更始帝猜疑和殺害。

因此,劉秀一方面假裝毫不在意,一方面巴結丞相曹竟,正值河北地區尚且還未歸降,山東地區赤眉軍發展壯大之際,劉秀成功麻痺了劉玄,劉玄派劉秀前往河北前線抵抗赤眉軍。

正是在河北的時候,劉秀一方面抵抗赤眉軍,一方面招兵買馬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公元25年,劉秀利用僅僅一年的時間便實現了擁兵百萬,跨越數州的統治範圍。在眾將士的擁護下稱帝。建元建武,依舊用國號漢。此時的長安城已經十分的混亂,赤眉軍擁護了傀儡皇帝劉盆子。隨後進軍關東地區,劉玄派諸將軍迎戰,大敗而歸。不久之後,劉玄向赤眉軍請降,自去帝號,降為長沙王。隨後被赤眉軍殺害。


此時的赤眉軍如日中天,並且出擊攻打劉秀的收下鄧禹。面對赤眉軍的來勢洶洶,劉秀派出的將士大多失敗而歸。劉秀冷靜分析,利用赤眉軍糧草匱乏之際,親率大軍與馮異兩路夾擊。打敗赤眉軍。

經過6年的征戰,劉秀基本控制了關東地區,但是劉秀之外,還有隴右地區的隗囂和巴蜀的公孫述兩股勢力。劉秀決定先拿下隴右地區,在進軍巴蜀統一中國。然而隗囂卻與公孫述結盟,共同對抗劉秀,又經過了6年的時間,劉秀終於平定公孫述,統一全國。這一年劉秀42歲。

劉秀的統一全國是歷代開創者中最為漫長的,其原因在於下天下割據勢力太多,而劉秀從一個平民貴族,成長為東漢光武皇帝,其中過程的艱辛可想而知,而劉秀愣是把這盤棋下活了!


珞珈山的貓


毛主席曾說,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筆”,美國作家哈里森·索爾茲伯寫到:“長征是獨一無二的,長征是無與倫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長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因此“四渡赤水”無疑是軍事史上“把死棋下活”最精彩的案例。

一、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開始長征

1933年9月25日至1934年10月,國民黨組織重兵對中央蘇區進第五次行“圍剿”,由於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和博古冒險主義等軍事錯誤,中央紅軍拋棄了毛主席關於游擊戰和運動戰的正確建議,堅持用陣地戰與國民黨軍作戰,導致紅軍陷於被動,經過一年苦戰,反“圍剿”失敗,被迫撤出中央蘇區革命根據地,開始大規模的戰略轉移,也就是長征。

二、錯誤路線影響,紅軍損失慘重

長征初期,博古等仍堅持錯誤路線,甚至實行逃跑主義,導致中央紅軍面對國民黨軍的優勢兵力和圍追堵截,作戰不利,損失嚴重,特別是最慘烈的“湘江之戰”後,中央紅軍從剛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7萬人,付出極為慘重的代價,中國革命到了生死攸關的關鍵時刻。

三、遵義會議召開,關鍵時刻挽救革命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著名的遵義會議,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軍事指揮權,成立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實際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全黨和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四、四渡赤水,毛主席的得意之筆

遵義會議後,蔣介石親自調度部署,集中40萬重兵向遵義進逼,妄圖將最後的中央紅軍徹底圍堵和消滅在遵義地區,1:10的兵力對比,疲憊不堪、裝備落後,中央紅軍面臨生死考驗。

簡單地說,中央紅軍面臨著一盤死棋。

但毛主席毫不驚慌,他冷靜、縝密、大膽,他開始發揮自己驚人的軍事天賦,以高人一等的戰略眼光,指揮紅軍在3個月內四渡赤水,締造了人類戰爭史上“把死棋下活

”的奇蹟。

一渡赤水,集結紮西,待機殲敵。

為擺脫敵軍,1月19日,中央紅軍由遵義北上,在集中主力圍殲尾追敵軍未果的情形下,毛主席果斷決策,撤出戰鬥,分3路縱隊西渡赤水河,又在面臨敵人在長江北岸部署重兵圍堵的情況下,暫緩執行北渡長江計劃,改向扎西集中,

尋機殲敵,是為一渡赤水,敵人沒料到,也沒追上。

二渡赤水,回師遵義,大量殲敵。

一渡赤水後,蔣介石立刻調遣大兵圍追堵截,當敵軍主力大部被吸引到川滇邊境後,毛主席趁黔北地區敵人兵力空虛之機,果斷決定避實就虛,立刻轉兵東進,再入黔北。

2月18日至21日,中央紅軍在太平渡、二郎灘等地東渡赤水河,激戰奪取婁山關,重佔遵義城,累計擊潰殲滅國民黨軍2個師又8個團,俘敵約3000人,是為二渡赤水,敵人又沒料到,又沒追上。

三渡赤水,放棄遵義,調動敵人。

被牽著鼻子走的蔣介石氣急敗壞,3月初,又重新糾集兵力,再度向遵義進攻。

這一招正中毛主席運動戰下懷,毛主席果斷決策,不爭一城一池之得失,主動放棄遵義,於3月16日指揮中央紅軍在茅臺及其附近地區西渡赤水河,再入川南,敵軍以為我軍又要北渡長江,急忙調整部署,使用重兵前堵後追,是為三渡赤水,敵人又沒料到,又沒追上。

四渡赤水,飛渡烏江天險,擺脫敵人。

敵人的圍追堵截早在毛主席預料之中。3月21日,就在敵人大舉反撲,即將對我軍形成包圍之際,紅軍在毛主席指揮下,從敵軍包圍圈的唯一缺口鑽出,突然掉頭向東,在二郎灘、太平渡一線西渡赤水,然後向南急行軍,迅速渡過烏江天險,直逼貴陽。

