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扎克伯格的高中同学,如今回国创业获九合、达晨,GGV投资

他是扎克伯格的高中同学,如今回国创业获九合、达晨,GGV投资

秦 轩

导读:

社区私人储物,这个在中国看似冷门的行业,在美国,香港已有成型的模板公司,迷你考拉仓在国内专注于此,并在这个行业做到了数据第一,GGV,九合、达晨相继投资。

迷离考拉创始人秦轩,是舵舟访谈的第三位85后华人归国创业者,他们身上都带有浓厚的务实的色彩,他们冷静的看待商业,自成一个流派。他们有更长期的眼光看待商业,并更看重关于团队的精耕细作,文化价值观的建设。

出生日期:1985年6月18日

毕业院校:哈佛大学

出生地:南京

星座:双子座

经验是要通过栽跟头,

才能总结出来

秦轩:我11岁跟随父母去美国定居,后来回国,并不是因为迷你考拉这个项目,我当时是跟着美国高朋(Groupon)回来的,之前我在美国做咨询、投资。回国的原因,第一,我有点故乡情结,我从11岁离开,就一直想回来;第二,我喜欢挑战,我想回国闯一闯,看一看。

他是扎克伯格的高中同学,如今回国创业获九合、达晨,GGV投资

秦轩早期与父亲在美国

我是一个耗不住的人,13岁想学法语,我就跑到法国待了一个月,大学时我就对创业感兴趣,打工一辈子看到得头,比较无聊,创业你可以用自己的手,从0到1创造一个东西,非常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但说实话,刚毕业对于如何着手创业,心里没底。当时可以选择做咨询,投资,对冲基金等等,但我觉得咨询跟商业离得最近,就入职了麦肯锡。后来做了一段时间,发现也还是离得挺远的,因为你服务的都是大公司中间的某一个小板块,你看不到整个从0到1的过程。但在做咨询的过程中,一些思维模式,我觉得还是挺有用的。

第一,特别开放的工作氛围,鼓励人充分的发挥出来。我们工作模式是4-5人一个小组,我们会跟标的公司的整个部门融在一起工作。即使你才刚毕业,公司也会给一个很重要的板块去做,我们当时很努力,并不是因为老板逼着我们,是我们对这件事很感兴趣,觉得这件事情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我们的领导不是在做监督,他是做赋能的。

第二,做咨询,最重要的是要为对方着想。其实很多时候,特别是很大的组织里,想要把事情真正落实,最重要的是,大家的心要聚在一起,思想统一,做事方式统一。我们在做咨询的时候,非常特别注重这点,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外来的,很容易受到排斥。在进入工作前,听别人说,是第一步,然后一起沟通,梳理,统一方向,其次,在各个层级之间达成一致,这样的话,我们的工作才可能有成果。

第三、麦肯锡做的很多都是战略咨询,在怎么样做战略规划方面,积累了相关的经验。这三个方面,现在都能用得上。

而问题在于,我们这些没有商业实战经验的毕业生,就给别人去做战略规划,是有点bug的。我为什么离开麦肯锡,第一,刚刚我说的那种是理想状态,但我们毕竟是乙方,就算你做得再好,客户也不一定完全配合。当然,责任不在客户那边,是我们要做改变,但不一定每次你都可以成功,到最后,你做的工作就有可能没有长期的效果;

第二,其实很大层面上,不太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当时挺迷茫的,比如说做销售体系吧,但我自己没做过销售,怎么做销售售的激励呢?

我现在回头看,你的领导,和领导的领导,他们是有经验的,他们会确保你没有走出框架,你其实是在用你的所有的情商、智商,让服务往更好的方向走,他们是这么保证效果的。但对于我个人而言,还是必须要走出来,因为你在那个赛道里,永远有人帮你把关,但你还是不知道到底是对是错,因为经验是要通过栽跟头才能总结出来。

高朋中国创业记:没有想清楚,

跑得再快也不行

后来,我一个在美国高朋的朋友,告诉我他们要进军中国市场了,我就跟着高朋来到中国,这个过程挺有意思的,特别好玩。那个时候,没人跟我们赋能很多信息,我和很多同事,都是第一次管理这么大规模的团队,也不知道如何去把控,只能自己摸索,但我们当时很有憧憬,很想做好。

