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鄉愁—寫在洪洞縣古村韓家莊村志刊行前(2)-作者:張玉桐

千年農耕山莊

“吾莊居舜嶺東,南北且數里,煙火數 百家,歷幾千年矣。”韓家莊玉皇樓下的古 碑有這樣記載。

這裡是舜耕歷山,堯王訪賢故事發生的 地方,故事就是從敲簸箕識忠賢講起的,這 簸箕就是韓家莊編的。村子位於古老的歷山 腳下,早期的雛型是三個土夯圍牆的堡子, 我們的山村在這片土地上普通地不能再普通, 村民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多少代韓張李楊等 姓氏和睦相處,祖祖輩輩過著面朝黃土背朝 天的生活,年年月月為柴米油鹽醬醋茶憂心

操勞,幾千來繁衍生息、生息 ...... 韓家莊古村落在縣城西,

記住鄉愁—寫在洪洞縣古村韓家莊村志刊行前(2)-作者:張玉桐

距洪洞縣城 30裡,自然地貌為;西依山、東有河,南北溝、 夾一坡,鳳凰村中落。村東過澗河隔三眼橋 與楊家莊村為界,村西有山神土地祠與石家 莊村為界,村南佔溝與上舍村為界,村北佔 溝與澗西村為界。

北溝又名風葫蘆溝,源於村西面道教聖 地乾元山,東接洪三澗河,溝內自東西行有 風葫蘆洞,金光洞,達乾元山元陽觀,道教 文化在這裡沉澱厚重影響深遠。

唐朝貞觀元年 (627 年 ) 韓家莊村就在村 東澗河上開挖了‘潤民渠’。《洪洞縣水利志》 大事記中頭條有記載,這是唐代洪洞開挖最 早的三條灌溉渠之一,另兩條渠為,廣勝寺 鎮霍泉旁的‘北霍渠’,和龍馬鄉長命村‘廣 平渠’。

金代皇統二年(1142 年)、韓家莊接續 開挖了‘第二潤渠’。

元代至大二年(1309 年)又開挖了‘濟 民渠’。這些古代水利工程體現了先祖聰明 智慧,古老的自流灌溉水系越千年,有的現 在還在利用。

清代嘉慶年間(1808 年),萬安村,誥 授資政大夫議敘鹽運史司鹽運使加三級界封 劉丕公,捐建在村東澗河上的青石通渡橋, 凌空飛架貫通西東。舊官道自洪洞縣城、經 萬安古鎮,向西南過通渡橋穿韓家莊村一路 西行抵婁山頭、蒲縣,通隰州。

村志關乎一村之歷史記憶,發展軌跡, 方方面面,林林總總。自發動徵集村史相關 資料以來,全村鄉親們積極響應,一件件歷 史的、現實的、風俗的,人物故事都很接地氣。

第一手資料力求真實、準確,你一件, 他一件蒐集、整理,核實,初稿、改稿定稿。

入戶家訪、見當事人,進縣誌辦、上太原、 下臨汾、進北京,幾百個日日夜夜,收集的 資料越來越多,越來越有看頭,越來越有意思。

其中收到如:《人民日報》登載,北京 市門頭溝西線旅遊熱點爨底下村,就是明代 洪洞大槐樹移民,全村韓姓且柳編一樣。河 北省蔚縣有韓家莊移民先祖怕後輩忘記老家, 要求後輩身份證上籍貫一欄仍然填寫為山西 洪洞韓家莊;內蒙古一警官託人來韓家莊尋 根;張姓一支遷徙晉陝邊境,龍門附近小村 獨姓至今已有千餘人;2010 年該村一行 7 人 曾來韓家莊尋根走訪。萬安鎮常家溝村韓姓、 張姓都來之韓家莊;縣城韓家巷韓姓、廣勝 寺鎮圪垌村韓姓與韓家莊韓氏或源自一門; 等等珍貴歷史信息。

最近呂梁交口縣回龍鄉韓家溝村村長韓 玉亮一行四人來韓家莊尋根,並與東戶韓接 譜。相傳韓家莊韓姓弟兄倆做柳貨到該地落 戶建村,相繼繁衍十幾代,韓家溝村因“韓 極牌樓”等文物已申報山西省古村落名錄。

記住鄉愁—寫在洪洞縣古村韓家莊村志刊行前(2)-作者:張玉桐

村志編寫當中,還引起北大中文系教授 博士生導師、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中國俗 文化學會秘書長陳泳超關注,陳教授還親自 登門與韓斌老先生就有關學術進行長聊交流。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