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風起雲湧逐浪高

40年,是歷史長河中的短暫瞬間,卻銘刻下中華民族的一段偉大曆程。

40年,是一個人的半生時光,卻記錄著幾代人的共同回憶。

當40年的記憶畫卷徐徐展開,改革開放的春風依舊溫暖拂面。40年來,我市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抓糧棉解決溫飽,到抓基礎設施改善環境;從抓工業增強實力,到抓三產全面繁榮,經濟實力不斷躍上新臺階。全市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5.36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3064億元,增長了86倍;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從1978年的0.74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186.5億元,增長了251倍;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由1978年的5.67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7714億元,增長了1360倍;實現利稅由1978年的0.77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715.088億元,增長了928倍……

這幅畫卷,向人們展示著一座城市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貧窮落後到不甘人後奮起直追的奮鬥歷程。

回眸40年,無數夢想照進了現實。放眼今日之聊城,8715平方公里的廣闊熱土,正在改革開放中呈現著嶄新風貌。

四十年,風起雲湧逐浪高

時風新引進的全自動焊接生產線

四十年,風起雲湧逐浪高

東阿阿膠產業園風景如畫

“那時候,每到收棉花的季節,鎮裡棉所前就會排起長長的隊伍,一眼望不到頭,得有好幾裡地。到處是拉棉花的牛車驢車,像趕集一樣熱鬧。”回憶起30多年前在鎮裡賣棉花的情景,70多歲的東昌府區梁水鎮張樊村村民樊建英仍歷歷在目。

棉站賣棉、曬場打糧,在如今的農村,這些場景早已不復存在,但卻在聊城奮進歷程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改革開放40年來,聊城廣大幹部群眾在歷屆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腳踏實地、苦幹實幹,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艱苦創業,用勤勞的雙手,在這片升騰的土地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發展奇蹟。

1978年,聊城農業生產總值僅有8.38億元,產業結構落後,生產效率低下。40年來,我市認真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深化農村改革,加大農業投入,無論是農業生產條件、農村基礎設施,還是農民群眾生活環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2017年,全市實現農業增加值353億元,糧食生產實現“十五連豐”,總產達到119.3億斤;瓜菜菌總產1720萬噸;全市新增規模以上龍頭企業30家,新增“三品一標”186個,開通了京滬高鐵“聊·勝一籌!”專列,每天直供京滬蔬菜達50多萬斤。農業越來越強,有力地支撐著整個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群眾生活水平節節攀高。改革開放前,“糧食不夠瓜菜代”“兩稀一干”“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成為那個時代群眾生活的真實寫照。而今,市場商品豐富、物資豐裕,聊城人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無農不穩,無工不強。改革開放之初,相較於農業,聊城工業經濟更是舉步維艱。1978年,聊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創造的總產值7.51億元(按現行價格計算),甚至比農業產值還要低8000多萬元。40年來,我市大力實施工業帶動戰略,不斷加大對工業的投入,全力推進重點項目建設,積極開展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工作,培植優勢產業、骨幹企業和名牌產品。工業生產規模持續擴大,生產技術迭代更新,企業效益穩步提高,湧現出東阿阿膠、時風集團、魯西化工、祥光銅業、中通客車等一批全國同行業名列前茅的大企業和知名品牌,引領了整個聊城經濟持續發展。到2017年,全市工業增加值實現1514.0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7714億元,成為支撐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

1979年2月初,按照中央要求,當時的中共聊城縣委召開五級幹部大會,傳達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建立聯產計酬的生產責任制。經過一年實踐,發現凡實行“大包乾”的單位,比實行其他班的單位,群眾積極性更高,增產幅度更大。此後,“大包乾”迅速在全縣推廣,57萬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如開閘的一江春水洶湧奔流,給農業農村發展帶來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

發端於農業領域的這場改革,點燃了聊城各領域改革的星星之火,並不斷深化。從此,無論是在包產到戶的農村,還是經歷變遷的城市,改革如二月春風,滌盪著聊城大地的每一個角落。