我们的扩张速度特别疯狂,1天之内,你可能要面试几十人、上百人,可能一周内,你要塑造40-50人的团队,下周就要开始在这个城市运营,你再去开另外一个城市,千团大战最疯狂的时候,就是这样的速度。其实那时也觉得很神奇,有一家公司会有这么大笔的投资,这么快速的在中国扩张。人数的感官刺激是最直观的,你不断的招人,很快有些人你都不知道名字了。

舵舟:2011年,你才26岁。

秦轩:对,第一次带领销售团队,不知道怎么搞,就自己买了4本关于业务团队管理的书,在回国的飞机上读。我之前做咨询、做投资,是不需要带大规模团队的,那就现学现用。

那时一心想把事情做好,其实不是为了公司,当时公司的文化传导、赋能做得很一般,努力工作是为了自己的成就感、成长。我在高朋一年多时间,负责苏皖区6个城市,团队大概近200人。对于我来说,这段经历最有意思的是,有机会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吧。

舵舟:你把自己的哪些想法付诸实践了?

秦轩:一个团队该怎么去带?团队应该是什么样的氛围?应该用什么样的人?这些关键方面吧。有意思的是,我发现自己和别人搭建团队,真的很不一样,也是因为整个公司没有很统一的的文化价值观,所以,给了我们各个地区机会。

我们团队相对踏实、务实,业绩不是最好的,基本排在前三、前五,跟靠前的团队相比,狼性是不够的,我当时就感觉到,自己很明显的缺陷——怎么去塑造一个更狼性的团队。比如说,当时我们团队的单子质量还行,但是别的部门,一个单子就能干掉我们三分之一的流水。我的团队氛围非常好,大家都会努力去做事,但还说不上拼,但我不知道如何才能让大家拼起来。

2012年、2013年,高朋中国开始走下坡路,后来被吸收到腾讯内部。这个项目没做好,有很多原因:

第一,高层非常混乱,方向不一致,分成北中国和南中国两套体系,而且互相不沟通,中间的经验思路的共享都很欠缺。好像南方是一帮德国人在管,北方是腾讯的人来管,我们干到最后,才开始认识一些北京的人,最主要的问题还不在于封闭,是高层没有互动之后,我们对于方向不确定性。

第二,战略层面的思考与同步,非常欠缺。比如我们要做成什么样的公司?什么样的合作商户是我们比较重视的?我们平台特色是什么样的?我们每个城市就是开、开、开,做业绩,似乎就这么简单、粗暴,业绩不分颜色,到最后成为一个很明显的问题。

第三,价值观和赋能不存在。每个区域独自干活,没有统一的价值观和文化、培训体系、管理体系。就导致区域负责人个人能力很强,那就很强。区域负责人的个人能力差,那就做得很差,这中间没有集体的学习、提升、总结,好多人是在单打独斗,1+1没有大于2。

我觉得真正牛逼,是那些可以让1+1大于2的组织、企业,让不是全才的人,发挥出比全才更牛逼的力量,这个才是核心。而我们找的是一些相对全才的人,让他们自己发挥出来,这就是问题。

好在我们当时选人,都是学历背景、干劲、价值观比较好的人,即便没有太强大的管理,也没有出现什么乱七八糟的事儿。但还是很遗憾,最大的遗憾就是高朋是带着野心来中国的,当时品牌那么强势,腾讯的加持,让大家都信心满满。

很多人是对高朋有期待的,因为它是鼻祖,从美国来的。有些业务很棒的销售,慕名要加入我们,一些商铺不接受跟其他家合作,他就是愿意跟我们合作,我觉得这已经是天然的优势了。当时的对手们美团,拉手,都没有这种优势,很多人期待高朋可以在中国,做不一样的事情,但我们不仅时间上比别人晚两年,也没有什么创新。

可能当时驱动着Groupon背后的理念是这样的,就是要比别人要快。它在美国的经验就是这样,因为它比别人起步早,得到了资本支持,品牌的认可度都比别人强。不太需要设及打法,和非常细节的战略思维。它干的猛,就一定可以成。但当它做国际化的时候,首先战场就很多,敌人多了,维度也多了。

如果你晚来一个市场两年,打法、积累和别人没什么差异,光凭资本能力,品牌光环,是支撑不了很久的。有的时候,你做一个互联网企业,你不想国际化,也得国际化,你不想盲目扩张,你也得扩张,它是不得而已的事情,这在互联网公司,是很常见的。最遗憾的事情是,战略没有想清楚,壁垒和优势没有想清楚,方法论、制度、赋能、文化没有想清楚。

实践创业的想法,

深耕一个长期的市场

舵舟:2012年,你开始做迷你考拉?

