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科學形而上,西方科學形而下

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中國的科學教育,哲學體系,經受了一個全盤西化的過程。

讓後,逐漸的迴歸到理性,更接近真理本身的正常軌道上來。

可以簡要的歸納,從東方科學的形而上,走向西方科學的形而下,

從全盤否定形而上,到客觀理性的看待形而上學。

東方科學形而上,西方科學形而下

“metaphysical”的中文譯名“形而上學”是根據《易經·繫辭》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語,由日本明治時期著名哲學家井上哲次郎翻譯。

晚清學者嚴復則採用了玄學這一翻譯,後經清末留日學生將大批日製漢語(日本稱和制漢語)帶回國後,玄學這一譯法漸漸被形而上學取代。

嚴復拒絕使用井上哲次郎的翻譯,根據老子《道德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把“metaphysical”一詞譯為玄學,但由於日本翻譯的一些詞彙雖然不甚貼切,卻往往更為簡單易懂,更容易被當時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的中國民眾所接受,因此“形而上學”一詞紮根在了漢語之中。

東方科學形而上,西方科學形而下

形而上,形而下,估計很多人在學習這個概念的時候,更多是哲學概念,會有些蒙菜。

首先,形而上,形而下,

我們可以直接理解為形之上,超越形的理解,

形而下,就是形之下,是基於對形的理解和分析。

東方科學形而上,西方科學形而下

那麼,形而上,形而下的參照物都落到這個形上面。

何謂形?

形,就是物質,就是物質世界,具體的表現形式,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可以進行定量分析的。

用現在的科學,是可以用元素週期表的元素進行標識的。

架構清晰。

為什麼用用形而下來表現呢?為之器,就是器皿容納得下,一個物質,無論採用什麼研究手段去做定量分析,其中的指標,永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就好像盲人摸象一樣,你從元素,從結構,從分子形式,從物理,從化學,都只能形容這個物質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所以就是形而下,形之下,形之內。

東方科學形而上,西方科學形而下

相對而言,形而上,就是形之上,形之外的描述了。

超越了形,這個物質本身,而抽象出來的特徵,甚至是物質的共性,

東方哲學體系裡面,成之為象,所以就有【形象】這個詞。

形象:把形,抽象出來。

東方科學形而上,西方科學形而下

從而,我們可以清晰的認識到,東方的科學和西方的科學,或者說東方的哲學思維和西方的哲學思維是不一樣的。

形而上,不是什麼貶義的表述。

這點,在中小學教育的時候,一定要及時糾正過來,不要一上課,從打鈴開始就噴【形而上】,一路噴到下課,又不知道怎麼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