40年風雷激盪,40年潮湧魯西。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聊城改革的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絃。我市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不斷深化市場取向的改革。從率先在全省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深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從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到加快推進服務業和基礎設施領域的市場化改革;從經濟領域的改革,到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改革,不斷打破陳舊的思想觀念、思維定勢的束縛,體制機制不斷創新,發展活力顯著增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新一輪改革大潮湧起。我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一系列部署要求,紮實穩健推進各領域改革,著力破除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充分激發內生動力。從深改起步年的次第播種、關鍵年的攻城拔寨,到落實年的縱深推進,聊城各項改革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蹄疾步穩、有序進行,改革效果初步顯現。

——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大力開展質量強市示範城市建設,不斷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圍繞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大力培育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節能環保等戰略新興產業,促進傳統產業向中高端躍升。

——民主法治領域,緊扣依法行政主題,出臺了公共資金使用、行政審批中介服務、行政執法信息公開、公共資源交易透明化監督四個管理辦法。設立了市重大決策諮詢委員會、法律顧問委員會,不斷推進協商民主建設。

——司法和社會治理體制改革領域,以營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為目標,穩妥開展國家司法責任制改革試點。實施“一鄉鎮一團隊、一村居一顧問”工程,提高基層法治服務水平。

——社會事業體制改革領域,實現了全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覆蓋,推進分級診療,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推進名校辦分校,著力解決中小學大班額問題;進行戶籍制度改革,降低落戶門檻。

發展無止境,改革不停步。隨著一項項改革措施密集出臺,全面深化改革潮掀浪湧,正演奏出推動聊城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強音。

1978年,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聊城外經貿開始起步;1994年,聊城出現第一家獲自營進出口權的外貿企業;2007年實現進出口總值17.2億美元;2017年這一數字增長到457億元。

風從東方來,江流天地外。對外開放40年,在宏闊的時代主題之下,圍繞著一個個具體的“聊城課題”,這座城市一次次精彩作答,深刻改變著城市的面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讓聊城成為了今天的聊城。也正是一次次精彩作答,讓聊城在世界舞臺上信心越來越足、腳步愈加從容。

這是一個更具吸引力的聊城。

對外開放40年,我市堅持聊城以外都是外,以開放包容的胸懷,營造春天般的發展環境,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推進對內對外開放,引進一大批項目、資金、技術和人才。特別是近年來,我市始終把加快構建富有生機活力的開放型經濟體系作為重要任務,組織開展了多次富有成效的大範圍、多層次招商引資活動,積極推進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合作交流,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近三年來,全市累計招商引資到位資金2623.4億元,新開工過億元招商項目337個,計劃投資額1779.5億元,引進中科鋼研、陽之光、大洋電機、溫氏集團、牧原股份、匯源集團等一批好企業、大項目;今年上半年,全市過億元招商項目到位資金154.7億元,新開工過億元招商項目46個,計劃投資額306.1億元。在利用外資方面,近兩年,我市利用外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2016年實際利用外資44244萬元,增長26.8%,增幅列全省第2位;2017年實際利用外資70396萬元,增長59.11%,增幅列全省第1位。

這是一個更具包容力的聊城。

為吸引更多人才來聊創新創業,我市出臺一系列含金量較高的政策措施,設立了1億元的人才創新發展基金,打造了院士專家聊城行、海外人才智力洽談會等高端引才核心品牌。2015至2017年,全市連續三年成功舉辦海外高層次人才交流會,累計邀請近400名外國專家來聊與企事業單位進行現場對接。據不完全統計,三次交流洽談會累計達成初步合作意向900餘項,長期合作意向400餘項,現場解決技術難題210餘項。

這是一個更具競爭力的聊城。

我市全面加強“海外聊城”建設,鼓勵支持企業走出去開發國外資源、開拓國際市場,為發展注入嶄新的理念和機制,為生產力開闢廣闊的發展空間,信發集團在斐濟的鋁土礦開採項目、冠豐種業在巴西的油棕種植及加工一體化項目、乖寶寵物食品在泰國的寵物食品加工廠等項目,均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截至目前,聊城對外投資合作項目遍佈六大洲,覆蓋25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涉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7個,中方投資額1.4億美元,佔全市總對外投資額的16.1%;涉及東盟國家5個,中方投資額0.9億美元,佔全市總對外投資額的10.3%。

40年,承載著多少光榮與夢想,流淌著多少青春與汗水。向歷史致敬,為未來壯行。改革開放,前路正長。

本版照片由鄒輝、楊雲雷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