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維西縣「四美」創建見聞,聚力鄉村振興 建設幸福家園

今年以來,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大力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促鄉村振興為重點,以“最美城鎮、最美村莊、最美家庭、最美人物”的“四美”創建為著力點,突出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竭力完善發展基礎、改善發展環境,提振各族群眾勤勞致富的幹勁和信心,提升村容風貌村民形象,凝心聚力加快推進集休閒、旅遊、特色產業發展、歷史文化傳承等為一體的“山水維西·幸福家園”建設。

如今,“四美”創建已成為維西縣城鄉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和“加速器”。8月初,記者走進綠色盡染的維西,在美麗如畫的城鎮和農村,各具民族風格的靚麗宅院、乾淨整潔的村間道路、照亮群眾幸福生活的太陽能路燈、傳出陣陣歡聲笑語的村組活動室等盡收眼底——古樸靜謐與現代文明、特色產業與田園風光相互交融,構成了一幅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嶄新畫卷,同時也折射出維西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極大決心和有力舉措。

改善條件 環境提升村莊美

頭頂烈日,沿著瀾滄江畔“腰帶般”的山路,來到集邊遠、高寒、貧困、多民族為一體的中路鄉蕨菜山村。走進青山環抱的易地扶貧搬遷新村,村間建築風格統一的傈僳族新居、公廁、太陽能路燈和村民文化廣場上一幅巨大的“世居河谷山地的民族傈僳”牆體壁畫格外惹眼,一派新農村的新景象。

“漂亮的房屋、潔淨的路面是我們貧困山區群眾世世代代的殷切期盼。”蕨菜山村黨總支第四支部書記蜂自華說,村裡以脫貧攻堅為突破口,實施“四美”創建活動後,昔日破舊的房屋、坑窪的道路逐步變成了院潔路淨的靚麗家園。

這個從交通不便、地質災害較為嚴重的義克底和抗谷兩個村民小組搬遷而來組成的新村,有25戶70餘人,且全部都是建檔立卡戶。“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是“四美”創建的首位要素,能否讓散居在大山深處的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奔小康”,考量著當地黨委、政府的智慧。

“我們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農村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採取‘黨總支+農戶+合作社’的發展模式,把25戶農戶吸收為合作社社員,由黨小組黨員分別掛鉤指導幫扶,培育能繁母豬養殖。”蜂自華說,由黨總支和村集體扶持新村能繁母豬50頭,每戶兩頭,並實行積分制管理,激發群眾比學趕超的內生動力。

走進村民蜂學花家,明亮整潔的客廳、廚房和衛生間內,家用電器一應俱全。談起村裡的變化,正忙著煮豬食的蜂學花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前幾年,我們住在路不通的山旮旯裡,住的是破舊的木楞房,做夢也沒想到今天能住上這麼漂亮的小樓房,這都是黨的政策好啊!”

像蜂學花家這樣住進新房子的各族群眾,在維西縣還有很多。該縣科學合理地規劃村莊、設計房屋、完善功能,讓鄉村呈現出生態美、村容美、庭院美、鄉風美和生活美。

在永春鄉慶福村東山村民小組,傈僳族特色的新房拔地而起,平整乾淨的村間道路連著公路,並通向各家各戶,老人安享晩年、孩子追逐嬉鬧……“過上這樣的好日子,住上這樣的好房子,是我一輩子都沒敢想過的。”老黨員李宗煜對現今的居住環境十分滿意。

漫步村間,慶福村黨總支第三支部辦公樓房前“擁護核心,心向北京”和“永遠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標語格外引人注目。“農村人嘛,就是屋頭黑黢黢,出門泥窖窖,豬圈臭哄哄,祖祖輩輩都是這樣過來。哪想到‘四美’創建,讓我們很快過上了跟城裡人一樣的生活。”看著村民在文化活動廣場上唱歌跳舞,該村民小組長蜂秀春喜上眉梢。

產業興旺 富民強村生活美

在“四美”創建工作中,該縣十分注重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統籌推進,全方位挖掘培植村莊個性、引導村莊積極發展休閒農業、觀光農業、創意農業和鄉村旅遊,讓村莊美與百姓富實現有機統一。

沿著蜿蜒的水泥路來到保和鎮永春村白帕塘村民小組,只見進入村莊的大門上寫著“憑科技發展戶戶業興財旺,靠政策致富家家魚肥倉滿”的對聯,橫批為“共建美好家園”。一條清澈的小河從村前潺潺流過,將綠意盎然的白帕塘映襯得格外美麗;一幢幢錯落有致的傈僳族民居,在青山綠水的環抱下彰顯出獨特韻味。

“村莊美不美,關鍵要看村民心裡美不美;村民心裡美不美,關鍵要看生產生活習慣美不美;生產生活習慣美不美,關鍵要看富民產業美不美。只有產業興旺了,村莊、家庭和村民才會由裡到外真正的美起來。”保和鎮黨委書記蔡武義說,我們鎮鄉村休閒旅遊發展起來後,大家對生活環境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提升村容村貌和文明鄉風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記者隨意走進一戶開辦魚莊的農家小院,農村最古樸的元素讓人感受到了生活在這裡的那份愜意、幽靜和閒情逸致。

