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億估值的「全民公敵」:錢我準備好了,命你們準備好了嗎?

5000億估值的“全民公敵”:錢我準備好了,命你們準備好了嗎?

黑色的滴滴正在駛向深淵。

5000億估值的“全民公敵”:錢我準備好了,命你們準備好了嗎?

8月25日,就溫州樂清順風車乘客被姦殺事件,滴滴發佈道歉聲明。然而,這一波被用戶指認為“囂張”“挑釁”的危機公關卻一時間激起千層浪。

“一年死四五個人的賠償費用遠低於系統升級改造風控的費用。”滴滴用戶王先生告訴投中網,“這意思分明就是:你負責死,我負責賠。”

滴滴坐不住了。8月27日凌晨起,程維決定在全國範圍內下線順風車業務。

至此,歷時3年多,以數起命案為高昂代價的順風車業務終於告一段落。

棄之可惜?

“(順風車)一年死幾個人的賠償費對滴滴來說可能還不到一天的營收。”滴滴前員工張先生說道。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網約車業務為滴滴一年帶來約8億元的利潤,且可能是滴滴去年眾多業務線中唯一實現盈利的業務。這一說法未經滴滴證實。

然而,今年1月,滴滴順風車公開披露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滴滴順風車註冊車主3000萬人,註冊乘客1.6億人,日均訂單200萬單。此後,3月報道披露,滴滴司機端數量為2100萬、乘客端用戶數4.5億,日訂單數超2500萬。

也就是說,滴滴順風車日訂單數僅佔到滴滴平臺總日訂單數的8%。

這樣看來,斬斷順風車業務對滴滴的營收影響並不顯著。因此,“此次關停,並不算什麼大動作,上次不就關過一陣子嗎,沒什麼影響。”張先生認為,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的公關舉措並未能真正解決問題,甚至連最基本的“道歉誠意”都談不上。

況且,至今我們看到的兩起花季女生命案,都還只是滴滴安全事件的冰山一角。

據海淀法院公告,涉及滴滴順風車的案件頗多。2015年發生1起滴滴順風車司機將乘客毆打致輕傷一級。 2016年發生1起順風車司機劫殺女乘客,兩年期間發生3起順風車司機強姦、猥褻案件。

海淀法院表示,“從地域範圍上橫跨全國,從時間範圍上集中在近三年,罪名性質從殺人、搶劫等惡性案件到故意傷害、詐騙、盜竊不等。”

“滴滴平臺所衍生的刑事案件數量,遠高於為公眾知悉。”

性感與安全

這樣駭人聽聞的真相背後,很多人直指滴滴客服的不作為。畢竟,此次案件中,從警方聯絡滴滴平臺到獲得司機的車牌號與信息,用了整整92分鐘。

然而,曾先後在四家大型互聯網公司任職的周女士卻認為,“客服”在此次事件中只是外界宣洩情緒的一個“靶子”,“可以說所有互聯網公司中,部門間都有很明顯的上下游關係。而處於全節點最後端的客服,既是離客戶最近的地方,也是整個公司最不受重視的地方。”她對投中網解釋道,“原因很簡單:‘不創造顯見的價值’。所以客服人無法也不願發聲,只是一貫地執行(命令)。”

換言之,如果企業是一棵大樹,客服就是肉眼可見的葉子。當葉子枯黃,往往不是缺水那麼簡單,而是根莖早已腐蝕。

據媒體報道,在滴滴此前的客服員工曾透露:“呼叫中心升級乘客反映的問題後,還要等待主管進行升級,才能升級到滴滴公司。客服主管也會盡可能把呼叫升級到不是特別嚴重的類別裡面。輾轉多層以後,滴滴收到的升級請求,無法百分百了解事情原委,只能依靠外包公司提供的隻字片語進行處理。”

由此可見,滴滴這個具有壟斷地位的“出行巨無霸”對客服的培訓就是,出問題首先讓家人報警,等警方找上門了,再上報等著“安全專家”來處理。

這不是客服的戰略問題,而是企業的道德良心。

26日被免職順風車事業部總經理的黃潔莉在2015年的一次採訪中甚至表示,“這是一個非常有未來感、非常sexy(性感)的場景,我們一開始就想得非常清楚,一定要往這個方向打。”

試問,性感和安全本該相斥嗎?事到如今,還想請黃總給大家一個答案。

5000億的上市夢

“雖然順風車業務在滴滴中佔比不大,但也是其出行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互聯網分析師季城稱,成立6年的滴滴面臨最大輿論危機,其估值受到影響是必然。

而此前,外界對其的估值預估為700億到800億美元(4800億人民幣到5500億人民幣)。

回溯到今年4月,滴滴完成了一輪55億美元的融資,當時投後估值約為500億美元。至此,7年時間內,滴滴共完成近20輪融資,累計融資額超過200億美元,背後“金主”更是涵蓋了BAT、蘋果公司及軟銀集團等各方巨頭。此外,更有著交通銀行、招商銀行及中國人壽保險等“國家隊”入場,其背景可謂豪華。

5月下旬消息顯示,滴滴已初步決定落戶香港上市,考慮不同的上市架構,不排除以同股不同權形式上市。

但這不是它第一次面對上市傳聞。

滴滴於2016年吞併優步中國。公開資料顯示,在合併優步中國之前,滴滴佔據了中國網約車市場份額的70%,優步中國佔據了17%。而在更細分的快車市場,兩者的市場份額幾乎達到100%。

一統網約車江湖後,就有不少媒體猜測其赴美上市條件已經成熟。但是,程維卻野心勃然,選擇接納軟銀集團投資。

於是,滴滴在國內構建一家獨大的出行生態同時,也在海外進行著瘋狂的擴張。這一切,都是為了謀求一個更高的市場估值。

但事實證明,滴滴的“良心”,並配不上它的野心。

5000億元高估值及其帶來的一切,都或將淪為泡影。在資本擴張的誘惑下,滴滴已經“變味”了。

“物極必反。順風車事件直接導致:業務不斷爬坡,安全不斷滑坡,直至最終激起民憤。在幾起命案的催化下,給上市帶來變數,最終滴滴自己也不得不讓其下線。這正應了一句老話:出來混,總要還的。”華東政法大學中國法治戰略研究中心孫煜華提到。

下一個滴滴

順風車為什麼這麼不順?

孫煜華認為,這是其無序擴張的必然結果,在其背後則是一場資本無限膨脹、無視公共利益的“盛宴”。

因此,一些網絡平臺上,大批用戶發起了“卸載滴滴”活動。

然而,滴滴用戶曹先生告訴投中網,自己並沒有參與。“取締了滴滴,滴嗒等平臺也會把順風車做起來,所有的司機都會過去。而我們真的能保證那些平臺的技術能力及責任心就比得上滴滴嗎?”

他無奈地說道,“在我看來,那些平臺出事的幾率可能比滴滴還會高很多,只是現在體量太小很少有人注意到。一旦滴滴完了其他平臺就大了,問題就轉移了。到時候,問題沒有解決。只是大家罵的不再是滴滴,而是滴嗒、美團、首汽、神州了。”

因此,事情的重點不是滴滴的取締,而是下一個滴滴不再出現。

“說實話,這次事件中,我比較支持鉅額的賠償,但是終究這還是人治而不是法制。” 曹先生說,“如果下一起案件沒有媒體關注的話,還能要求鉅額賠款嗎?趕緊把這些寫到法律裡面才是更重要的。”

否則,當下一個滴滴佔領市場,又有誰會願意用生命去和資本博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