蔣介石已經被戲耍的暈頭轉向,正在他手忙腳亂,從各處調兵準備保衛貴陽之際,紅軍已在毛主席指揮下,乘虛進軍雲南,隨後巧渡金沙江,徹底擺脫數十萬敵軍圍追堵截。

五、化腐朽為神奇,把死棋下活

四渡赤水前,中央紅軍面臨死地,中國革命面臨絕境,是毛主席運用自己的軍事天賦,牢牢掌握戰場主動權,充分發揮運動戰優勢,指揮中央紅軍如同游龍,巧妙地穿插於國民黨軍重兵集團之間,為紅軍贏得了時機,創造了戰機,殲滅大量敵軍,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也是中國工農紅軍戰爭史上最光輝的戰例。

四渡赤水,可以說是國共兩黨軍事領導人蔣介石和毛主席之間的直接對話。

縱觀四渡赤水的整個過程,毛主席有如頂級弈棋大師,洞察全局,掌控全盤,舉重若輕,氣定神閒,遊刃有餘;蔣介石如同一個菜鳥新手,拘泥於一棋一子得失,被牽著鼻子亂跑,處處受制,招招落敗,氣急敗壞,手忙腳亂。兩人境界層次和軍事能力的差別似乎也預示著兩黨的不同前景和中國革命的前途。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柴榮的高平之戰就是一個把死棋下活的案例。

講柴榮之前,先前情提要一下,唐末黃巢起義,把大唐南方的基地都攪亂了,大唐不可避免走上了滅亡。此後, 天下迎來了五代十國的歷史,簡單點,就是中原有五個朝代更替,外圍還有十個小國割據。

五代最後一個朝代叫後周,開國皇帝是郭威。郭威只當了三年皇帝就死了,皇位傳到了他的義子柴榮身上。

柴榮不是郭威的親生兒子,他能當皇帝,全靠郭威的親兒子都被人殺死了。另外,柴榮不是武將出身,歷史記載,他以前還販過茶葉來養家,長大後也沒有在軍隊歷練。在軍中沒有自己的親信,也沒有威望。

第三,這是一個講究槍桿子出政權的人,一個士兵操縱長官的時代,趙匡胤的龍袍加身,在以前就多次上演。比如郭威就是被部下擁戴。

第四,五代十國很多都是二代而亡。

瞭解這些,才能瞭解下面的故事,才能知道柴榮面對的是怎樣一個死局。

登基後的一個月,割據太原的北漢皇帝劉崇發兵南下,北漢還聯合了當時的遼人。

收到消息後,柴榮準備反擊,並且還要親征。

柴榮很清楚,這個時候必須要勝,如果一敗,自己的江山就不保。

而且必須親征取勝,因為如果不是自己親征,而是別的將軍打贏這場仗,他回師之日,極有可能就是奪位之日。

“劉崇幸災樂禍我朝有大喪,欺負我年少新立,想趁機吞併天下,這一次,他一定親自南下了,我不能不去!”

這時候,朝中出現了一個很怪異的聲音。

宰相馮道站出來反對。

馮道號稱不倒翁,五代裡,他曾經給四個朝代打過工,服務過十個皇帝。

這說明,此人非常善於判斷形勢。

聽說柴榮要親征,馮道表示不太合適。為了說服馮道,柴榮說道:“當年唐太宗平定天下,也常常領軍出征,我怎麼敢偷安呢?”

馮道直接回道:“不知道陛下你能不能成為唐太宗呢?”

直接懟了回去!而且發生在馮道身上,這太奇怪了。馮道這個人從來不是直言極諫的人,而是見風使舵的人,連他都敢直接懟柴榮,可見,沒有人真把柴榮當皇帝。

柴榮臉紅了,他明白自己並沒有權威,他強行撐場道:“以我兵力之強,破劉崇如泰山壓卵而已!”柴榮漲紅了臉,聲調徒然高了三分。

“不知道陛下你能不能成為山呢?”

滿朝發出低聲的議論,充滿著對這個新皇帝的質疑跟輕視。

事情已經走到了一個死局:如果服軟,那誰都知道他可欺負,只要有一個強人出現,他就得讓出皇位。

柴榮沒有選擇,他站了起來,宣佈:朕意親征,多說何益!

但是,柴榮只是避免了慢性死亡,他把自己放到了一個急性的,更為危急的地步。

如果親征失敗,結局也只有一個:國滅身死。

柴榮無疑清楚這一點,他急需一場勝利。

調集軍隊,柴榮出汴州急行北上,當時通事舍人鄭好謙看柴榮有些心急,好心勸了一句:“對方氣勢很盛,最好不要急於進軍,應該靜觀其變,尋找時機再出擊。”

柴榮一聲斷喝:“你怎麼會說這些?快說!這些話是誰教你的,說出來,你可以不死,不說,必死無疑。”

柴榮這一句是蒙的,結果這位鄭好謙不經嚇,一問就招了,是是控鶴都指揮使趙晁教他說的。

原來軍將也不願意迎敵!