“來來來,到魚塘邊坐著涼快涼快,喝杯茶。”

“我們村民小組是省級文明村,麻煩你們把瓜子殼扔到垃圾桶裡。”服務員一邊熱情地招呼著,一邊微笑著對已落座的客人說。

這個昔日茶馬古道上的小山村,坐擁清幽淨雅的自然風光。如今,村裡一些村民正加緊修繕房屋,為的就是發展農家樂。32戶人家中就有29戶養殖生態魚,全組魚塘總面積超過50畝,每畝年產值1.8萬餘元。

順著入村道路往村子深處走,67歲的老黨員鄧學章說:“以前,我們白帕塘的生計都是靠砍柴、燒炭賣,現在家家戶戶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燒水做飯都用電器。”

永春村魚協會長餘加其說:“為進一步規範農家樂的經營管理,我們村採取‘黨總支+魚協+農戶’的發展模式,進一步統一經營理念、經營方式、經營策略,強化餐飲衛生、原料質量和服務等方面的管理,力爭為顧客提供富有親和力、食品安全保障和方便快捷的服務。”白帕塘村民小組組長和子坪插話道:“我們組家家種植無公害蔬菜,戶戶養殖生態雞,有7戶人家開辦生態魚莊,有1戶建起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生態養豬場,農戶年均收入都在萬元以上。”

在這裡,隨便問村民,都說如今黨的政策越來越好,村子越來越美,小日子越過越紅火。當問及村民小組今後如何發展時,村民們回答:“相信村幹部,一定能帶領大家越幹越好。”

“白帕塘30年未發生過一起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大家和睦相處,其樂融融。”永春村委會主任錢國繁說,“幸福生活是靠勤勞的雙手創造出來的,我們有信心和決心讓白帕塘爭創全國文明村。”

在青山蔥翠間、碧水藍天處,如桃花源般幽靜的白帕塘,正在縣委、縣政府“四美”創建的引領下,迎來更加喜人的發展契機。

革除陋習 文明和諧鄉風美

村莊環境美起來了,更要改變傳統的生產生活陋習,讓文明和諧的鄉風美起來。

行走在塔城鎮啟別村,猶如置身於一幅和諧山水畫間,公路兩邊金色的向日葵笑迎八方來客,香氣撲鼻的果實壓滿枝頭,平坦整潔的村道兩旁,古樸典雅的民居掩蔽在樹林中……整個村莊美麗如畫、瓦舍清新,“顏值”已今非昔比。

納西族人口占全村總人口98%的啟別村,村民富裕起來後,客事比較多,攀比之風較為突出,禮尚往來加重了村民的負擔,大家怨聲載道。為倡導移風易俗,村“兩委”根據“四議兩公開”,制定了“十禁止、十提倡”的《村規民約》,由村組幹部和黨員率先垂範並監督執行,規範、簡辦客事。

記者翻閱了該村《村規民約實施細則》,只見其中一條這樣寫道:“禁止辦以斂財為目的的生日客、三年齋客和搬家客等各種不必要的客事。若有違反者,取消該戶享受所有惠農惠民政策資格,收繳的違約金,統一用於村公益事業和公益活動開支……”

該村偉託村民小組有一戶村民家想請搬家客,村黨支部書記和村民小組長就立馬來到他家對他說:“這是《村規民約》明令禁止的,如果你家要辦搬家客,就要繳納1萬元違約金。而且你還是黨員,就要按有關規定處理。”通過村組幹部做工作後,他家也就放棄了操辦搬家客。

啟別村黨總支書記和慶剛說:“以前只管有吃有住就行了。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村民不僅居住的環境好,晚上有空就聚在一起跳舞、健身,鄰里之間也會互相幫襯,不再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甚至鬥毆。”

“現在不管是村裡的環境衛生,還是村民的習慣都比較好,村民之間關係也很融洽。”哈布達雲谷負責人和金英說,看到現在村裡的這些變化,她感到很幸福。

變化源於該縣深入開展的“四美”創建活動,引導群眾改變陋習,形成好習慣、好風氣,讓群眾精神面貌和居住環境都得到有效改善。如今,全縣各民族群眾自覺抵制好吃懶做、相互攀比、低級媚俗等不良風氣,農村亂倒垃圾、亂貼亂畫、爭吵打架的現象少了,群眾逐漸養成了好習慣,形成了好風氣。

“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滿足的是物質基礎。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是立足於精神層面。物質富足了,精神文明更不能落後。”塔城鎮黨委書記付春城表示,在“四美”創建評比活動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實際行動傳播文明鄉風,讓城鄉群眾既“身有所棲”又“心有所寄”。

辛勤耕耘結碩果,“四美”創建滿園香。維西因走活“四美”創建這盤棋,極大地改善了城鄉群眾的人居環境和生活質量,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感和滿足感,也讓廣大群眾過上了有尊嚴、有品質的生活,現正朝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目標昂首闊步。

聲音

為給全縣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提供堅強保障和強大動力,縣委、縣政府立足自身優勢,深挖本土資源,結合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因地制宜以“最美城鎮、最美村莊、最美家庭、最美人物”為載體,堅持高位謀劃、精準切入、務實落地,美美與共開展“四美”創建工作,加快推進宜居宜遊、宜業宜養的“山水維西·幸福家園”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