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高片酬就能杜絕雷劇嗎?天真

限制高片酬就能杜絕雷劇嗎?天真

限制高片酬就能杜絕雷劇嗎?天真

《孤芳不自賞》的豆瓣評分只有3.1。

范冰冰曾被爆出過6萬每分鐘的身價,還真是踐行了本山大叔的那一句:過去按天算,現在要論秒了。

但限制高片酬就能限制爛片和雷劇嗎?陳道明曾為高片酬一事黑過臉:“演員很貴,這沒錯。可投資公司的老闆可以賺錢,為什麼演員不可以?至於高和低,沒有一個演員去搶,他高你可以不用他。用完了再抱怨人家片酬高,我覺得不厚道。”

最近《如懿傳》檔期對上了《延禧攻略》,可謂“好戲”連連。兩部戲裡各種角色因劇情需要連環鬥,戲外更是無硝煙戰爭。

拍了戲,總是要接受人民群眾的檢驗,吃瓜觀眾特別樂意拿兩部戲來比劇情、比演技、比服裝、比道具、比顏值。

如果劇太爛,先罵拿錢最多的演員就對了。在觀眾心中,高片酬和雷劇間有種魔幻的聯繫,這是從《孤芳不自賞》時就留下的心理陰影。

被爛片困擾、被仇富心理支配的觀眾們,似乎都在集體盼望著“限酬令”的到來。

限制高片酬就能杜絕雷劇嗎?天真

《延禧攻略》與《如懿傳》部分重疊角色。

就在崔永元起底了娛樂圈“錢規則”後,各監管部門也跟上了節奏。6月底,多個部門聯合發文,要求各地從嚴治理影視劇行業天價片酬、陰陽合同等亂象,

“片酬不得高於製作成本的40%,主演片酬不得超過總片酬70%”。

8月,優愛騰三大視頻平臺和華誼為首的400多家影視公司,先後發起抵制高片酬的聯名倡議。本是同根生,下手卻比監管部門還要狠,直接給片酬畫線封頂:5000萬,不能再多了。

其實早從2016年起,抵制高片酬的官方發聲每年都在重播,可當紅明星的片酬仍舊野蠻生長。打壓片酬的難度係數,似乎不亞於房價調控。上下同心官民協力,自以為抓住了爛片市場的主要矛盾,然而比片酬難管更殘酷的現實是:就算成功壓制了片酬,國產劇的良心也依舊會痛。

限制高片酬就能杜絕雷劇嗎?天真

范冰冰風頭正盛時,片酬登頂中國演員榜首。圖/《武則天》劇照

是誰把明星寵成“貴貨”

——————

早在粉絲經濟沒有入侵中國影視劇市場之前,演員還是一個憑實力說話的工種。只有演技好、國民度高的大腕,才有議價能力。

可即便是陳道明、唐國強這等男女通殺、家喻戶曉的一線演員,當時整部劇的片酬也不過兩三百萬。直到2011年,《宮鎖心玉》帶火了清穿這類爽文同款的快餐劇,以楊冪為首的流量明星殺入實力派撐起的一線陣營。

新鮮血液的流入改變了既往的遊戲規則,加之明星真人秀等綜藝節目的迅速崛起,話題明星們的撈金黑土地一夜之間擴張了數倍。

鮮肉不皺,IP長紅,種種新型娛樂模式的助推之下,明星的單位出鏡時間從里拉強硬成了歐元。

范冰冰就曾被爆出過6萬每分鐘的身價,還真是踐行了本山大叔的那一句:過去按天算,現在要論秒了。

限制高片酬就能杜絕雷劇嗎?天真

演員不好好演戲,歌手不好好唱歌,扎堆做綜藝刷臉。

東方衛視總監王磊卿算過一筆賬:“僅2016年一年,一二線演員的片酬就增長了250%

。”打包出售的片酬開始分集叫賣,四十萬的單集片酬,遇上動輒六十集的片長,加減乘除之間,明星的片酬就實現了跨位數的可觀增長。

話題熱度取代實力,成為衡量明星身價的新標準。作為影視劇的核心資本,只要演員能撐起收視、有觀眾捧場,再爛的戲也能靠賣版權和廣告位賺錢。既然演員成了比劇本內容更優質的資產,僅憑刷臉就能吸金,那為什麼不能讓他拿高片酬呢?