柴榮將兩人關了起來,繼續北上。

十日後,柴榮終於碰到了北漢的軍隊,一交戰,北漢就開始撤退。

柴榮畢竟是新人,沒有什麼經驗,一看對方後退,當場下令:全軍出發,追擊劉崇。

結果中了劉崇的誘兵之計,大軍被北漢跟遼國的軍隊半圍了起來。

如果正常下去,柴榮必敗。因為北漢軍團大概有四萬人,而柴榮是二萬人,而且還是勞師遠征。

這時候,北漢的劉崇出了一個昏招,他看到柴榮的兵馬太少,就跟遼人說:你們在旁邊看我怎麼破敵就好了。

劉崇的算盤是這樣的,自己是三萬兵,對柴榮有優勢,遼國的一萬是來幫忙的,要是讓他們出力太多,自己付出的酬勞就更多。所以,乾脆不用遼兵。

遼兵一聽,得,那我就看熱鬧吧,把一萬兵馬撤走了。

劉崇決定發起攻擊,最先衝出去的是北漢猛將張元徽。

他一衝擊之下,柴榮的軍隊就亂了。

柴榮的右軍中,率領騎兵的 馬軍都指揮使樊愛能率先逃跑了,何徽本來是個好同志,此時正率領步兵在後面列陣,可敵人沒碰到,先被退下來的友軍騎兵衝了個七葷八素。一看情況不妙,何徽扔下自己的步兵,緊跟兄弟,也溜了。

剩下在戰場的一千多步兵看領導都跑了,自己要跑,可惜沒長四條腿,於是,連兩條腿都不要了,紛紛解去鎧甲,丟下兵器,跪在地上,對著劉崇的方向高喊萬歲。

右軍頃刻間瓦解。

這一切全看在柴榮的眼裡。他的耳邊不僅迴響著自己的步兵在向對方山呼萬歲,似乎又響起了那天大殿之上的聲音.

"朕將學太宗,橫掃天下!"

"不知陛下做不做得了唐太宗?"

"朕將如泰山,力壓劉崇!"

"不知陛下當不當得了泰山呢?"

馮道嘲弄的聲音就在耳邊,輕蔑的笑容就在眼前。

一個劉崇不能敵,何以當太宗?首戰就一敗塗地,何以稱泰山?

柴榮進入到死局,一交陣,自己一方就潰敗了一半,自己的兵朝著人家喊萬歲。這是亡軍之象。而亡軍之後,必是亡國!

血漸漸地從心臟湧上柴榮的大腦,降兵萬歲的聲音漸行漸遠,喧譁的戰場於柴榮突然變得安靜,整個世界只剩下了簡單的選擇。

現在,沒有什麼可以倚靠,沒有什麼可以期待,只有自己來決定自己的命運。

上帝救自救者。

拔劍,縱馬,柴榮躍出重重禁軍護衛的中軍,衝向了正激戰的前線。

若是太宗重世,便是此人,若是泰山降臨,便如此勢。

柴榮沒有別的方法,也沒有任何的策略,他剩下的只有勇氣,一種死也死在戰場的勇氣。

這一看上去絕望的舉止突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在看到最高領導身先士卒衝出去後,擔任警衛工作的一位將領對著左右喝道:

“主上危難如此,我們難道還怕死嗎?”

說話的是誰呢?正是後面的北宋皇帝趙匡胤。說完,趙匡胤並沒有緊跟著柴榮衝出去,反而轉身,去找了另一個人。

趙匡胤找的人是張永德,此人是柴榮的妹夫,時任殿前都指揮使。

拍馬趕到,趙匡胤對著張永德說出了自己的計劃:

“對方初戰告捷,志驕意滿,此時,只要拼死一戰,一定能擊破對方?”

“怎麼破?”

“張都尉部下射術精湛,請張都尉領部下戰領高地放箭,我引部下近攻。國家安危,在此一舉!”

張永德的軍職比趙匡胤的高,但聽完對方的計劃,他意識到,這是正確的應對。於是,他馬上表示同意。

柴榮在前,牙兵在後,張永德居高遠攻,趙匡胤率眾近搏,這一支本來殿後圍觀的後軍衝到了最前面。

此時,風越來越大,強勁的南風橫掃高平的高原,注意還是南風,這意味著周兵是順風攻擊。而漢軍是逆風攻擊。

據記載,劉崇在發動攻擊前,還颳著東北風,等東北風轉成南風,主管天氣的北漢司天監建議:正是攻擊的時候。

不知道司天監根據那本皇曆做得判斷,當時,旁邊的一位學士憤而起立,告訴劉崇,可以將這位司天監拉下去斬首,逆風豈是可戰的時候。

對於懦生的建議,劉崇給出了乾脆利落的回答:老措大,別胡說八道傷我士氣!(老措大相當於文化界的屌絲)

從某種意義來說,作戰跟種田一樣,是看天吃飯,不遵守自然規律,不看天氣預報是要吃苦頭的。

被迎面刮來的大風迷亂了雙眼,北漢的士兵看到了一位天子身著黃金鎧甲奮劍而來。接著,他們看到了讓他們更為驚恐的事情。

在對方陣地的上空,雲氣翻卷,隱約可見龍虎的影像。

王者降臨高平。

劉崇對此一無所知,不久前,他還叫人捧出了酒,與諸君痛飲了一小會。一嬴錢就開始消費,這是賭徒的第二個思維模式。

等他發現賭局還沒結束時,他緊急下令張元徽再次發起衝鋒,準備通吃對方。

這一次,一定要活捉柴榮。

張元徽迎風而上。他剛接受了劉崇的褒賞(可能還喝了酒),工作熱情高漲,可經驗告訴我們,持續作業容易出事故,疲勞駕駛有風險(可能還是醉駕)。尤其是一匹疲勞的馬。

也許是連續高強度衝刺,也許是迎來吹來的風靡了眼睛,張元徽的馬剛衝到對方前面,一個踉蹌,摔倒在地。張元徽沒能爬起來,被一哄而上,不講體育精神的周兵就地斬殺。

據記載,張元徽的部下非常勇猛,冒死衝上來,搶走了張元徽的屍體。可也就僅此而已。

正如風向轉變一樣,勝利的天平已經傾斜。

劉崇慌了,這位老前輩是個沙場菜鳥,職業水準停留在靠數人頭來判斷勝負,衝鋒又不看風向,可他最大的弱點是他脆弱的內心。

這是一個內心軟弱的人,他沒有柴榮那種遇險而上的勇氣,在碰到困難時,唯一的想到的辦法是退縮。

看到張元徽倒下後,為了又快又省的結束戰鬥,劉崇做出了一個決定:揮動紅旗撤退。

紅旗一出,本就膽怯的漢兵一鬨而散,撤退過程中發生了不少踩踏事件,不少漢兵棄械投降,跑過去的一千多原周朝步兵比較糾結,上午剛跳到北漢陣營,連新的軍服都沒領到,現在又要向原單位投誠。

