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經典解讀+智慧案例 第七十二章 無厭所生

第七十二章 無厭所生

《道德經》經典解讀+智慧案例 第七十二章 無厭所生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譯文

人民不畏懼權威,那麼大的禍亂就要降臨了。不要打斷人民的日常生活,不要壓制人民的謀生之路。只有不壓制人民,才不會招來人民的厭惡。因此,聖人瞭解自己卻不自我表現,愛惜自己卻不自視高貴。所以,應捨棄那些錯誤的做法,採取這些正確的態度。

《道德經》經典解讀+智慧案例 第七十二章 無厭所生

經典解讀

本章接續前章,仍講自知之明的問題。不過,這裡著重講執政者要有自知之明,反對採取高壓政策,反對無限度地壓榨人民。老子認為,人民一旦不再畏懼執政者的高壓統治,那麼轟轟烈烈的反抗暴力的鬥爭就要爆發了。他希望執政者要自知、自愛,要拋棄自見和自貴,這樣也就不會招致人民的反抗。

這裡的“不自貴”,與前面所講的“貴身”、“名與身孰親”有不同的內涵。“貴身”講維護人的尊嚴,自重自愛,不讓榮辱憂患和其他身外之物損害了自身的尊嚴;“名與身孰親”則是說人的價值比虛名和貨利更可寶貴,不要為爭奪身外的名利而輕生傷身。

老子不希望暴亂,不管是執政者的高壓暴政,還是人民的反抗鬥爭。他重點反對的是執政者的高壓政策和自見、自貴的政治態度。因為人民的反抗鬥爭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執政者對人民實施暴政、殘酷壓迫和掠奪人民。所以老子警告執政者,對待人民必須寬厚,“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如果只是憑藉暴力手段,使人民群眾無法照舊生存下去的話,那麼老百姓就會掀起巨大的暴動,反抗執政者的暴政。

然而,老子對當時的執政者們失去了信心,而把希望寄託在理想中的“聖人”身上,只有“聖人”才懂得這個道理。聖人有自知之明,有自愛之心。他們不會自我顯示,不會自我抬高,這樣就可以取得人民群眾對他的擁護和支持。由此可見,在這一章中,老子真正表達了人民的願望。

智慧典例

當有清濁並容之雅量

老子說,聖人都是“自愛不自貴”的。意思是,聖人愛惜自己,卻不自視高貴。這提醒世人:自命清高要不得。

如果一個人自命清高,自認為已經看透了人生,甚至產生了“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想法,那麼他就已經脫離了生活。自命清高的人,總感覺生活中到處充滿著汙穢與庸俗。

他們其實不懂得怎樣去生活。他們心胸狹窄,鄙視奸詐的人,也瞧不起善良的人。他們又是最不現實的,總相信一個正義可以打敗無數個邪惡,一盞孤燈可以照亮整個黑暗的世界,一個真理可以壓倒一切謊言……

自命清高的人不高尚也不偉大,他們與現實格格不入,只不過是在懦弱地逃避。他們的下場往往很可悲,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走向了一個圈套、一個孤立的局面。

《道德經》經典解讀+智慧案例 第七十二章 無厭所生

嵇康是三國時魏國的名士,曾做過小官,後因看不慣司馬氏的所作所為,便到鄉下隱居。好友山濤寫信勸他不要頂撞司馬氏,要克服自己恃才自傲、自命清高的脾氣,好繼續去做官。

嵇康讀完信後,立即提筆寫了一封回信,這就是有名的《與山巨源(濤)絕交書》。在信中,他說“君子百行,循性而動,各附所安”,並要與山濤絕交。

嵇康撫琴嵇康寫完信後,讓好友阮籍看。阮籍看後,竟雙手顫抖,淚光瑩瑩,哽咽著對嵇康說:“我從你身上看到了真正的人的骨氣,你真是一個與邪惡勢力格鬥的勇士!”

可是,嵇康卻為自己的自命清高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後來,他被司馬昭以“輕時傲世、亂群惑眾”的罪名殺害了。

嵇康以高尚的氣節留名青史。他的死,雖說是因為惡勢力的迫害,但也與他自己的清高不無關係。也許他的智慧很高,但他恃才傲物,看不起別人,難免惹人反感。山濤出於友情寫信勸他,本是好意。即便他不認同山濤的觀點,也大可不必將其好心當成驢肝肺吧?

很多人在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或許會很佩服嵇康。但是,如果你的身邊有這麼一個人,他在面對你的時候,把臉揚得很高,特別看不起你,你會喜歡他嗎?一個人如果總覺得自己清且高,覺得別人濁且俗,就難以做到與人為善,別人自然就會反感他。

《菜根譚》中說:君子當存含垢納汙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意思是君子應該有容忍庸俗的氣度和寬恕他人的雅量,絕對不可因自命清高不跟任何人來往而陷於孤獨。

元末名士倪瓚,擅繪畫,通詩文,且好潔,其文房四寶都有專人經管,隨時都要保持潔淨。他家的庭院前有棵梧桐樹,他吩咐家人每天都要用水沖洗兩次,硬是把那棵樹折騰死了。

張士信是反元義軍領袖吳王張士誠的弟弟。他非常喜歡倪瓚的畫,派人送去重金求畫一幅。哪知倪瓚非但不畫,還大發脾氣說:“倪瓚不能為王門畫師。”讓張士信恨得直咬牙。

一天,張士信和一班文人墨客泛舟太湖。船到中流,對面一艘小船上傳來縷縷異香。張士信說:“如此異香,必有高人雅士在其中。”隨即吩咐將船靠過去看個究竟。

不料,船上的人正是倪瓚。看到倪瓚後,張士信大怒,拔刀就要殺了他。隨從苦苦勸說,他才改將倪瓚打了一頓板子了事。倪瓚被打得很痛,不過,他始終沒有吭一聲。

後來有人對他說:“打痛了,應該叫一聲才是呀!興許打的人下手還會輕一點兒。”哪知倪瓚卻說:“要是叫出聲來,那就太俗了,那我還能叫名士嗎?”

古人云:厚志隱行謂之潔。而有些人,清高自負,孤芳自賞,甚至只為博“清高”之名,其內心修養和人生境界相當有限。其實,一個高境界的人,絕不會缺乏容人之雅量;一位智者,絕不會煢煢孑立,讓自己形影相弔。

清高,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刻薄,是對別人的不敬;博納,則是一種美德,是一種與人為善的智慧。拋棄清高,才能讓自己的人生境界更高一層!要知道,能心容天下的人,才能為天下人所容。所以,我們立身處世,當有清濁並容的雅量,當有“厚德載物”的胸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