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與後金於情報線上的較量

本文的主線是要介紹明朝與後金在情報戰線上的較量,可是查了很多資料都沒有找到比較明晰的相關記載,那麼這裡就試著通過對一些史料的梳理、分析、推導來看看當時的一些較量情況。

關於這一戰線的較量,戰歌認為應該分做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薩爾滸之戰後到王化貞慘敗;第二個階段從孫承宗、袁可立坐鎮關寧登萊到袁崇煥寧錦大捷;第三個階段從崇禎登基到李自成攻入京師。在這幾十年間雙方你來我往、鬥智鬥勇,前兩個階段可謂是互有勝負,最後一個階段明朝可以說是完敗。

第一階段

第一個階段中,明朝在該條戰線上可以說是相當混亂,毫無作為。在薩爾滸之戰中,努爾哈赤早早的就偵查清楚明軍四路的攻擊方向、行軍路線,對於明軍情況是瞭如指掌,因而有針對性的做出了‘任爾幾路來,我就一路去’的戰略方針。反觀明軍方面,根本就是戰略上重視、戰術上極其輕視。只把這次戰鬥當成是增加戰功的好機會,想當然的認為敵人只會龜縮於赫圖阿拉城,等待自己的進攻,因而被各個擊破,損失慘重。

在薩爾滸慘敗後,遼東地區很快陷入一片混亂。努爾哈赤不斷利用安插內應、招降明軍將領中的不堅定著、利誘明軍中草原士兵的方法攻城略地。其實努爾哈赤的此類手段並不是多高明,在熊廷弼到任後採用安撫人心、加強戰備、整頓軍紀的措施後,很快就穩定了形勢。但隨著熊廷弼的被迫去職,袁應泰的經略遼東,形勢就又惡化了下去。

袁應泰此人雖然為官還可以,但是卻並不知兵,對於遼東嚴峻、複雜的形勢也並沒有清醒的認識。之前明軍的敗因也並沒有引起袁應泰的重視,反而對於收編叛將、叛卒樂此不疲,來投即納。對此,袁應泰手下熟知努爾哈赤套路的大將賀世賢、尤世功多次建議,認為其中必然混有敵人間諜,來日恐為內應,必釀大禍,可袁應泰就是不聽。果然,在防守瀋陽的戰鬥中,這些人果然當了內應,導致瀋陽被敵攻破。並且在隨後由白桿兵和浙兵組成的援軍趕到渾河與敵血戰的關鍵時刻,又是這些人逼迫投降的明軍火器兵開炮轟擊明朝援兵。這些一心救援瀋陽的忠勇之士們,怎麼會料到瀋陽城頭的炮火竟然對準自己,最終含恨敗亡。

明與後金於情報線上的較量

之後明朝任用王化貞和熊廷弼一起守衛遼東,只是後人哀之,而不鑑之的慘痛又一次出現。藉由毛文龍鎮江大捷,一時明軍士氣旺盛,一掃之前屢戰屢敗的陰霾。只要謀劃得當,這次絕對能收穫一定的戰果。可是不知怎麼,明朝派往遼東的官員,除了熊廷弼似乎都很天真,都不太重視對敵人內應和內部投敵者的甄別、清除。這個王化貞更甚,自己深為倚重、極其信任的大將孫得功早已投敵,他竟渾然不知就匆匆發動大軍,想在鎮江大捷後再來一個大捷。在戰鬥一開始,明軍就主動攻擊敵人陣線,把敵人打的連連敗退。可是在前方明軍進展順利的時候,孫得功發動其它內應,一起在後邊大呼我軍敗了,趕快逃命,一時軍心大亂,前方士兵不明所以,也開始潰退。本來可能的一場勝利,就這樣釀成慘敗。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在堂堂之陣中,明軍並不是不能擊敗敵人,只是由於各種原因,敵人被神話了而已。小結:任何戰爭的勝利都必然伴隨著情報戰線的成功;任何戰爭的失敗也必然伴隨著情報戰線的失利。其實努爾哈赤所採用的手段並不高明,在我們古代幾千年的戰爭史中可以說非常常見,只要己方重視起來,有很多手段都能輕易化解。反過來了也能看出,後金方面絕對不可能是靠一兩個人在做這些事情。而是有一大批人穿梭其中,或收集情報、或充當內應、或收服那些意志不堅定者。明朝的遼東前線,在這方面的對抗中可以說是毫無作為。大量的文武官員、精銳士兵填了進去,給敵人造成的損失卻十分有限,如若每城每地都能像渾河血戰那樣,憑敵人那點實力早就被消耗完了。