兵敗如山倒,倉皇后退的劉崇到這時才想起了同志,向遠處一望,剛還擠滿遼兵的高地已經空空如也。

遼兵已經走了。遼兵是懷著一肚子氣跑到高地的,自從被劉崇劃定為圍觀群眾後,他們就一直在觀戰。看到劉崇敗退時,他們沒有猶豫,沒打招呼,直接撤了出去。

劉崇幾乎陷入了絕望,在這一天黃昏的時候,劉崇總算把自己的隊伍又歸到了一處,三萬多兵馬只剩下了一萬。領著這一萬兵馬,劉崇渡過一條淺河,重新列陣。

只要天一黑,對方就不敢貿然過河急攻,只需要一晚,就可以重新穩住軍心。

這是劉崇最後的希望,可人得意時多是電影,二小時拉倒,倒黴起來,就是連續劇,一波接一波,且高潮多在後面。

此刻,一支全新的精力充沛的周軍出現在戰場。

率領這支部隊的是河陽節度使劉詞。

這是一位老將,平時睡覺都穿鎧甲,永遠是一副準備上沙場的樣子,可就這樣的劉詞依然落在了柴榮的後面。

這天下午時分,劉詞終於趕到高平,最先遇上的也不是柴榮,而是從前線逃回來的樊愛能、何徽。這兩位難兄難弟也算有出息了,下來後沒多久,就被柴榮的使者追上了。

“兩位將軍莫跑,我軍已經反敗為勝了。”

兩位將軍哈哈大笑起來,騙誰呢。

笑完,這兩位也挺有人生目標的,直接就奔周軍的輜重去了,可算是跑路不忘搞經濟。據記載,把管物資的文官李谷都嚇得跑到山裡躲了起來。

搶了一通之後,他們碰上遲到的劉詞。

“劉將軍,你來遲了,我軍已經大敗,就我們逃了出來,剩下的已經解甲投降了。”兩位好心將戰狀通報給劉詞。

我軍敗了?!

聽著不遠處傳來的震天喊殺聲,劉詞陷入了深深的自責當中,但最後,他下了一個決定。

就算敗了,我也要到前線看一眼。

來到前線的劉詞喜出望外,己方不但沒敗,還佔盡上風,柴榮不僅身體健康,還幹勁十足,更好的是,劉崇比較頑強,還搞了一萬人組織了防線。

總算給我留了一波啊。劉詞同志年紀大了,這可以說是他最後一次參與大戰了。

劉詞馬上率領他的河陽軍投入到戰鬥當中,這支新力軍發揮了實力充沛,幹勁足的特點,一鼓作氣突破了劉崇的河岸防線,徹底擊碎了劉崇最後的妄想。

劉崇逃跑了,他本來是逃不掉的。

深夜,高平西北面通道,江豬嶺。

夜色下,一位老人出現在荒野的山路上,其人面色蒼白,鬍鬚打結、分叉,再沒有往日那樣自信的縹緲。我不說,你絕對猜不到這就是北漢皇帝劉崇同志。

行至江豬嶺,狼狽不堪的劉崇終於鬆了一口氣,望望四處平靜的荒野,他不禁露出一絲淒涼的笑意。

柴榮啊,柴榮,要是你在此處設兵,我劉崇那裡還逃得出去。

此情此景,頗似當年曹操敗走華容道,恨敵不設伏,當然,諸葛亮是設過伏的,而柴榮同樣是設過伏的。

柴榮是一位軍事鬼才,在看似冒進的進軍中,早就埋好了伏筆,在今天早上出擊前,他就派出了一支小分隊守在江豬嶺,只可惜守路的周兵聽聞前方兵敗,自個逃跑了。這證明,好的計策如果沒有好的執行也是白搭。

懷著僥倖的心情,劉崇越過了江豬嶺,逃離了戰場。但這還不是勝利大逃亡。

跑到半路,劉崇迷路了。老劉也在河東混了十多年,怎麼路痴到在自己的地盤附近都找不到回家的路?無奈之下,只好抓了一位老鄉在前面帶路。

在老鄉的指引下,劉崇走了一百多里路,在天亮的時候,劉崇的鬍子止不住顫抖起來。老鄉老鄉,背後一槍,你把我領到那了?!

再往前走二步,不是太原,而是晉州。周將王彥超就在那裡。

憤怒之下,劉崇一刀結果了帶路的鄉親,緊急調頭,往北奔去,這下總算找對方向了。

據記載,劉崇換了身粗布衣服,頭戴斗笠(估計是從老鄉那搶的),還變更了姓名,自然旗子什麼都不打了,一路上相當低調,常常跑到一個地方,拿起筷子還沒夾起菜,就不得不丟下筷子翻身上馬,因為周兵已經追來了,這大概就是傳說中的風聲鶴唳了。

經過數日亡命狂奔,劉崇終於回到了太原,回來時,他已經氣力全無,只能伏在馬上。能逃回來,全靠胯下這匹馬了。劉崇為了感謝一路載他回家的馬,專門修了一座馬廄,裝修很豪華(飾以金銀),伙食水平很高,參照三品官的餐飲標準(食以三品料)。還封了一個“自在將軍”。據記載,這匹馬是契丹人送給他的。

這是後漢最後一次大規模主動出擊,第二年年底,劉崇因為羞憤難當離開了人世,他的兒子劉承鈞接過父親的旗幟,這位青年總的來說是愛好和平的,基本上沒有動過逐鹿中原的念頭。

