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裡是我們的未來—五部反烏托邦著作推薦

“烏托邦(Utopia)”本意為“沒有的地方”。該詞彙最早見於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著作,通常指代一種完全平等的理想化的國家。而本文要介紹的,是幾部所謂的“反烏托邦”小說——與“烏托邦”裡面的結構不同,這幾部書中出現的社會無一例外存在著極度的不平等——統治和被統治階級之間的鴻溝既寬且深,不可逾越。幾部書中常常會表達出一種對未來政治與社會結構走向的擔憂——而且不幸的是,曾經看起來觸目驚心的橋段,有些正逐漸在今天的世界上變為現實。

1984

提到反烏托邦的文學作品,最具盛名的便要數美國作家喬治奧威爾的《1984》了。這部作品從“大洋國”居民溫斯頓的視角為讀者描繪了一個令人背脊發涼的高度集權社會。在那裡,統治者通過修改歷史、破壞家庭結構、限制愛情、推廣新話、監視監聽等措施,對國中居民實行獨裁統治;政府對內樹立人們對最高領袖的絕對崇拜,對外宣傳與另外兩個國家的仇恨。在這樣的環境中,主人公溫斯頓因為一些偶然的經歷漸漸產生了對領袖的懷疑,並發展出了與另一位黨員裘莉亞的愛情。因而,他受到政府一系列的“思想改造”,並最終成為了一名“思想純潔的人”。

哪裡是我們的未來—五部反烏托邦著作推薦

喬治奧威爾

對於這樣一部題目已經成為一種符號的小說來說,我深感自己不需要在這裡使用太多的篇幅進行介紹。作為一種政治寓言作品,書中為那個極權社會給出的設定可以說是意味深長。比如說,“大洋國”的政府由四個主要的部門組成,分別為和平部、友愛部、真理部和富裕部,而它們負責的內容分別對應戰爭與軍備、鎮壓暴亂與拷打審問、宣傳與篡改歷史、生產與分配——這是何等的諷刺!當年在我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理所當然地認為主人公最後會以某種英雄主義的姿態戰勝“老大哥”並破壞或離開這個體系——我至今能夠想起當時我看到結尾時是如何得失落與困惑——到如今,再想起這結局,卻能暗暗產生一種安慰,一種面對無可奈何事物時的自我安慰。畢竟,當個人面對制度的時候,又能改變什麼呢?當時間流過1984年,奧威爾在書中的語言並沒有盡數成真,但在“稜鏡門”等一系列監控計劃曝光後,我想如今地球上的每個人都無法否認,“老大哥在看著你!”

哪裡是我們的未來—五部反烏托邦著作推薦

一九八四(譯文經典·精裝本)31.4元

動物農場

同樣是喬治奧威爾的作品。薄薄百頁左右的小冊子,故事內容卻不比《1984》遜色。這是一個屠龍勇士自己變成龍的故事,但又遠遠不止於此。因為不堪人類的壓迫,莊園的動物們在豬的帶領下趕走了人類,建立了動物們當家做主的“動物莊園”。莊園成立後,領頭的豬“拿破崙”通過權力鬥爭趕走了另一位豬領導“雪球”並獨取莊園的領導權。慢慢地,“動物莊園”由成立之初“所有動物一律平等”的樂園變成了“拿破崙”說一不二的“獨裁”領地。“拿破崙”利用它的“權力機構”驅使著其它動物為它勞動,而任何提出異議的動物都會遭到毫不留情的清洗。更可怕的是,有一天動物們吃驚地發現,“拿破崙”居然和之前被它們趕走的人類坐到了一張酒桌上暢飲……

我是在唸本科的時候接觸到的這本書。記得當時在上海虹橋火車站等車,因為去得早了些,我就拿起這本書準備度過發車前這幾個小時的時間。沒想到,故事出乎意料得精彩,我一度不忍釋卷,直接一口氣讀到結束,還差點誤了火車。書中的故事借物言人,犀利影射了人類社會政治生態中的許多方面——面對外敵時動物們的同仇敵愾,摘取勝利果實時權利層的鬥爭,權利層個體對勝利果實的侵吞以及對同僚的排擠,獨裁的產生過程,獨裁需要的條件,對暴力機構和宣傳手段的把握,下層動物的無知與麻木,以及權利層與外來勢力的妥協與合流……藉著動物世界的外殼,這本書雖然未能討論非常深刻的題目,卻能夠將一個獨裁製度的成形與發展以一種淺顯易懂的方式講述出來,這無疑非常適合初接觸這一題材作品的讀者。

哪裡是我們的未來—五部反烏托邦著作推薦

《動物農場》插畫

哪裡是我們的未來—五部反烏托邦著作推薦

動物農場21.9元

美麗新世界

這又是一部反烏托邦小說中幾乎不可逾越的經典,書中對未來集權世界的設定幾乎為所有後續作品所模仿。故事發生在數百年後,屆時世界上只有一個政權“世界國”,國中有文明區與野蠻區。在這個國家裡,可以高度發達,物質極大豐富,但居民們沒有個人生活——衣著、行為、工作都已被規定好,沒有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來行動。書中的情節從“野蠻人”約翰被帶到文明社會展開。期初,約翰對文明世界的一切都懷著一種崇拜之情。但漸漸地,他發現這裡的人刻板、虛偽,他追求自由的天性與這裡程式化、套路化的生活格格不入。最終,因為對這個所謂的文明世界失望透頂,而他自己也不為人們所容,約翰只得以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哪裡是我們的未來—五部反烏托邦著作推薦

