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馬精神」源洪洞-作者:高玉柱

中國古代有云:“行天者莫若龍,行地者莫若馬”。位於洪洞縣城西南23公里處的青龍山,是呂梁山東南部一條支脈,海拔1147米。億萬年前燕山運動發生強烈的褶皺斷裂,喜馬拉雅運動時期,在原來逆掩斷層的前部,發生過正向斷裂,形成青龍山整個山體,陡高直立,峰巒重疊連綿,山的脊部狹窄蜿蜒曲折而漫長,神似飛龍臥憩之象。青龍山下有一古村落,名曰王家莊。相傳,遠古時該村產一神馬,行走如飛。行天者青龍山如龍,行地者王家莊如馬,故稱龍馬。

“龍馬精神”源洪洞-作者:高玉柱

青龍山,王家莊天地人合產生的文化靈魂——龍馬精神。 青龍山,山高林密,雲海茫茫,波瀾壯闊,彩虹飛舞,變幻無窮,神秘莫測,時有靈光呈現,光芒四射,大地生輝。 古曰:仙家故里,青龍山,道觀也,神奇也。 東漢劉秀稱帝后,光武年間在青龍山峰巔修建玄帝行宮,祖師殿。歷經朝代屢建的玉皇樓、銅佛殿、戲臺、山門等大小廟宇30餘座,及上百孔石砌窯洞組成的古建築群,坐北朝南,雄踞青龍。 該建築群採用八卦座基,七星造頂的樓閣宮殿式與券拱石砌碉堡式地窯相結合的宮堡形式,運用了八卦循環反覆變化的原理建成的384爻石砌券拱式的地窯,窯洞相連,上窯下洞,層層相疊,洞中有窯,窯中藏洞的八卦哲學理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神秘宮觀,被考古界和建築界稱為奇蹟。

青龍山脈象象龍,似龍、非龍也?晨觀此山,象長龍、似龍游動;空中鳥瞰,山勢脊樑,奔騰宛如龍。夕陽垂日,紅龍、黑龍、古銅色群龍戲舞鬧青龍…… 青龍山下,傳奇而又神秘的古村落王家莊;與青龍山神緣至深。飛龍在天的青龍山,與行馬在地的王家莊遙相呼應,故稱一家…… 相傳,堯王定居羊獬,四處訪賢。他到歷山訪賢時,發現一年輕人耕地時,與眾不同,見其犁上掛個簸萁。堯王好奇,問?你為何犁上掛它物?年輕人答:在牛偷懶的時候,我敲打簸萁,黃牛以為打黑牛,黑牛以為打黃牛,所以它們誰也不敢偷懶。堯王恍然大悟,心想,年輕人對牲畜這樣仁慈,何必對人呢?是個難得人才。爾後,堯王將他的女兒娥皇與女英嫁於年輕人為妻。

這個年輕人名曰虞舜,數年後,堯帝將皇位禪讓於他。 在娥皇女英出嫁的這天。堯王對女兒說:今天你們姐妹出嫁,為父準備了一輛馬車,一匹馬作為你們的交通工具,你們各自選擇去歷山吧! 女英謙讓,姐姐先選。娥皇心想,坐車走大路,快而平穩,可先到歷山,選擇坐車。女英騎馬,不過,女英這樣想,騎馬走小路,定能超過姐姐,早先到達歷山。 娥皇坐車沿大路向西行走。女英則騎馬直奔西南飛越汾河,橫跨屯裡、穿行洪堡、急馳歷山。一路上,女英馬不停蹄,黃土飛揚。剛出沼澤地,又進蘆葦蕩,披荊斬棘,穿過沙漠地,來到窮鄉僻壤的王家莊。

“龍馬精神”源洪洞-作者:高玉柱

王家莊山高坡陡,溝壑縱橫,貧瘠荒涼,人煙稀少。一條小河將村莊分隔南北。人們在河道上,搭建起了一座木板橋。女英騎馬來到橋中,馬突然停步不前,前腿跪臥地上,喘著粗氣,叫聲嘶啞,渾身溼淋淋的…女英見狀不知所措,趕緊下馬查看,難找起因。這時橋上過往的行人中有位老者,精神矍鑠,雙手玩捋著山羊鬍須,走到馬前。眯眯眼睛,細細觀看的他,突然眼睛一亮。他瞧見,他瞧見馬從體內流出了黃水,經驗告訴他,馬要生駒了。老者起身作揖對女英說,姑娘恭喜啦!你的馬要生駒了。

女英喜憂摻半,滿臉羞澀,她靦腆地給老者作揖說,老人家,懇請眾人趕緊幫我料理吧!老人不敢怠慢,趕緊張羅。指揮大夥有的燒火熱水,有的抓籠頭,推肚子,大家都在忙活,反正沒有閒著的,令女英感動不己。 不多時,馬生下了一匹龍頭馬身,渾身陰陽班點,奇偶相對的馬駒。它一著地,就站立,仰頭望著青龍山嘶鳴。它體大無比,威猛異常,行走如飛,非常之奇……。 女英雙手作揖,感謝眾鄉親相助。她拍著馬駒的頭說:我急於趕路,不能帶你同行,把你留下為民造福。馬駒點頭示意。說罷,女英告別眾鄉親,揚鞭催馬飛馳前行…..。 女英留下的馬駒。鄉親們視它為寶馬,精心餵養,呵護備至。馬駒剛健明亮,不負眾望,繁殖生育。

“龍馬精神”源洪洞-作者:高玉柱

女英回孃家羊獬時,再次來到王家莊,看望她的小馬駒。女英見群馬狂奔而來將她團團圍住,親吻一通。她撫摸著馬駒的頭喜出望外,人們告訴她,它們都是馬駒繁衍的。女英靈機一動,說,我教你們怎樣使用牲口,為人所用,耕作農田,拉套運物。 王家莊人在女英的指導下,很快掌握了犁地、馬車拉套先進生產技術,促進了當地生產力的發展,改變了原始的耕作方法。從而,王家莊的農業、運輸業得到飛躍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商貿集鎮;直到清代這裡仍是北方運輸重鎮。

“龍馬精神”源洪洞-作者:高玉柱

王家莊的富裕發展,是馬駒的誕生,解放了生產力,人們由原始生活步入農耕文明的時代。據記載:馬駒行事謹慎,能屈能伸。它一生,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王家莊人信仰青龍山,馬駒神馬。他們為了感恩飛龍神馬,讓子孫後代銘記“龍馬”堅韌不拔,無所畏懼,勇往直前,奮力拼搏,永不退縮,永攀高峰的非凡精神和無私奉獻的精神。讓千秋萬代發揚光大“龍馬精神”…遂將王家莊易名“龍馬”承傳為念。

後因地理居住條件將龍馬古鎮分為東龍馬、西龍馬、南馬駒、北馬駒四個村。儘管村莊名稱變了,人們叫龍馬不改初衷。而且將鄉政府名稱也命名為“龍馬鄉”。 《中國成語大典》釋說:龍馬就是仁馬,它是黃河的精靈,是炎黃子孫的化身,它代表了華夏民族的主體精神和最高道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