守住太原,過節時能給劉知遠上炷香,這便是北漢唯一的希望。

而柴榮則把屬於自己的死局下成了活局。這一戰之後,柴榮做穩了江山,才開始大刀闊斧的搞起了改革,雖然因為生病早早去世,雖然後周的江山被趙匡胤奪走了。但是,五代亂世的終結可以說,是從他這一次大勝開始的。

本文大部分摘自腦洞歷史觀在今日頭條的專欄《五代十國的梟雄們》,其文一百萬字,全景講解五代十國的歷史。


腦洞歷史觀


首推秦國秦孝公嬴渠梁,這是真正意義上將死棋下活了人,因為他接手的秦國,正可謂是內憂外患。當時秦國經歷四代亂政,加上刀兵不息二十多年,使得天下卑秦。秦國從一個西域大國變成了六國眼中的戎狄,而且國內生產製度落後,民眾私鬥頻繁,內耗巨大。



嬴渠梁登基的時候,正值秦國河西之地被魏國攻佔,為了求生存,嬴渠梁割讓了河西之地。當時的情形就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因為秦國此時,面臨的是亡國之危,時刻處於魏軍的鋒芒之下。嬴渠梁一開始時,還要面對世族的壓力,因為他不是長子繼位。


然而就在六國都認為秦國要亡了的時候,嬴渠梁一封求賢令發往六國,當時六國士子卑秦,多年不入秦。但是嬴渠梁的求賢令只能用千古雄文來比喻,嬴渠梁歷數秦國各代君主的過失,痛罵秦國的弊端。並且揚言誰能強秦,可以與之分土,最後嬴渠梁等來了衛鞅。

秦國二十年的變法時間,可以說是嬴渠梁一點一點摳出來的,這二十年裡,沒有那個國家變化比的上秦國。這二十年裡,也產生了影響中國幾千年的法治思想。可以說沒有嬴渠梁,就沒有秦國的強打,也就沒有後世秦國大一統。秦國由弱變強、由小變大,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就是嬴渠梁的手筆。

原創不易,拜託大家隨手關注一下!謝謝!


小司馬遷論史



五代十國的後唐莊宗李存勖不只是把死棋下活了,還是又把活棋下死的任性人物。

說起五代十國,大家熟悉的可能也就是五代第一明君後周世宗柴榮還有結束五代十國的宋太祖趙匡胤。

其實李存勖也是五代十國的一個超級猛人,他打下的巔峰後唐可以說是“五代領域,無盛於此者”。甚至有可能比趙匡胤提前幾十年結束五代十國的亂世,可惜最後草草落幕。

為什麼說李存勖是把死棋下成活棋,又把活棋下死的呢?

下面宋安之來大概說說這個猛人戲劇化的一生。

李存勖的老爸是晉王李克用,是唐末的實力軍閥之一,跟當時同樣是軍閥後來滅唐的朱溫是不死不休的敵對關係。

907年朱溫篡唐,建立後梁,是為後梁太祖。李克用的晉國成為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正所謂一山不能容二虎,更何況兩個老虎還有仇。

李克用與朱溫開始了大戰,朱溫稱帝建立梁朝自然要消滅這個割據勢力。李克用是打著興復唐朝的名義,並且堅持用唐朝的年號,要消滅這個偽朝。

雙方大戰以後,朱溫的後梁佔據了優勢。在這個關鍵時刻,李克用竟然病死了,風雨飄搖之際李存勖開始閃亮登場。

李存勖繼承父位時年僅二十四歲,外有後梁大軍咄咄逼人,內有因為主帥病逝新主登基的軍心不穩情況,還有族內兄弟長輩因為不服發動的叛亂。

按常理來說,李存勖當時一個24歲的毛頭小子面對這種內憂外患的局勢,基本上就是被殺領盒飯的節奏,成為史書記載下的一個可憐蟲罷了。


然而李存勖可沒有這麼簡單,先是取得監軍張承業還有父親養子李存璋等人的支持,然後先下手為強設計擒殺了意圖叛亂的叔父李克寧和父親養子李存顥等人,先把內憂給解決了。

對外戰爭上李存勖更是顯示出其天才的一面,親自領軍作戰,屢戰屢勝力壓後梁大軍,解了晉國危機。(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後來還兼併了河北,生擒了劉仁恭和劉守光父子二人。

劉仁恭曾為李克用的部下,李克用對其有著知遇之恩,最後背叛了李克用。李克用臨死時還念念不忘這個叛徒。

最後李存勖將劉氏父子獻於晉國太廟,劉仁恭被押解到代州,以刀刺其心臟所流的血來奠祭李克用之墓,最後斬首。

之後的李存勖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壓著後梁打。朱溫失敗以後,被其子朱友珪趁虛而入弒殺。

917年契丹南下,李存勖以少勝多大敗契丹,穩固了北方邊疆。

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稱帝,改天佑二十年為同光元年,繼續沿用“唐”為國號,是為後唐。同年世仇後梁被李存勖所滅。

之後李存勖又平定了前蜀。

當時梁晉吳蜀四分天下,後唐以一滅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大有統一天下之勢。

李存勖年僅24歲時繼位,本是內憂外患的死局。沒想到卻是一個猛人,硬生生把一盤死棋下活,更是有著結束亂世席捲天下之勢。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李存勖完成了間接弄死朱溫,滅掉後梁、大敗契丹、活捉劉仁恭三件大事以後,又把一盤活棋給下死了。

認為已經高枕無憂的李存勖之後開始安於享樂了。(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他喜歡看戲所以終日與戲子為伴,並將朝政荒廢。

李存勖最後糊塗到竟然不考慮為他打天下將士們的功勞,反而大肆封賞戲子。最終人心向背,引發了兵變,混亂中被一隻亂箭射死。

文武雙全的李存勖,征戰了十幾年,將一盤死棋下成了大好的活棋。最後卻快速墮落作死,將這盤好棋又下成了徹底的死棋,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宋安之