阿道司赫胥黎

如前所述,這部書中對未來集權社會的設定簡直就是教科書一般的。而且在書中,赫胥黎似乎提出了一個和馬克思的理論相反的觀點——在物質極大豐富、科技和生產力極度發達後,人類社會並沒有走進一個“各盡其能”“按需分配”的絕對平等的共產主義階段,而是成為了統治者通過消除思想差異來進行高效統治的獨裁社會。我想對於讀者來說,意識到這一觀點上的不同便足矣,似乎沒有必要非要去深究到底誰的觀點是對的——或者我們在今天還沒有能力去判斷哪一個發展方向最終會成為現實。但是,《美麗新世界》畢竟為讀者提供了一種非常極端情況,似乎比《1984》中的那個社會更加極端。它替我們發出一種擔憂:當對自由意志壓抑到極限的時候,我們這個社會會變得多麼無情和可怕。

哪裡是我們的未來—五部反烏托邦著作推薦

美麗新世界40.5元

娛樂至死

娛樂至死並不是一部小說,而應該算是一部論著。作者波茲曼意識到美國社會電視媒體的普及,發現越來越多的公共話語權都以娛樂的形式出現。他擔心人們的理性判斷終會被來勢洶洶的娛樂節目所摧毀。在書中,作者深入剖析了以電視為代表的新媒體對個人認知和文化發展方向的影響。在《美麗新世界》中,赫胥黎擔心的是社會輿論被過分禁錮;而在《娛樂至死》中,波茲曼擔憂的是另一個極端的出現——如果對媒體上的內容毫無限制,娛樂的成分會佔據統治地位,而人們的分析、思考、判斷等能力會在這些娛樂節目的轟炸下不可避免得逐漸退化。

哪裡是我們的未來—五部反烏托邦著作推薦

尼爾波茲曼

這本書之所以成為該題材下的經典著作,不僅僅因為它對當時的社會和媒體進行了深入而透徹的剖析,也因為其中提出的很多論點對於幾十年後的今天的媒體仍然適用。書中有這樣一個非常重要的論點:作者認為,從歷史上看,人類所使用的媒體,隨著其信息傳遞效率的提升,信息傳遞的形式也逐漸出現隨意化、碎片化的趨勢。拿通訊手段來說,在只能用信件傳遞消息的時候,人們會盡量把一封信組織得長而規整,希望其能包含更多的信息;電報出現後,信息傳遞速度跨越式提升,而電報的長度就可以相應地變短;再後來,電話出現了,人們隨時可以和遠方的聯繫人通話,絕大多數時候,打電話前也完全不需要多麼完善地組織和準備通話的內容——這裡我要說的是,在這本書出版十幾年後,互聯網儘管以一種技術革命的姿態出現了,但它的發展仍然符合波茲曼當年總結出的“碎片化”這一規律:從標準的新聞稿到博客到微博到點贊,人們所樂於使用的信息傳遞形式越發瑣碎,也越發讓人感嘆波茲曼當年的剖析帶有了一種預言式的遠見與深意。

哪裡是我們的未來—五部反烏托邦著作推薦

娛樂至死26.6元

華氏451度

華氏451度是紙張的燃點,這個題目揭示了書的內容。在一個思想自由被壓制的世界裡,消防員的工作不是滅火,而是焚燒——焚燒一切書籍。主人公蒙塔是一位已經工作十年的消防員,他從未懷疑過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一位與眾不同的17歲女孩。女孩的出現讓他開始注意這個世界先前不為他所知的一面——他開始偷偷收集一些本應為他所焚燬的圖書。也正是由此,通過閱讀,他對自己的工作產生了懷疑,並最終萌生了對整個社會發起挑戰的念頭……

哪裡是我們的未來—五部反烏托邦著作推薦

雷布拉德伯裡

這是科幻小說大師雷布拉德伯裡的代表作品。雖然它更多地作為科幻經典為讀者所提起,但書中故事的主題毫無疑問帶有反烏托邦的色彩。對思想的禁錮,永遠是反烏托邦社會最為顯著的特徵之一。與其他幾部書不同的是,《華氏451度》雖然設置了這樣一個消防員負責焚燬書籍的看似荒謬的設定,但作者想要藉此批判的事實似乎離實際的生活並不遙遠。在《尾聲》一章中,作者描述了當時的出版編輯們是如何選編讀物的:他們去掉所有“不必要”的動詞、名詞和形容詞,通過剝皮去骨,讓一部部小說只剩下所謂的梗概,以此保證儘量多的小說能被選編進讀物中——這何嘗不是一種對書籍的摧毀?而且,人們在越來越快節奏的生活中,越發對那些著作的原文失去興趣。人們慢慢地只願接受那些“刪繁就簡”後的故事概要——而那些作品本來的面貌,好像再無法引起大家的注意——無形之中,我們每個人都成為了這部小說中毀書的消防員。

哪裡是我們的未來—五部反烏托邦著作推薦

華氏451 40.5元


後記

在寫作的過程中,我深感總結這樣一份書單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我還沒有讀過所有相關題材的作品(比如著名的“反烏托邦三部曲”中的《我們》,雷布拉德伯裡的另一部代表作《火星編年史》),另一方面這個題目有點深奧,我也深感自己的能力無法完全理解所有作品中的含義。這裡把幾部書做一個介紹,只是希望能為之前沒有接觸過這一題材的讀者提供一個閱讀的思路。文中有論述有誤之處,還希望有高手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