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中國式旅遊?

庫頁島主


我看了前面的回答真是憋不住想要說幾句,中國人出去旅個遊,怎麼就變成社會不良現象了?

那個什麼旅行網的官方賬號,你有什麼權利把中國旅遊定義成社會不良現象?

按你說的旅遊扎堆,這是中國人能選擇的嗎?

誰不知道,扎堆出去旅行人多、擁擠、價格貴,旅遊體驗差。但中國人的假期分配就是這樣的,如果這能實現全國人民分時度假,你看會有人選擇扎堆出遊?

另外,所謂注重形式,中國有多少景區能夠提供深度旅遊體驗?

你提供的旅遊產品就是這種大路貨,你指望誰去深度挖掘文化呢?另外,全國旅遊景點恨不能賣的都是義務貨,當然我不是說義烏貨不好,我就想問問,有幾個旅遊景點有自己設計的旅遊文創產品?

這是供應方的問題,不是消費方的問題好不好,別把次序鬧錯了。

說個簡單例子,你看看東邊的日本,開發了多少結合本地文化的旅遊表演項目。你再看看咱們的景區,千人一面不說,建個大門收門票就完事兒,遊客都跑到國外旅遊是因為他們缺心眼?

你看看現在有多少人跑到國外去自駕、徒步、小鎮,國內遊客不是沒有深度遊的需求,而是你提供的那個玩意兒,能不能夠滿足這種需求。

既然你自己都提供不了,那你憑什麼指責,來你這兒旅遊的,都是淺層次的?都是沒素質的?都是沒消費能力的遊客?

另外,中國人去國外瘋狂購物,這全是中國遊客的錯嗎?

我就想問一個簡單的問題,外國的產品是不是比國內的便宜?既然答案是肯定的,那出國購物有什麼錯?這符合經濟規律,只要有價格窪地,購物需求就一定會向窪地集中。

當然了,有些人出國根本不是去旅遊的,而是去幹買手賺錢的。我就在銀座目睹過中國人在商場門口拿小本子點貨,商量哪些貨品還沒買到,哪些貨還差數量。

這能算是旅遊者嗎?雖然他們都是拿著旅遊簽證出國的。

說到真正的出國旅遊者,現在已經開始呈現多樣化的特點。就今年一年,我就有朋友在瑞士登山徒步、在美國騎行、在澳大利亞房車巡遊、在斯堪的納維亞租車自駕、還有人專門坐火車遍遊歐洲的博物館。

我就想問問,同類型的旅遊體驗國內有沒有提供的基礎?又實現沒實現產品的供應?

在旅遊時間不可調和的前提下,沒有個性化的旅遊產品,對人群進行有效分流,你還有什麼可抱怨的?


中國遊客消費訴求的變化,甚至外國人都感受到了。今年8月14日,德國《經理人雜誌》發了一篇名為“來自中國的現代遊客發生了什麼變化”的文章。

文中明確說到:“過去,中國遊客總是緊隨一位揮舞旗幟的導遊,遊遍整個歐洲大陸。“暴走巴士”旅遊是常規,七天遊四個國家並不少見。他們住便宜旅社,在房間裡泡方便麵,不顧“禁止吸菸”標語抽菸……這樣的時代已經結束。

預訂門戶網站hotels.com發佈的“2018中國國際旅行監測報告”顯示,團體旅行已經“出局”,三分之二的中國遊客獨自旅行或家庭旅行。

此外,中國人旅行的頻率更高,停留時間更長。休閒商務旅遊對中國商人越來越有吸引力,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不住連鎖酒店,因為他們在本國已經十分了解這些酒店。他們更喜歡在“巴伐利亞宮廷”等地方特色酒店過夜。

購物不再是度假的最佳消遣,購物清單上的奢侈品越來越少,歐洲特產越來越多。

他們更喜歡去博物館而不是購物中心,中國遊客的菜單上也出現越來越多的地方特色菜。

現在,歐洲國家已認識到這種潛力,正為爭奪中國遊客而“廝殺”——他們平均每天花費350美元。

歐洲零售商、酒店、文化場所、餐館和旅遊局正為中國客人做好準備。中文宣傳冊和中文信息是必不可少的。他們也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出現並做廣告。如果能為中國遊客提供支付寶支付或微信支付,將獲得更大的優勢。”

看看吧,這就是德國人對所謂“中國式”變化的認識,我們國內旅遊行業的領導們有多少人認識到了?

最後,別動不動就把什麼東西貼上“中國式”的標籤,現在中國人旅遊暴露出來的,不過是發展中的問題。

一百多年前,美國經濟騰飛後,美國遊客被歐洲人斥為“土鱉”、“暴發戶”、當時美國土豪最熱衷的就是去娶一個有封號的歐洲沒落貴族,顯得自己有身份。

五十多年前,日本經濟騰飛了,歐洲、美國一起鄙視日本人,稱其為“黃禍”、“扁平臉”

現在不過是歷史的重演,歐洲、美國、日本一起鄙視有消費能力的中國人而已。

大家都是特麼人類,誰也不比誰強多少,只有前後的區別。



藏地讀行


中國式旅遊,被定義為一種社會不良現象,由於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國人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國人出境旅遊越來越常見,同時,國人在外旅遊,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被歸類為“中國式旅遊”給中國遊客貼上了不好的標籤。

主要由以下幾種表現:

扎堆出遊

每到節假日,中國遊客會大量聚集出遊,在國外眾多著名景點,均可以見到大量的中國遊客,同時,國內眾多景點也是人山人海,每到節假日,出門不是旅遊,是“找堵”,可能會堵在高速上、堵在景區附近、堵在景區裡、堵在回家路上...