看到這個問題,就想到了唐宣宗李忱。

唐宣宗這個皇帝之位得來可以說是極其小概率事件,為何這麼說呢,他是唐朝第十六位皇帝,而他的老爹唐憲宗卻是第十一位皇帝,中間有他哥哥唐穆宗,他的幾個侄子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接連當皇帝。按理說這樣怎麼也輪不到他,但是由於唐朝後期特殊的政治局勢和他大智若愚的表現,他還真就成了皇帝。


根據《舊唐書》記載,唐宣宗母親鄭氏本來是一個節度使侍妾,後來偶然遭到唐憲宗臨幸,生下了李忱,可以說李忱大小是沒什麼地位可言的。而且他小時候不愛說話,人們就當他傻子。

十多歲那年,李忱大病一場,病中突然有光輝照耀,小李忱突然躍起作揖,從那以後,李忱就經常夢到自己乘龍昇天,他把這事告訴母親鄭氏。沒想到鄭氏雖然侍妾出身,卻很有見識,她知道這話要傳出去那可是性命不保啊,於是嚴令李忱不得說出此事。李忱本來就不愛說話,這樣一來,就更成了啞巴,大家更覺得他是傻子了。那文宗、武宗年歲跟他差不多,經常找他逗樂子,引誘他說話,還戲稱他“光叔”。

這個光叔就這麼沉默寡言的活過了三十七歲,他的幾個侄子敬宗、文宗全都死掉了,武宗也病危了,這時候朝中大太監馬元贄想到了李忱,因為李忱不說話,平日裡表現痴痴傻傻,他覺得這人好控制,當了皇帝啥都聽我的了,就擁立李忱監國,沒想到李忱監國後,處理政務十分老練,就好像當過皇帝一般。武宗死後,李忱登基。


為啥一個太監有那麼大權利呢。大家知道唐朝經歷安史之亂以後,其實已經在走下坡路了。當時為了平定安史之亂,重用節度使,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而朝中皇帝多寵信宦官,與群臣抗衡,很多大宦官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甚至可以決定皇帝廢立。實際上,唐敬宗就是被太監殺死,而唐文宗、唐武宗皆是太監擁立,所以唐宣宗李忱被太監擁立並不奇怪。

李忱當皇帝以後,積極效仿唐太宗,勵精圖治。當時的唐王朝其實已經是江河日下了,內有宦官專權,牛李黨爭,外有藩鎮割據,這個時候當皇帝面對的其實是一個爛攤子,而且搞不好還會被太監殺死。李忱處置了李德裕,結束了牛李黨爭。對擁立自己的馬元贄明升暗降,剝奪實權。重用人才,重視科舉出身的人才,整頓吏治,打擊外戚。而且李忱從善如流,善於納諫,這點跟太宗也很像。對外唐宣宗積極打擊胡夷,收復失地。這樣唐王朝在李忱領導下,出現了中興氣象,史稱大中之治,唐宣宗也被稱為小太宗。


為何一個開始表現痴傻的皇帝可以如此厲害呢,我覺得是唐宣宗為人太精明瞭。他開始沉默寡言不說話,未必是要當皇帝,不過是在一個走下坡路的王朝裡的自保之法罷了。而且他在一旁這麼多年,看到了四個皇帝當政,對於朝中大事和每個皇帝的處理方法,早就看個門清。當然,李忱本身有大智慧也是根本性原因,史書記載他不愛說話,但是記性特別好,十分的聰明果斷,可以當好皇帝就不足為奇了。

李忱一個庶子身份,而且是在一個哥哥三個侄子皆是皇帝的情況下,仍然可以當皇帝,絕對是有大運勢之人。由於他的勤勉執政,勵精圖治,岌岌可危的唐王朝暫時出現了穩定復興的景象,絕對稱得上把死棋下活的典範。

另外補充一點,李忱對白居易十分推崇,據說還想啟用他當宰相,不過他登基時,白居易已經去世了,他就做了一首詩《吊白居易》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一覽眾河小


上下五千年,仁人志士如滿天星斗,數不勝數。像題中把死棋下活的人太多了。我用下面一首打油順口溜,雖不及英雄之萬一,只希望能夠管中窺豹略見一斑:

黃帝司南贏逐鹿;盤庚避洪都遷殷。周文研卦脫羑里,周召共和撫子民。子胥投吳反攻楚,勾踐臥薪破吳兵。田單絕地復齊地,秦穆變法強西秦。韓信暗度敗楚霸,漢武集權用推恩。霍光中堅延漢祚,病已中興體民情。劉秀昆陽少勝眾,班超出使西域平。曹操官渡潰袁紹,諸葛草廬定三分。鄧艾出兵子午道,謝安淝水敗先秦。隋文廿年造鼎盛,玄策孤身擒印君。武媚女身做皇帝,子儀砥柱定乾坤。柴榮徵遼退北漢,王堅拒蒙釣魚城。明祖水戰滅友諒,于謙保國鎮北京。陽明討賊平國亂,徐階隱忍除嚴嵩。宗棠六十保北塞,子材七旬勝西戎。毛祖歷代最英武,病馬治出龍精神。秋收抓住槍桿子,星星之火燎原城。以弱勝強反圍剿,四渡赤水出奇兵。持久抗日延國脈,三大戰役策略精。百廢待興抗美勝,一窮二白核武成。雷霆萬鈞敗印寇,巋然不動遏蘇人。中華文明五千載,仁人志士億萬名。絕境逢生不勝數,力挽狂瀾留英名。我輩豪情多壯志,不墮華夏龍傳人!