秦轩:我当时跟两个大学同学一起考虑创业,后来,一个因为家庭原因离开,另外一个,因为老婆意外怀孕,3个月就退出项目。我们当时看了三个方向,最后选择仓储的原因是:第一,这个市场看得见、摸得着,确实空缺;第二,确实在创造社会价值,把闲置空间利用起来,让大城市的流动人口,可以有更好、更灵活的选择;第三,这对用户长期有价值的,30-50年之后,这个行业依会存在,只要客户体验好,它会成为一个长期的品牌。

当时也很迷茫,比如怎么去做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我是没概念的,懵懵懂懂就开始了。其实,我的创业,整个都是在摸爬滚打,我没有觉得很快,或者很舒服就把事情搞懂了。首先,方向怎么选?你在这个赛道的定位是什么?你应该怎么去做这个市场?然后,先做哪个板块再做哪个板块?其次,怎么找到合适的团队?怎么让团队高效做事,能够相信这件事情?包括融资,包括公司节奏应该怎么样去把控?这都是问题。

我们早期不是做社区相关的,就是大型仓储,很像美国的模式,那个更像生意,而不是一个长期运作可以占领市场的方式。不那么贴近用户,需要用户开车把物品送过来,那个项目做了三年,后来就卖了,当时真的很传统,就是在摸索,我们也没怎么融资,就在刚开始的时候,融了九合的300万融资。

那个业务,开第一个门店的时候,很快就有客户了,很快就可以养活自己,之后就持续赚钱,我们接着开了第2、3、4、5个。但是呢,当你越开越大的时候,你发现:第一,这种集中式容易管理,对于中国用户不是最方便的,中国消费习惯不同,美国开个车5公里很正常,中国消费者不是这样的。

第二,这种模式可规模化的速度太慢了,是一个生意,但我创业不想只做一个生意,我还是想做一个可以塑造一个行业的,一个更有想象的未来。后来,我们测试了几种模式,其中一种,就是社区化的,贴近用户的——百米之内智能存储。概念就是在你家身边,很方便,你有任何的需求,不管是搬家这种短期的,还是家里东西太多,想要有家外的存储空间,这种长期的,都可以用。

我们发现用户对这个模式挺认可,很多用户一存,就会存比较长的时间,这种模式在更少的资金支持下,可以很快规模化,把服务带到每个用户的身边。因为它颗粒度更小,扩展的门槛更低。2016年,我们开始做这个模式。

舵舟:物品储存这个需求有大呢?就像我,我觉得我没有东西需要在你这存。

秦轩:你可能现在没有,但未来1-2年,你会遇到这种场景。在美国,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美国很多人都住别墅,他为什么要存东西呢?美国的需求分几个大的类别:1、搬家,包括城市之间的搬家和城市里的搬家;2、装修;3、出国;4、学生毕业之后,包括学生的出国;5、中小型企业;6、释放家庭空间。

这几类需求,基本都跟社会流动性相关,那回到国内,比如北京3000万人口,每年有几万户人在搬家,不是你每次搬家都要存储,但你搬5次家,或者搬10次家,这中间你就会产生一次存储的需求。

比如说你换房子,中间有空档期,或者你的新房子里,有些家具放不下,有些东西不太适合搬过去;或者你现在在北京工作,以后你要到上海工作,那你不太可能把整个家的东西,马上都运到上海。等你在上海站稳脚,可能房子大了,你再把东西运过去。

北京,每年有几十万人出国,出国之后,你的东西怎么办呢?以前很多人就放在自己家里,这肯定不是一个高效的方式。你可以每个月花小几百块钱,把这些东西存起来,你的房子就可以对外出租了,你回来的时候,再把这些收回来。

舵舟:北漂,买的家具一般都是一次性的,如果有一天我流动了,我就全扔了,对我来说,再买一套代价不高。可能有一种场景,结婚了以后,前女友的东西可以存着。

秦轩:也许有这种人,但这是小众需求,大众需求还是存物品,你可以把家具都扔了,但如果你要被外派到深圳工作6个月,你的衣服总不能都扔了吧。大多数人,还是有1-2个衣柜的衣服。我不是个特别注重穿着的人,但我的衣服1-2个搬家纸箱肯定是不够装的。

舵舟:香港的电影里,有这种储物的情节,我感觉你们会慢慢做起来的,以前我们都在讨生活嘛,不太注重生活质量,等我们开始注重生活质量,就有很多东西,不愿意那么糟蹋了,会找一个很好的地方把它储存下来,就像你说的,可能过两年我有需求了。

秦轩:我说的两年后,不是说你的生活品质在这两年内会变得更高,我觉得是当你不知道有这个服务,你想不到去用,但当你知道了,到了一个时间点,你就会发觉这个需求了。

舵舟:你们现在有多少用户,北京?

