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氏股份:生豬與商品雞行業「冰火兩重天」

創業板第二大市值股、養豬大戶溫氏股份(300498,SZ)7月11日披露了業績預告,公司上半年實現淨利潤8.5億元~9.5億元,同比去年下降47.52% ~53.04%。

經營上,一方面,上半年豬肉銷售價格低迷,溫氏股份的養豬業務受到了影響;另一方面,溫氏股份養雞業務的量價齊升撐起“半邊天”,極大程度彌補了低迷的養豬業務。

事實上,溫氏股份業績背後反映出今年生豬行業和商品雞行業“冰火兩重天”的處境,前者價格已逼近十餘年低點,後者價格仍處於2017年以來的趨勢性上漲行情。多位農產品行業分析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生豬價格和商品雞價格之間沒有任何關係,豬肉價格有望在明年走出底部。

去年養豬收入是養雞兩倍

養豬大戶卻要靠養雞撐業績,這一黑色幽默發生在養豬大戶溫氏股份身上。

溫氏股份最新發布上半年業績預告。溫氏股份分析業績變動原因稱,一方面肉雞市場行情較好,公司商品肉雞銷售均價同比上漲58.16%,公司養雞業務盈利同比提升175.43%;另一方面,公司養豬業務繼續保持穩健發展勢頭,商品肉豬銷量同比增長15.44%,但由於3~6月份國內生豬市場行情整體持續低迷,銷售價格跌幅較大,低價持續時間較長,整個行業出現虧損,公司養豬業務也受到了影響,商品肉豬銷售價格同比下降24.06%,養豬業務經營業績同比由盈利轉為小幅虧損。

溫氏股份上半年的養豬業務虧損。而就溫氏股份2017年的主營構成來看,肉豬類營收350.49億元,肉雞類營收175.64億元,前者是後者的的1.9955倍。

即便遭遇豬肉行業低迷期,溫氏股份仍無縮減產能的動作,反而繼續搶佔生豬市場。記者整理溫氏股份最近3個月的投資者調研紀要後注意到,公司稱,商品肉豬養殖規模一直在持續穩定擴張,2018年肉豬出欄目標是2200萬頭左右。公司未來肉豬出欄目標是5000萬頭,未來幾年仍會保持每年15%~20%的增長,爭取達到10%的市場佔有率。根據溫氏股份的判斷,豬的週期一般在48個月左右,預計低迷行情至少會持續至2019年。

溫氏股份:生豬與商品雞行業“冰火兩重天”

生豬與商品雞行業“冰火兩重天”

相比溫氏股份養豬業務的小額虧損,其餘一些以生豬為主業的上市公司就沒有那麼幸運。

正邦科技( 002157 ,SZ)和牧原股份( 002714 ,SZ)於近日下調了中報業績預期。其中,正邦科技從原先預計淨利潤8000萬元~1.4億元下調至虧損2億元~1.6億元;而牧原股份則是從預計的1億元~4億元淨利潤下調至虧損8500萬元~7500萬元。

與生豬產業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肉雞家禽行業,仙壇股份( 002746 ,SZ)7月10日晚間披露業績預告修正公告,將此前預計的上半年盈利4200萬元~6000萬元,修正為盈利8200萬~9200萬元,相比上年同期增長121.31%~148.30%。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7月1日,集貿市場豬肉平均價格為19.91元/千克,這是自2014年以來的又一個價格低點。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是這輪豬週期價格頂部,彼時豬肉平均價格超過30元/千克;與此形成對比的是,集貿市場活雞平均價格2017年6月以來仍處上升趨勢,其景氣程度直逼2013年、2015年、2016年高點。

多位農產品行業分析師告訴記者,生豬價格和商品雞價格之間是沒有任何關係,眼下對豬肉價格無需過度悲觀,其價格有望在明年走出底部。

中信期貨農產品研究員陳靜表示,2016年豬肉價格高峰期時,養殖戶進行大幅度產能擴張,由於供給遠大於消費量,這直接導致今年上半年豬低迷期。“經過這輪週期,現在的新增產能不是太多。大型企業對現在的豬肉市場也並不是十分悲觀,趁低迷期擴大產能規模的企業不在少數。”她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申萬宏源農林牧漁首席行業分析師趙金厚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眼下商品雞市場的形勢是,商品毛雞價格回暖(天氣原因,下半年預期補欄增加)致使商品代雞苗需求預期增加,商品代雞苗價格上漲(疊加父母代種雞供給預期減少及父母代種雞疾病影響)又導致父母代種雞需求增加,整個行業仍處於一輪景氣週期。

“雞苗價格現在往上走,邏輯上是說得通的,但空間很難說。”他對記者表示,從產業鏈內部來講,如果上游雞苗價格上漲會傳導至下游,這將導致下游成本增加,“下游成本高了,這誰受得了呢?”

溫氏股份:生豬與商品雞行業“冰火兩重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