狂想的蘆葦1


把死棋下活這樣的事,不一定非是在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關鍵戰役中才能體現出,那些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下定決心:就這麼幹,這樣的人也被稱為把死棋下活。因為如果這個決心沒下定,那麼以後的棋局真的就走到了死衚衕,成了死棋。

歷史上在關鍵時刻做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英明決定的人不在少數,但若是非要選出一個對當今人們之所以能夠安居樂業幸福生活貢獻最大的人,我覺得,這個人一定是偉大領袖毛主席。

毛主席力排眾議,做出重大決定。

毛主席一生都在為解放全民族奮鬥,他的偉大功勳,彪炳千秋。而在當年之所以全國能夠獲得解放,國共沒有分江而治,與毛主席當年的一個英明決定有著很大關係,當時我軍處在一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名副其實的死棋,毛主席硬是把死棋下活了。


當年在抗戰勝利後,我軍並沒有打算跟蔣介石爭天下,而是希望在國民政府擁有一席之地,因為當時蔣介石的個人威望達到了頂點,他是中國抗戰的領袖人物。

而且根據我軍當時的實力,雖然有了一億人口的根據地、90萬人的軍隊,但是相比國軍還是差很遠。

所以毛主席親自赴重慶談判就是希望談出一個和平未來。去重慶,對毛主席來說,得下多大的決心。

當時的雙十談判,國軍許諾華北五省的主席由我軍人物擔任,另外全國縮編成100師,我軍可以佔20師的配額。毛主席當時對這個結果還是很滿意的。



但是,蔣介石表面上把圖畫的挺美,等到雙十協定要實施的時候卻不斷向我軍施加壓力,並且派遣大軍從大後方源源不斷地向華北、東北擴張。

這時候就是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毛主席當時考慮到底跟國民黨打還是不打,據胡喬木說毛主席苦苦思索了三天三夜,最後才決定跟國民黨徹底決裂。

打,但是打的贏打不贏?當時我軍的將領中幾乎沒幾個人認為在當時的條件下能打贏國軍。

當時最有代表的就是李富春、黃克誠給中央寫了一封長篇報告,說二戰後蘇聯受了很大沖擊,不能立刻支援我們,而國軍得到美國大力支持,要知道目前的實力不具備與國軍對抗的條件,所以要忍、要退,不能決裂。

這份報告可以說代表當時我軍高級將領的普遍思想。

但是偉人毛主席在這個關鍵時刻又力挽狂瀾,寫了一個回覆。

他說,報告說的情況都是真的,但是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報告對蔣介石的困難估計不足。二戰後國際進步力量沒下降,反而上升了,如果我們堅決鬥爭,可能比一直退讓要好的多;如果沒有鬥爭精神,結果將會非常糟糕,可能會是一盤死棋。


毛主席的這個指示發表在軍事文集上,當時的人們一臉驚訝。什麼?蔣介石比我軍還困難?誰相信呢?

結果事實證明,毛主席的預判就是正確的。

仗該怎麼打?摸著石頭過河。

但是,真要是徹底決裂開戰,我軍當時要跟國軍爭內地是相當不容易的。

而蘇聯撤走後的東北是一片空白,雙方在那都沒有根據地基礎,於是我軍就佔著地利之先,十萬大軍挺進東北。

這一下,蔣介石可著急了,因為東北是當時中國的工業基地,必須要拿下。所以蔣介石就派了緬甸遠征軍最精銳的部隊在杜聿明的指揮下開赴東北。

我軍十萬進駐東北,林彪指揮的部隊可以說是五湖四海,哪個根據地的人都有。毛主席指示林彪在四平跟國軍打一仗。要是把國軍打贏了,他們就得承認咱們在東北的合法性,打輸了再說。

集中優勢兵力是打勝仗的前提,這是毛主席的第一條軍事理論。

國軍對四平這一戰也是非常重視,所以在1946年5月的四平保衛戰也是林彪和杜聿明之間真刀真槍的第一戰。


當時,我們的東北民主聯軍是各個部隊集合起來的,林彪當時到了那以後這個也不認識那個也不熟悉,可以說是倉促打了一場正規戰。

結果可想而知,林彪因為武器差、兵源散、指揮也不協調,守了一個月最後還是敗了。

當時是林彪人生中最難受的一段時間,兵敗如山倒,退過鬆花江,就剩下哈爾濱、北滿那一塊不大點的地方了。

但是,國軍後來處處受到牽制,不能集中優勢兵力,因為他們每收復一個地方就有守土之責,佔的地方越多,兵力就越分散,可用於前線作戰的兵力就越少。

我軍則不同,丟多少地方不在乎,毛主席的原則就是集中優勢兵力,所以才會在戰爭初期的頭兩個月,丟了106個城市。但城市雖然丟了,兵力卻保留了下來。

這才有了林彪之後的反撲,四平之戰後,杜聿明大舉進攻,林彪帶著軍隊退過鬆花江,但國軍到了松花江邊突然停止了。

當時的林彪做了最壞打算,要把“撤退將軍”的名號做實,準備放棄哈爾濱,帶著主力部隊到北滿的樹林裡打游擊。

沒想到國軍停止追擊了,這就給我軍贏得了寶貴時間。林彪反撲成功,最終贏下雙方的揭幕戰,為以後的解放全國奠定了基礎、士氣。可以說,這都是毛主席力挽狂瀾的英明決定。

當然,毛主席不止一次力挽狂瀾,救我軍於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作為前線委員的時候就經常力排眾議,奠定正確路線,正確方針,每當關鍵時刻,總是毛主席給將領們打氣加油,鼓舞士氣,迎難而上,一次又一次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無數次將原本死氣沉沉的悲劇,搖手一揮,指點江山,最終扭轉乾坤。當然,很多次重大戰役中,敵軍有很多人充當我方最佳第六人,但那也是他們對毛主席的欽佩而為之。沒有毛主席的英明決定,現在可能依然戰亂紛飛。