秦轩:我们现在走小区的模式,在北京将近200个小区布点了。

舵舟:付费用户规模呢?

秦轩:每一个小区,最少10到20个用户,比较大的50-100个用户,平均下来,每个小区小几十个用户。全国大概小几万付费用户。

舵舟:融了几轮了?

秦轩:三轮,2015年,融了GGV,是A轮,然后达晨的A+,最近一个美元基金的B轮。

舵舟:从融资数据来看,资本市场都非常看好你们

秦轩:他们可能觉得这个市场,未来是比较大的潜在市场,一旦做起来了,也是个挺长久的生意,壁垒也有。现在我们布局了5个城市。我们的阶段性目标,要把仓库的颗粒度,做到平均距离200-300米之内,最远距离大概在500-600米之内。我们现在北京有200个点位,可以做到一公里之内有一个存储点,现阶段,我们会开始做一些线上宣传,做一些获客传播。

创业总结:只有创始人越来越牛,

公司才会越来越牛

他是扎克伯格的高中同学,如今回国创业获九合、达晨,GGV投资

舵舟:你们现在在行业算跑得快的吗?

秦轩:我们在这个行业里肯定是第一。但这不是一个炫耀的资本,如果把这个行业的发展比成百米赛跑,我们最多也就跑到了一两米。而且我是创始人,我最清楚在过去的路程中,我们犯过无数错误,中间非常的痛苦。

第一个总结,在战略层面,一定要强迫自己想清楚了。你的目标是什么,怎么达成,最终的格局是什么样的?不是说你想清楚了,世界就不会变了,世界是不断变的,你的思考也要不断迭代。但如果你开始做之前没想清楚目标和路径的话,那你一定不知道怎么把这个事情做对。

第二个总结,痛苦的事儿,早点面对。比如你已经开始干了,或者你找到了一个爆发点,但你没有想清楚后面的事,那就得尽快想,这个痛苦早点面对,比晚点面对好。我早期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不愿意去面对痛苦。比如说战略到底够不够清楚,自己能否长期立足?有时你心里很早就有疑惑,但因为短期有压力,同时,不愿意去面对失败。这点教训,对我来说,太深刻了,我觉得可能不止我一个人,很多人都有共性。

在人上,也是一样,比如说我们早期用了一个业务leader,发现他文化封闭,业务规划不是很细,比如说这个月目标三百,你问三百怎么达成?他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往深里问,你会发现分解是落不到地的,早期的时候,我会说服自己,这个是OK的,尝试从他的角度去理解,可能传统背景是一部分原因,可能有些板块,比如数据化、规划能力不是他的强项,那我帮他去弥补。

互相补位,在团队里肯定是要的,但也需要知道底线在哪?后来那个人被验证是不合适的,只是拖的时间更长了,动作慢源自于两个方面,第一,怕对对方的理解不够,第二,怕变动对团队造成不稳定。但实际上,往往时间拖得越长,结果越差。所以要早一点面对,你不想面对的事情。

第三个总结,创业没有界限分明的黑与白。有很多经验梳理出来,就会变成原则性的东西,但在创业的现实里,原则都是有例外的。

比如说开人要快,招人要慢,但在实际过程中,企业发展速度就在那里,你面临的情况是招不上人,事情没人干,那么你只能妥协,快点进人。你开人要快,可把人开掉后,你的短期业绩怎么处理?甚至会影响团队内部的整个接受度。这里面有N多事情,需要一边经历,一边总结。

第四个总结,分析问题,要分析到本质,有些看似是问题,实际是现象。比如,我遇到过一些管理者,他非常坚定的喜欢某种人,不喜欢的类型,就非常排斥。他觉得一个人有问题,但当你问这个人什么行为,让你觉得有问题了?他说不出来,或者他说不够努力。那为什么不够努力?背后是什么原因?是他不知道目标,还是他不知道怎么可以做得好,还是他就是没有意愿度,就是懒,还是他忘了?

