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誰是一座孤島,每本書都是一個世界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每本書都是一個世界

與這本書相遇,是在附近新開的新華書店裡。彼時它躋身於茫茫書海之中,底面朝上,毫不起眼。我的目光也只是漫不經心地掃過,極偶然地,瞥見書封上有一段這樣的話:

“島上書店是間維多利亞風格的小屋,門廊上掛著褪色的招牌,上面寫著: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每本書都是一個世界。”

我的本能告訴我,它或許與《根西尼島與土豆泥餡餅俱樂部》、《查令十字街84號》相似,而我向來喜歡這一“書呆子”類型的圖書。於是將它帶回家,用了一個下午的時間,一口氣讀完。

小說的故事情節並不複雜:

A.J.費克里,人近中年,住在一座名叫艾麗絲的小島上,經營著一家銷量並不見佳的書店。妻子妮可已經懷孕兩個月,卻因一場車禍去世。這讓原本就有些憤世嫉俗的A.J.開始酗酒,繼而厭倦工作,厭倦生活。他打算關掉書店,靠拍賣一本愛倫·坡的珍本詩集過退休生活。

有一天晚上,他喝醉了,夢到他的妻子在身邊,萬念俱灰,準備溺死在酒瓶裡算了。

等第二天醒來,他發現詩集被盜了。

A.J.愈發自暴自棄,他索性不鎖上書店的門,因為那裡根本就沒什麼值錢的東西——就這樣又過了幾個星期,某個晚上,書店忽然多出了個名叫瑪雅的兩歲小女孩,孩子的母親只給他留了張紙條,紙條上說,希望孩子在一個有書本的地方長大。

A.J.決定撫養這個女嬰。

這注定是一個關於愛與救贖的故事,不用翻下去,也能隱約猜到故事的走向。

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心情是帶著暖意的輕鬆,小說的行文也輕鬆而雅緻,因此,我毫不費力地就讀到了結尾。果然——

像所有故事應該發展的那樣,原本孤僻的書店老闆生活因為這個小小的嬰兒發生了鉅變:以前一直對繪本不感興趣的他成為了這方面的專家,以前對鎮上事物漠不關心的他開始組織讀書小組、購進過去不屑一顧的女性讀物、為瑪雅的舞蹈學校製作道具……至於人際關係方面,以前的書店老闆無牽無掛,現在他的前小姨子伊斯梅成了孩子的教母,警長蘭比亞斯成了孩子的教父,出版社女業務員阿米莉婭也和他越走越近……

書店老闆就這樣一步步走出了封閉,他和志趣相投的出版社業務員結婚,養育瑪雅成為了個樂觀、聰慧的小書呆子。儘管在書的末尾,他不幸患上了腫瘤,但最後的最後,他想的是:

我們讀書而後知道自己並不孤單。我們讀書,因為我們孤單;我們讀書,然後就不孤單,我們並不孤單。

就像這個孤島中唯一的書店一樣,孤單,亦或是不孤單,其實取決於外界的洪流與你的內心深處的涓涓堅守是否能夠相交相融,如果它們交融匯流,那你的人生必將變得遼闊而洶湧。

我想,這大約就是這本書不那麼俗套的地方。

除了被講濫了愛,它還有一點其他的意思。

書店老闆A.J.曾經就是那樣一個獨立而孤守的存在。他讀書讀到了文學博士,卻因為妻子所說的一句“一個地方如果沒有一家書店,就算不上個地方了”,而選擇在孤島上經營一家書店。他不喜歡後現代注意、後世界末日的背景、已亡故的講述者以及魔幻現實主義,不喜歡按偵探文學或者幻想文學的路子來寫的類型小說,哦,他還不喜歡名人的圖文書、體壇人物的回憶錄、搭電影順風車的版本……因為以上種種,島上書店所賣的圖書種類寥寥,只有夏天遊客多的時候,才能勉強提高一下銷量——然而必須要多說一句,A.J.還非常討厭遊客。

這就是驕傲得有些自我中心的A.J.,既煩惱書店不賺錢,卻又對一般人感興趣的書籍嗤之以鼻。在瑪雅沒有到來之前,他抗拒俗世,害怕自己內心中的珍貴的那一部分被外界同化——這大概就是作者最心懷善意的地方:有多少憤世嫉俗的人其實內心深處也有相同的執著?因為恐懼被世俗同化,所以拒接愛與被愛。A.J.的幸運之處在於那個從天而降的嬰兒,那個拯救了一切的女嬰,就像把隱秘的鑰匙,開啟了他內心渴望世界的一扇門。

就如書中所說:

大多數人如果能給更多事情一個機會的話,他們的問題都能解決。

最後,摘錄幾句書中我很喜歡的話:

1.讀小說需要在適合它的人生階段去讀。

2.有時候書本也要到適當的時候才會引起我們共鳴。

3.開書店有幾分英雄氣概,收養一個孩子也有幾分英雄氣概。

4.關於政治、上帝和愛,人們都講些無聊的謊話。想要了解一個人,你只需問一個問題:“你最喜歡哪本書?”

5.瑪雅知道她的媽媽把她留在小島書店,但是也許每個小孩在某個歲數都會遇到這種事。有些孩子被留在鞋店,有些被留在玩具店,還有些被留在三明治店。你的整個人生都取決於你被留在什麼店裡。她可不想生活在三明治店。

6.一旦一個人在乎一件事,就發現自己不得不開始在乎一切事。

7.沒有人會漫無目的的旅行,那些迷路者是希望迷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