小小嬴政


此時的局面,藍方國民黨將棋下得風生水起,形勢大優。而紅馬紅軍則殘馬單車,勉強支撐。

棋中局勢一:國民黨對中央蘇區進行了五次“圍剿”,由於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和博古冒險主義等錯誤,強行使中央紅軍拋棄了毛主席關於游擊戰和運動戰的正確理念與戰略思想,堅持要用國際友方的陣地戰來與國民黨軍隊戰鬥,這導致了紅軍處處陷於被動,最終導致“反圍剿”的失敗,忍痛被迫撤離革命根據地,開始了戰略大轉移,這就是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此時的毛主席,雖然棋盤形勢象死棋一般,但是那高昂的頭依舊沒有低下,那高瞻遠矚的格局似乎撥開了眼前的迷霧。

棋中局勢二:在長征初期,王明、博古等人依舊不改其錯誤觀點,甚至產生逃跑的念頭。紅軍與國民黨軍隊處處作戰,處處失利,有生力量損失嚴重。從出發時的8.6餘萬人竟然減員到了3.7餘萬人,可以說是為王明、博古交了一筆極為慘重的學費。對於僅存的三萬餘人來說,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此時到了生死攸關的境地。

而在主席眼的棋局則是:它是站在地平線上遙望海中已經看得桅杆尖頭了的一支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嶺〔巔〕遠看東方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燥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棋中局勢三:自從遵義會議後,糾正了博古“左”傾領導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這將是這盤死棋重生的轉折點。雖然蔣介石親自調兵派將,集中了幾十萬重兵向遵義圍逼,企圖將最後的中央紅軍”將軍!“,結束這盤看上去已取勝的棋局。慶祝酒席已擺好,賓客已發請柬。一切都是勝利者的姿態。而裝備短缺、疲憊不堪的中央紅軍似乎是在等待著最後的來臨。

主席依然沒有放棄棋局的一絲一毫的變化。他敏銳的目光閃爍著,自信而又豪邁地說道:星星之火,可以撩原!

突然,正當圍觀人群也以為棋局將以紅方大敗虧輸結束,準備散場時,忽然棋盤中局勢突變。紅方況然從夾縫中跳了出來。

毛主席指揮紅方”四渡赤水“跳出重重包圍圈。洞察整個棋局,此時的紅方處處是活局、處處是妙招起來。這將是他一生引以為傲的棋局。而此時的對手蔣介石卻如同一個棋界新手一般,處處拘泥於定式節奏。被對手毛主席牽著鼻子下開了棋。於是棋局中招招受制,處處丟子。此時的蔣介石,熱汗頓時湧出,手腳忙亂起來。此時這對局二人的境界格局顯現出來了。也預示著國共兩方截然不同的命運之路。

隨後的對局幾乎就沒有任何懸念了。”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吃車、吃炮、吃車、吃卒、吃象、吃士......“一聲聲吃!吃!吃!一聲聲”將軍!將軍!將軍!“從毛主席的嘴中喊出。而此時的蔣介石卻沒有了剛才局勢佔優時得意洋洋的表情了!這時的他熱汗淋漓、手足無措、視線迷亂起來。抬眼望了望觀棋眾人,或露無奈之色、或露興災樂禍之情。唯獨沒有出手支招的!

”一盤大好的棋竟然讓我給下成了死棋!“蔣介石哀嘆道。而此時的毛主席注意力轉到了......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毛主席才是真真正正是把這盤看上去必輸無疑的棋寫成了活棋,下成了勝棋的人。搖手一揮,指點江山,最終扭轉乾坤成勝局!


恆實說


毛主席領導的秋收起義,就是標準的“把死棋下活”的案例,且聽本人細說。

1927年8月,爆發了南昌起義,由於情況有變,起義的發動時間比原定計劃提前,這也讓盧德銘為團長的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以後行文簡稱警衛團)未能趕上起義日期。於是這隻隊伍暫時駐紮在江西境內,而盧德銘則赴武漢向黨中央請示下一步行動。

於是中央決定利用這支隊伍發動秋收起義,並派毛主席擔任前敵委員會書記。而此時的警衛團在餘灑度領導下,迅速完成了升級。在餘灑度的決斷下,警衛團暫時投入江西軍閥朱培德麾下,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獨立第一師,由余灑度擔任師長,並收編了蘇先俊、餘賁民領導的瀏陽民軍和黔軍邱國軒部,警衛團此時可以說是兵強馬壯,只等起義的東風了。

1927年九月九日,湘贛邊秋收起義爆發。警衛團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盧德銘任總指揮,餘灑度任師長,下轄四個團,團長分別為鍾文璋(主力為警衛團)、蘇先俊(主力為瀏陽民軍)、王新亞(主力為萍鄉民軍和安源工人糾察隊)、邱國軒(餘灑度收編的黔軍)。起義剛一發動就出了意外,匪性未改的邱國軒部突然襲擊鐘文璋團,鍾文璋部瞬間崩潰,團長鍾文璋下落不明。王新亞的第二團輕鬆打下瀏陽後就衝昏頭腦,在瀏陽吃喝玩樂夜夜笙歌,結果湘軍一攻城,王新亞部瞬間崩潰,王新亞在痛哭一場後不知去向。

唯一保留下來的革命火種是第三團,在毛委員、盧德銘指揮下,第三團進攻受挫後並沒有執行中央攻打長沙的錯誤方針,而是直奔敵人統治薄弱的井岡山地區。隊伍行至萍鄉慈溪鎮時遇敵,為掩護隊伍撤退,盧德銘壯烈犧牲。9月29日,這隻隊伍在永新縣三灣村進行整頓,剝奪了餘灑度、蘇先俊的軍事指揮權,將隊伍縮編為一個團,由陳浩擔任團長。將支部建在連上,確立了“黨指揮槍”的方針。從此,中國革命確立了自己的正確方向,毛委員率領的這支“星星之火”也從井岡山開始“燎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