有时候分析之后,发现是组织、管理者自己的问题,很多时候团队没有发挥好,不是员工的错,是管理者的错,包括对员工该有的要求,让团队发挥到最好的状态,这是管理者的义务。你作为管理者要考虑,在人人都不完美情况下,怎么让团队走到一起去,统一步伐达到你想要的结果,这个要想清楚,不是含糊就可以过关的。

创业公司很顺的时候,有的东西可以含糊过关,因为爆发式增长的背后,乱一点就乱一点。但任何的企业都会遇到瓶颈期,那在这个瓶颈期,怎么让团队达到统一的目标,这个是管理者应该要思考的。

第五个总结,找团队成员,价值观是第一位。价值观分很多层面,最基础层面是诚信,简单,然后是对自己的有要求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主人翁意识,主人翁意识退一步,是责任心,但我觉得主人翁意识比责任心要求要更高,责任心可能是我站在我的角度就行了,主人翁意识要求的是站在团队和他人的角度。

另外,创业公司里,开放心态很重要,千万别认为自己是最棒的,因为你肯定不是。

舵舟:你的缺陷在哪儿?

秦轩第一,怎么去打造真正最有战斗力的一个业务团队,把每一个人的价值和能力发挥到最大。从2011年到现在,我还在摸索。我还不能够形成一个让我觉得可以打个80-90分的方法论体系。现在,迷你考拉的团队很不错,但我觉得还需要加强。

我对自己还不满意。在激励制度方面,我经常会读东西,也跟一些创业者朋友讨论,我之前听过挺有意思的,永辉超市用的合伙人制,每个店找出三个核心人物,相当于是小创业者,他们占有一定股份,比如说30%的股份共享,跟绩效相关的,我觉得这个就很有意思。

现在的90后和以前不一样了,我觉得要不断地从强管理式模式转,变成激励为主的管理模式,这背后需要去塑造价值体系,把能干的人发挥好。如果你能把能干的人发挥好,你就一定可以吸引更多能干的人。

舵舟:你不会讲很有趣的话,可能在让你的团队去理解你们的事业上,稍微来说不占优势。

秦轩:我觉得这是有可能的,我不是那种见第一面,就能搞定别人的人,或者听到我一个演讲之后,就觉得很Hi。我们的团队更多的是靠长期走过来,不断建立信任。团队在一起信任最重要,第二,大家相信共同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

现在人也都不傻,如果你的梦想是真的,大家都可以感觉到,不需要很浮夸的语言。我会想得更长远一点,现在在做的事情,就是在积累,其实不管是企业也好,还是个人也好,都不是一天的事情,就算你一天的业绩做的非常非常牛,但如果没有底蕴在,你是不行的。

我从来没觉得自己是天才,不说就懂。但我比较擅长把不会的事情学会,甚至我不擅长的东西,我都可以学会一些,至少懂一些,这就是积累的一个过程,时间长了,公司就会越来越牛,

其实只有创始人越来越牛,公司才会越来越牛。

舵舟:我听说扎克伯格是你的高中同学?

秦轩:其实我们离得很远的,他比我们大两个年级,只是上同一个电脑班。他确实挺牛的,上大学之前,微软给他100万卖他当时做的一个音乐软件,他没接受去上大学,你想这是多少人的梦想,能够作出这样的决策,就挺不一样的。上了两年大学,就辍学去做Facebook,我觉得这两个都很牛。

舵舟:我老问别人,如果你的梦想实现不了怎么办?但我觉得你这个事是一定能成。因为你它是一个慢慢的,积累的事儿,它不是一个赌博。

秦轩:我确实不是那么快,当时创业选项目的时候,我也没有想要选择赌性太大的,我不想第一次就输得太惨,到后面就没办法持续再干了。其实我当时的认知有点问题,我的家庭很平常,爸妈是教授,都没什么积蓄,所以我做这个公司的原则,就是最多把自己打工赚的钱投进去,不会要我爸妈的钱,一分钱都不会要。

但其实后来我的认知稍微有些调整,现在的创投圈非常活跃,2011年,我回中国的时候,找融资没那么容易。现在,你这个项目死了,你如果是个比较牛的人,靠谱的人,再做一个靠谱的项目,还是有人愿意投你。

舵舟:你预计你这个项目什么时候是一个节点?

秦轩:我们希望未来2-3年之内,可以上市,或者至少有这个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