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後印象筆記兩月補完6年欠帳,下一步要做知識沉澱平台

独立后印象笔记两月补完6年欠账,下一步要做知识沉淀平台

千呼萬喚始出來——用這句話形容印象筆記Markdown功能的上線,再恰當不過。對於望眼欲穿多年的“象粉”來說,作為一個知識管理的生產力工具,Markdown的長期缺席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這次更新可謂姍姍來遲。但對於6月份剛剛獨立運營的印象筆記來說,Markdown的到來可以稱得上是“火速上線”,重生後的大象正在甩開過去的滯重笨拙,加速狂奔。

今年是印象筆記在中國誕生的第六年,在印象筆記四週年發佈會時,筆者曾經分析過當年Evernote遭遇的困境: 立志成為用戶第二大腦導致功能不斷疊加臃腫,每個人都只用到5%的功能,但每個人的5%都不一樣。80%收入倚重於用戶付費,只能通過限制存儲空間與登陸設備數量來促使用戶升級,導致用戶群體怨聲載道,流失嚴重。對於那時的Evernote來說,freemium(免費增值)模式看似已經走到了一條死衚衕。

當然,中國人對於freemium模式的接受度無疑更低(這也是為什麼當時印象筆記並未參與Evernote的漲價行動)。雖然中國已成為Evernote全球第二大市場,擁有獨立的品牌、本地數據存儲。但是正如所有跨國互聯網企業在中國的困境一樣:中國市場太過獨特,用戶的需求和使用習慣也和其他市場迥然不同,尤其是作為一款知識管理工具,這種“中國特色”更加明顯。然而,因為產品、研發一直集中於美國總部,印象筆記很難快速響應中國用戶和合作夥伴的需求。

不僅如此,有道雲筆記、收趣等輕量級工具的快速增長,也在分流走大量的用戶,無論是從商業模式、還是功能創新上,它們都將蹣跚的大象甩在了身後。

這也是印象筆記為何寧可經歷32個月的談判重組,也要擺脫Evernote的束縛,成為一家完全獨立運營的中國公司。今年6月,印象筆記宣佈重組完成。作為Evernote在中國運營了6年的品牌,印象筆記將成為由中方控股的中美合資獨立運營實體。並獲得了紅杉寬帶跨境數字產業基金首輪數億元人民幣投資。

而獨立之後的印象筆記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最快的速度補上過去6年的“欠賬”——發佈剪藏widget,滿足用戶在手機上快速收藏的需求;支持對外分享至QQ空間,讓自己不再成為“只進不出”的黑洞;新增電腦端密碼鎖功能,用戶對於隱私保護的重視得以滿足;上線Markdown功能,增強了文檔編輯能力,提高了工作效率,省去了二次加工的時間。

難怪有人說,獨立之後,印象筆記2個月的變化超過了過去6年。

印象筆記的新功能雖然都是在兩個月內密集推出,然而從成熟度上來看無疑經過了長時間醞釀,難怪剪藏功能一上線就得到了App Store首頁推薦。而Markdown功能則更是“一步到位”——擁有獨立的一鍵入口,支持主流的Markdown語法,還可以在沉浸編輯、編輯與預覽模式及演示模式下快速切換,更可插入網絡、本地及剪貼板中圖片,同時自定義圖片尺寸。甚至主題顏色都有黑、白、深灰和印象綠等多種可選。

當然,印象筆記不只要快速補齊各種早該推出的功能,更需要在新的知識環境下重新定位,找到替代freemium的新商業模式。

比如,而作為用戶知識管理的工具,印象筆記本該兩年前就抓住這一波知識付費浪潮,從一個簡單的收藏夾升級為知識助理。挖掘出一批印象筆記高手,知識管理達人,將經驗方法通過付費課程的方式分享出來,使用戶告別“收藏如山倒,整理如抽絲”的煩惱。

然而,直到8月份的6週年發佈會上,印象筆記才把羅振宇請到臺上,才邀請谷大白話、史航、東東槍等微博大V分享自己的知識管理心得,才推出了主打線上知識課程的大象學院。其實,之所以獨立兩個月就迫不及待廣發英雄帖,是因為印象筆記早就看到了用戶需求的轉向。

6年前印象筆記剛剛在中國落地時,內容創業領域還是一片免費沃土。用戶徜徉在公眾號、知乎等知識海洋裡飢不擇食,每天向印象筆記裡丟入大量的免費內容,希望能稍後閱讀。然而免費時代很快就因為知識負載和篩選、整理的成本高昂,走向了付費時代。

當有價值的“乾貨”都分散、隔離在一個個付費平臺之上,立志做用戶第二大腦的印象筆記如何打破藩籬,幫助用戶做跨平臺的知識管理?這是知識付費時代印象筆記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也是思考下一步商業模式的基礎。

“知識沉澱的底層平臺”——這是CEO唐毅對印象筆記的新定位,畢竟“不是每一個知識性的應用都一定需要有自己的沉澱平臺”,也是此次與得到App深度合作的前提。“從知識的產生、傳播、消費、沉澱、處理、共享,大家一起反思這個流程產生怎麼樣的火花,就是我們之間能做一個巨大合作的外延。” 唐毅告訴鈦媒體,這次印象筆記之所以拉來老羅站臺,也是因為雙方合作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

然而除了與得到這樣的頭部平臺合作之外,那些被封閉在知乎live、喜馬拉雅、知識星球、各種課程之內的知識,印象筆記的觸角又該如何觸達?尤其是在這些平臺互為競爭對手的情況下?當互聯網的知識分享由開放走向封閉,印象筆記又該如何去敲開一個個堅硬的“知識果殼”?知識沉澱的底層平臺雖然是美好的願望,但是最終能夠實現嗎?

即便如此,作為跨國互聯網企業成功獨立的唯一樣本,印象筆記短短兩個月內釋放出來的活力已經帶給了我們足夠的驚喜。我們也樂於看到更多中國的跨國互聯網企業能夠擺脫枷鎖,在本土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遠。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