第二階段

隨著孫承宗和袁可立的到任,遼東前線總算是穩定了下來。在這一個時期內,孫承宗造成了對寧錦防線的內部整頓和堡壘加固。使得在孫承宗坐鎮的三年多時間裡,後金不敢再打寧錦的注意。要說這一時期的寧錦防線到底有沒有用,就看孫承宗一去職,努爾哈赤就立即領兵開戰就明白了!努爾哈赤絕對比現在那些認為寧錦防線無用的人要明白的多,既然寧錦防線無用,那就讓孫承宗去修,儘早耗盡大明不就行了,幹嗎還要費力不討好的去攻打?要知道,當時後金的戰兵也就幾萬人,他們會把這寶貴的力量用到一條無用的防線上嗎?之所以孫承宗一去職就來攻打,原因無外乎兩點,一是感受到這條防線對己方的威脅,必須破壞;二是,孫承宗在時,老套路行不通了,強攻損失慘重也未必會有效果,賠不起。趁著草原與後金面臨饑荒的時候,孫承宗還組織了對草原部落的拉攏利用以及對後金內部不滿努爾哈赤統治人員的分化、瓦解(主要是遭災和被努爾哈赤強制征服、被迫合併的其他女真部落)。在後來崇禎平定孔有德登萊之亂時,就有一支從山海關出發的草原戰士與女真戰士的混編部隊,其中人員比例在四六左右。另外從天啟皇帝經常通過東廠的信息瞭解關外形勢這一點來看,可能在這一時期廠衛也參與到了關外的情報收集與寧錦沿線的內部肅奸當中(個人見解,不喜請忽視)。

在登萊方向,由於袁可立的坐鎮,一時形勢逆轉。不僅打通了從登萊到皮島的沿線各島嶼,還開始了由海向路的發展。這裡需要強調一點,就是毛文龍的大部分值得稱道的戰績都是在這一時期,在袁可立的統一調配和強力支持下取得的。在從天啟三年三月至天啟三年十月的這七個月時間裡,袁可立令大將張盤、沈有容、毛文龍,或相互配合、或各自奇襲,接連六次大敗後金軍隊。使得看似強大的後金軍竟龜縮堅城而不敢出。

明與後金於情報線上的較量

此外還有策反後金重要人物,劉愛塔。這對後金絕對是致命的打擊,後來的皇太極明確的指出,能不能入主中原全靠這些投降的漢奸。可是劉愛塔的被策反,使得漢奸們人人自危,要能一直這樣下去,別說入關了,就連能存在多久也是個問題。小結:內部的無隙可乘,軍事上的接連勝利以及對地方重要人物的策反。都可以看出,明朝在這一時期的情報戰線上對敵人是處於均勢甚至可以說是壓制狀態的。尤其是在袁可立坐鎮的登萊皮島一線,僅僅聯絡、策反劉愛塔一項,背後必然有一批居中聯絡傳遞往來信件的人員。再發散一下,這批人肯定不會只針對劉愛塔一人,還會針對其他被迫臣服於原遼人以及不甘當漢奸的其他人員。除此之外,對於後金軍的動向及沿海各地虛實必然也會源源不斷的傳遞到袁可立處。因為戰爭的勝利必然伴隨有對敵方各種軍事情報及時、準確的掌握。

第三階段

這一時期,明朝又是完敗。我們就根據一些情況來具體分析。

一、清兵四次入塞,皆能選擇明軍守衛空虛或者守衛不嚴的地方作為突破口以最大限度的減少己方傷亡。並且從京畿到南直隸海州一線,反覆蹂躪。

二、皇太極至少發動了兩次為被圍困、即將被消滅的明朝內部逆軍的解圍行動。一次在崇禎七年,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被曹文詔率軍包圍於河南。而後皇太極領大軍進逼宣大地區,崇禎將曹文詔調到大同抵抗皇太極,致使被圍逆軍成功突圍;另一次在崇禎十一年,洪承疇、孫傳庭、盧象升各部通力合作,幾乎就將逆軍一網打盡。然後皇太極揮兵入塞,崇禎將洪、孫、盧所部幾乎全部集中於京師勤王,逆軍死灰復燃,十幾年的努力功虧一簣。

由這兩點我們可以看到,在明朝腹地、邊境、朝堂之上必定有一支為皇太極服務的以獲取明朝各種情報的力量存在。因為選擇突破口準確,必然有在邊防線上的身居要職之人提供情報;在陌生地域作戰(最遠曾攻擊到明朝南直隸海州一帶),能左衝右突,必然有熟知地形的帶路黨;能及時發動為明朝內部逆軍的解圍戰,必然是能及時瞭解到前線的作戰態勢從而能提前做出預判,然後集結兵力、遠程機動,讓明朝不得不從前線抽調兵力,從而讓逆軍能突圍。

明與後金於情報線上的較量

關於這些判斷,經過苦苦追尋,終於在《明史·趙光抃傳》中找到了一條有力證據。就是崇禎二年,趙光抃被任命為密雲巡撫,到任不久,趙光抃就舉報監軍內臣鄧希詔奸謀通敵。而後崇禎派內臣調查,結果調查之人跟鄧希詔是一丘之貉,就以‘查無實據’反誣趙光抃,致使趙光抃充軍廣東。鄧希詔在密雲監軍,通敵,我們想到了什麼?這還只是暴露的一個,窺斑見豹,後金對明朝內部的滲透可能遠超我們的想象。反觀明朝,不僅內部魚目混珠,對於清的情報手段也可以說幾乎沒有。清內部也並非鐵板一片,明朝方面要是能有得力人員組織力量,在清內部活動,鼓動不滿皇太極的力量造反;分化被後金征服的其它部落……

總結:越是對明亡之前的那段歷史瞭解的深入,就越是能發現明朝的滅亡絕非偶然。而是各個戰線的一些列失策、失誤。同時我們也應該去正視這些,否則都像抗倭神劇那樣,那是要壞事的、那是對先輩曾經的犧牲、奉獻的褻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