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舫法師:唯識學之歷史概觀(三)

法舫法師:唯識學之歷史概觀(三)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為《法海寶舟》題書

第五節 中國之唯識學派

一、玄奘系:玄奘傳唯識學於中國,成立唯識宗,因此作了唯識之初祖。譯《唯識三十論註釋》時,本擬十論別譯,後依窺基之請,遂揉十家以成一論,獨傳窺基。基依師口授作《述記》六十卷,闡揚奧義,嘉惠士林,貢獻殊大。基師同時有慧觀、立範、義寂、普光及西明寺圓測,均傳斯學,稱唐時六家。此外有神窻新羅人(朝鮮)著有《唯識集要》,嘉尚著有《瑜伽佛地唯識義趣經》,均已失傳。圓測亦新羅人,智辯無礙,與窺基對立,窺基秘承玄奘之學。圓測門外旁聽,造《唯識疏》和《深密經疏》,此疏唐時曾譯成西藏文。

慈恩(窺基) 弟子有慧沼、義忠。沼有弟子智周。慧沼造《唯識了義燈》,智周造《唯識演秘》,西明有勝莊、道證、太賢等師資相承不絕。這是唯識最發達的時期。慈恩西明以後,義淨三藏嘗譯《唯識寶生論》。

二、攝論系:唯識學的經論,遠在唐以前有翻譯了,玄奘未出國前也有研究。唐以前傳唯識者,當推真諦。真諦譯《攝大乘論》、《識轉論》、《顯識論》、《決定藏論》、《大乘起信論》等,當時研究並講解《攝論》的人很多,也成了一時學風。故史傳有攝論宗之一學別,同時在《攝論》盛行之時,又有地論學派。然地論、攝論二宗,雖俱為法相唯識之學,然南方真諦,實得無著、世親之真傳,故陳隋之際,北方地論學者,多轉而治《攝論》。真諦成為世親之嫡傳,專以宏其學為志⑴。

三、地論系:以華嚴《十地經論》為主。此論為世親所造,由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及佛陀扇多,於洛陽譯出,其研究漸盛。此論說十地菩薩之行地境界,以阿賴耶識為如來藏緣起,明自性清淨心義。研究《地論》者,因勒那摩提與菩提流支弟子各界傳承,遂有南道、北道二派。南道以慧光、法上等為開祖;北道之學說受攝論之影響,偏傳唯識,故以南道為正統。

唯識之學,自唐以後,雖稱絕學,但在宋朝時,有永明延壽禪師作《宗鏡錄》,廣明唯識教理。明朝有蕅益大師作《唯識心要》,亦闡揚唯識,因唐疏漸失,絕學難興。至民國初年楊文會仁山居士,自日本取唐人疏回,翻刻流通,唯識才有復興之兆。民國十年後,有太虛大師、歐陽漸(竟無)、韓清淨等,始大開講筵,恢宏絕學,迄今不墜。

附:唐代唯識學派之概觀⑵

吾國佛教自玄奘三藏留學東歸,譯《瑜伽論》等,倡唯識學,佛學大興。特別在初唐佛教學界中之唯識學風,誠是風靡一時,極其最盛者也。然其直接參於三藏法師之門者,為窺基法師。故就世系之次第觀之,確立慈恩之唯識學,即以護法學系之唯識學代表整個瑜伽教系。於是吾國之瑜伽學,遂釀成一有勢力之學派。

自此學風濃厚的演變以來,後代之學者,嘗稱其為新佛教,直爽的有稱唯識佛教。會昌法難以後,中國佛教,淪亡殆盡,迄至現代,斯學又復重整旗鼓矣。然而考其初唐時代之唯識學形勢,或溯至護法、世親、無著乃至佛陀的時代,亦未必有如此之盛也。

其實所謂唯識學者,乃合《瑜伽師地論》學及《攝大乘論》學而成立也。平心的嚴格論之,唯識學為瑜伽教系內之一部派。置釋尊之全部三乘、五乘之教海中,則又為部派之部派而已。然以慈恩大師傾心注意於唯識論之研究與修學,《成唯識論》遂成為與瑜伽教系之諸書的總代表。因此唯識一躍而成唯識宗,佔瑜伽教系之頭等位置,而壓倒瑜伽教系內之其它諸書,進而壓倒瑜伽教系以外之各家經論矣。

綜合以上所述教系之意義與勢態,凡稍瀏覽佛教者,即能知其大概。在一般直接的或間接的繼承三藏之學說者,其樹立宗派之名目:以本宗建立在玄奘,故有稱為玄奘宗者;又有稱為慈恩宗,以大慈恩寺窺基大師為始祖,蓋能首肯而無疑矣。