陳道明在出演電視劇版《手機》時,就曾為高片酬一事黑過臉:“演員很貴,這沒錯。可投資公司的老闆可以賺錢,為什麼演員不可以?至於高和低,沒有一個演員去搶,他高你可以不用他。用完了再抱怨人家片酬高,我覺得不厚道。”

的確,你可以批評演員演技差、不敬業,但片酬高從來都不是演員的錯,而是市場和觀眾選擇的結果。

演員之間不能形成以實力說話的良性競爭,再低的片酬也逼不出一部好戲。而身居下游的製片方和觀眾,也該好好想想,是誰在給各位面癱摳圖替身帝們漫天叫價的勇氣。

限制高片酬就能杜絕雷劇嗎?天真

有人說,《我不是藥神》也並沒有所說的那麼厲害,對手多爛襯托出它多好。

高片酬不該為爛劇背鍋

——————

明星的顏值可以賣錢,好劇本好情節卻缺乏收視號召力,主要還是因為過度商業化導致的。

飯圈文化盤活了娛樂市場,粉絲們驚人的購買力引誘著熱錢資本流入影視圈。對影視劇製作一竅不懂的金主們,也敢爭相成立公司入局拍劇。僅2016一年,全國新增了4000多家影視公司,直接碾壓了全國上下影視公司總數只有三位數的美國。

人人扎堆拍電影,為的不是拍好片,而是賺快錢。他們沒空研究如何從劇本創作、拍攝製作等專業角度出發搭建項目體系,他們真正關心的,是能拉來哪些PPT神獸級的明星,而這些明星背後,又有著何種規模的後援團能為其買單。

限制高片酬就能杜絕雷劇嗎?天真

沒有錢,你也進不起飯圈。

從投資方到製作方,全線唯明星論,其實這種跑偏的價值標準,和電視劇的出售方式也有莫大關聯。國產劇發展至今,越來越迷戀砸錢搞大事。數億的製作投入,此等野心僅靠某一方的錢包根本支撐不了。為了緩解壓力分流風險,國產劇通常會以預售的方式與播出平臺建立合作,引入投資。

“未拍先買”之風盛行,為了吸引電視臺、視頻網站等伸出橄欖枝,製片方也會更願意選擇所謂的流量大牌。因為在流量為王、收視率決定一切的播出平臺面前,漂亮的用戶數據,比過硬的劇本更能帶來安全感。

限制高片酬就能杜絕雷劇嗎?天真

流量小生談戀愛,都可以擠垮網站後臺。

影視劇限制多,只能迎合粉絲經濟

——————

所以高片酬只是表象,癥結還是影視劇領域限制多,導致劣幣驅逐良幣,讓那些迎合粉絲經濟的“奶頭樂”影視作品全面獲勝。

從爭相為偶像“生猴子”到如今的坐地排卵原地發情,一路彩虹屁送愛豆C位走花路,腦殘粉們追星的姿勢真是多到令人作嘔。

而這些為牆頭自願變身韭菜任人宰割的粉絲,就是片方要捧在掌心供養的小公舉。在這些送割的死忠粉眼中,自家愛豆的光環大到足以掩蓋編劇導演服化道的背後付出,刷劇也只是為了一飽眼福圖個樂呵。而自詡為觀眾服務的市場,必然要自降水準,跪舔受眾。

所以準確說來,整個行業不是在為演員打工,而是在為追星女孩們打工。

限制高片酬就能杜絕雷劇嗎?天真

粉絲可以把自家愛豆的海報貼滿高鐵,也可以給小行星命名為愛豆的名字。

劣幣驅逐良幣的激烈競爭讓華誼這種行業大頭都感到恐懼,為了保證收益,甚至不惜和員工簽訂對賭協議:保證不了公司利益上浮,就自己拿錢來補。

誤入火坑的張國立就曾控訴過這種資本家的醜陋吃相:“有了對賭協議後,我變得不從容了,拍戲不像以前那樣等一個我喜歡的劇本、等一個我喜歡的角色。

過去覺得不好,多少錢我都不接。但後來這一切都沒有了門檻,因為我要做一個講誠信的人,用什麼方式都要把這個錢給人家填上去。”

原來不用裸條,一個對賭協議就能把半個娛樂圈的演員拉下神壇。

除開一味迎合觀眾下行的審美需求之外,沒戲可看則更是日常。禁令限制了編劇們的想象力,監管太嚴題材受限,嚴重同質化的影視劇市場,要想掙錢,只能退回“粉絲經濟——高片酬——爛片”的循環怪圈之內。

歡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作者/箋語 排版/歐安

新週刊——中國最新銳的生活方式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