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市發布上半年成績單,中部地區強勢崛起,吉林天津動力不足

各省市發佈上半年成績單,中部地區強勢崛起,吉林天津動力不足

截至目前,除西藏與新疆外,所有省級區域都公佈了上半年GDP增速。據《21世紀經濟報道》,通過彙總各地經濟數據發現,今年上半年中國區域板塊的增長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其中增長最快的是中部,平均增速為7.91%,高於西部的7.23%,東部位居第三,平均增速為6.69%,最慢的是東北,平均增速為4.53%。這與2017年的情況類似,2017年中部平均經濟增速為8%,為四大區域板塊最高,該年西部經濟增速為7.73%,東部為6.89%,東北為5.3%。

各省市發佈上半年成績單,中部地區強勢崛起,吉林天津動力不足

文 | 應習文(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區域經濟研究中心負責人)

從改革開放40年來東、中、西及東北各區域板塊領先座次的輪換大致可以看出中國經濟發展動力的轉換。在上世紀90年代直至21世紀初,是東部地區發展最快的時間段。其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源於東部地區率先抓住市場化制度變革與對外開放帶來的紅利,充分發揮了其區位優勢和先發優勢,進而一馬當先,引領全國發展。

各省市發佈上半年成績單,中部地區強勢崛起,吉林天津動力不足

從2003年開始,中國逐步走出通貨緊縮,面對投資需求的迅猛增長,能源、電力、礦產等資源一度緊缺,價格大漲,開啟了一輪景氣週期,原先的一大批不良資產也隨即盤活,中國進入了新一輪重化工業發展階段。此間西部和東北經濟表現搶眼,尤其是內蒙古和東北,一度成為全國增長最快的地區。

從2012年開始,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高投資推動的債務驅動式發展難以為繼,最先出現塌陷的是東北。而西部地區由於基建投資高速增長對經濟進行“託底”等政策效應,重慶、西藏、貴州等西南地區依舊保持較高增速,西北地區則明顯減速,但西部地區仍在2011-2016年承接了區域經濟增長第一的排名。

2017年以來,中部成為增長最快的地區,主要原因還在於中部地區增長相對穩健,未出現經濟“塌方”現象。中部地區由於人口集中,交通便利,仍處於處在工業化發展中期和服務業發展初期,因此經濟整體相對平穩,在中國整體經濟減速的大環境下,減速幅度相對較小。

反觀其他區域,東部地區部分省份由於進入後工業化時期(特別是幾個直轄市),已經過了經濟發展的高速階段,增速下滑乃規律之必然。其中天津、山東、河北、海南等省市或因數據“擠水分”、或因受嚴重的外需下滑拖累、或因重點產業限產調整等原因,都出現明顯減速,影響了東部的整體增速。西部地區則分化嚴重:從增速看,貴州、雲南、陝西、四川四省名列前茅,但也有甘肅、青海、內蒙古這樣的低增長省區,此外,重慶經濟受工業大幅減速影響,增速也由原先的兩位數快速跌落。目前在高投資、高債務驅動增長難以為繼的情況下,西北地區經濟增長仍將困難重重。東北地區近年來經濟整體塌陷,儘管去年以來已有所好轉,但要回到中高速增長區間可能性不大,目前看仍在全國墊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