唯識學之研究,慈恩大師之功績最為偉大。吾人考究唐代初期唯識學之研究,除慈恩以外,尚有努力研究斯學而可與慈恩競美千古者,則為西明寺之圓測、普光、慧觀、立範、義寂等五人,連窺基共為六家。此六家各有研究著述之發表,茲列於下:

書名:

《成唯識論述記》 六十卷 窺基

《成唯論掌中樞要》 三卷 窺基

《成唯識論料簡》 二卷 窺基

《成唯識論別抄》 三卷 窺基

《成唯識論疏》 十卷 圓測

《成唯識論別章》 三卷 圓測

《成唯識論鈔》 八卷 普光

《成唯識論疏》 四卷 慧觀

《成唯識論疏》 二十卷 立範

《成唯識論未詳決》 三卷 義寂

六家最盛行者,為慈恩與西明二人之著述。故此學在唐時遂分為慈恩、西明二系。慈恩學系有慧沼、義忠、智周等,師資相承;西明學系有勝莊、道證、太賢諸人,師資傳承。如是二派,各自宣揚而成蘭菊競美之形勢。其他如神昉、玄應、利涉、極太、順憬、憬興、道邑、如理、崇俊、道氤、靈泰、道倫諸師,亦以斯學名高一世,各皆發揮唯識之精義。此外尚有日本西來留學之學生。唐代之唯識研究之盛況,洵為空前絕後,亦吾國學術上思想上之一新產物,而開一佛教史上之新紀元。梁任公先生所謂第一流人物思想是也。雖然此等著述保存者極少,故於文獻上遺失太多,誠一憾事!今題為唐代諸學派者,主要在慈恩與西明之異解,為爭論中心。其間或隨附觀範寂廓諸師之意,及惠沼、智周、道證、太賢、道邑、如理、靈泰等說,以求其義之完整。向來所謂難解、難詳之佛學,莫過於唐代之唯識學。今此所研究者,參考資料非常缺少,謬誤實多,望讀者諸君指正,至所盼禱!若雲闡明唯識學而為吾國佛學界、學術界之貢獻者,則吾豈敢!

附:唐唯識六派學說之略解

《唯識了義燈》引《增明記》雲: “《要集》六卷總寄六家共演一部之文。一者有說(基),二者有釋(測),三者有鈔(光),四者有解(觀),五者有云(範),六者未詳決(寂)。”

《集序》雲: “然以慈教當時盛行,發跡開章數言有六:通途取則,不踰於二。且如慈恩良匠,石鼓豥山,以“有說” 標其稱也。西明大師,雷聲啟蟄,故以“有釋” 著其名也。若京地法匠,光也。阿曲宗師觀也,往往得其環中,時時舉其精義。更有山東之範,以鉤銷得度。汾陽之寂,由穿鑿見知。皆拾其所長,貴其所知。光佳“有鈔” 之主。觀彰“有解” 之賓。範握“有云”之聲。寂表“未詳”之號。

唯識學之傳譯,前後共有三人:第一為北魏宣武帝正創年間之菩提流支,是為初傳;第二為陳時之真諦三藏,是為二傳;第三為玄奘三藏法師,師於顯慶四年譯《成唯識論》為第三傳。自菩提流支以至玄奘三藏,約有百五十餘年。在此百五十年前後,吾人可以分唯識學在中國為四個時期:一是胚胎時期,以菩提流支為代表;二為長成時期,以真諦為代表;三成就時期,以奘師及其門弟子為代表;四衰落時期,以智周等為代表。在玄奘時代對於唯識教之研究,實極其盛。而義學之考據,尤為精詳,其中心問題如阿賴耶識之研究,最為明細。因此吾人說玄奘西天求法,要為明斯學之根本者,可也。

唯識學界之狀況,既如此之盛,而此義之闡明,復如此其精微。由此亦可見古人治學修養之真切也。

注:

⑴見黃懺華之《中國佛教史》。

⑵這是我民國十九年舊作,曾刊《海潮音》第十三卷。

(作者法舫法師{1904-1951年},俗家姓王,河北省井陘縣臺頭村人,他是“太虛大師座下第一弟子”,用現代語彙揭示佛法的內涵(明海大和尚語),兩度出國傳教,任首次世界佛教徒聯誼會中國籍常務理事。《唯識史觀及其哲學·第一編》、《法舫文集·第二卷》。編輯程淑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