注重形式

大多數中國遊客到了景點,可以借用網友的一句話“下車尿尿、上車睡覺、景點拍照,回來忘掉。”到一個景點旅遊,僅僅是拍張照片,證明“到此一遊”就算是旅遊了,而這個景點的,人文歷史、風土人情、自然風光幾乎不會了解。

瘋狂購物

還有遊客旅遊,到一個國家或地區,一頭扎進名牌店裡,大量購物,從家居用品、母嬰產品到名牌包包一應俱全。

不文明行為

隨著,大量中國遊客出國旅遊,也衍生出許多的不文明行為,比如在古建築上隨意刻畫、隨手亂扔垃圾、隨地吐痰、公共場所大聲喧譁、隨意攀爬古文物、甚至破壞公共環境的綠化植被等等。

以上等行為,被定義為“中國式旅遊”,希望大家,在生活水平不多提高的同時,提升自身素質,在國內,你不僅代表你自身,還代表你的家庭,而出了國,你代表的不僅是你的家庭,更是你的國家,希望大家,文明出行,開心旅遊。


世界邦旅行網


因為每年幾乎有2-3月在海外旅行,可能見多了很多中國遊客,雖然我都是自由行,但基本上可以一眼看出是不是中國遊客,一般中國遊客有如下特點:

1、看購物、不愛博物館、美術館、歷史悠久的東西!有一個有趣的現象:無論是不是發達還是一般情況的國家,旅行中發現的博物館、美術館、劇院什麼,一般都是有日本語、韓國語介紹或者語音導覽,遊客🀄️看到拿著口袋導覽📖的99%的不是中國遊客;反之,只要是奢飾品專櫃或者名牌折扣店,中文導購是基本配置,排隊的必然是中國人佔絕對多數

2、中國式旅遊,很少有坐下來慢慢次、慢慢喝,發呆悠閒的旅行!基本上吃以省時間的快餐、中餐為主,咖啡館、正式餐廳中國遊客少之又少,花時間慢慢品味當地的風土人情那是萬萬不可的,關鍵是到此一遊的地點儘可能的多!

3、公眾場合中二種極端的情況,一種及其小心謹畏,一種極度自私的表現!微笑平和的形象較少,東張西望、刻意守護自己的包包、如臨大敵的表情多!最最詬病的是嗓子太大,無論是次的地方、還是住的地方,一旦沒有太多公眾的視眼,立刻控制不住自己的國內行為的慣性大聲嚷嚷,而且最最容不得的是同是中國人的好心勸告

4、過於敏感,不善微笑,不注重細節!我不止一次問過當地人,你們如何判定遊客是不是中國人,或者韓國人、日本人?他們一般會說:日本人精緻、微笑,韓國人妝好、主動,中國人衣著隨意、對人介意多、幾乎不會微笑!看旅行團,一幫人人手一本旅行手冊,旅行團隊拖拉間距很少的、幾乎沒有聲音的一定是日本團;而隊形拖拉很大,領隊大聲吆喝的多數是中國團隊了!

其實旅行是一種感受:感受不一樣的風土人情、不一樣的文化內涵、感受不一樣的地形地貌,感受沒有工作、環境造成的壓力的愜意和閒暇帶來的輕鬆愉悅


摩卡我最大


上車睡覺、下車拍照。上車睡覺、下車尿尿。

中國式旅遊是指一些中國遊客在旅遊的時候,公共場所大聲喧鬧、不守規矩、入鄉不隨俗等行為,國人常用“下車尿尿、上車睡覺、景點拍照,回來忘掉”來調侃中國遊客。而這種所謂“中國式旅遊”也引起了外國人的關注。在以高雅自居的法國人眼中,中國遊客是有錢卻缺乏品位的“新富”。

中國式旅遊的特點是:

扎堆出遊

每逢假期過後,凡是旅遊歸來的人而是會先抒發一句感慨:人真多。而出國旅遊的人在感慨“人真多” 後,緊跟著的一句話十有八九會是:中國人真多。法定假日一到,世界各國的旅遊勝地便被中國人包圍。

注重形式

在很多人看來,旅遊就是到一個地方擺個POSE,拍張照片,證明“到此一遊”,至於旅遊地的風光到底好在哪,那裡有什麼文化底蘊和特色,都被無意識地忽略了,反正“我來了,我看見,我拍照”。

瘋狂購物

比拍照更讓世界瞠目的,是中國遊客的瘋狂購物能力。不知從哪個黃金週開始,總是會看到中國遊客將某品牌店搶購一空的新聞。一些中國人一踏出國門,就奔到名牌店,回國時像是小搬了一次家一樣。

不文明行為

中國式旅遊在埃及神廟刻字、在野外朝猛獸扔垃圾、在盧浮宮前泡腳、馬王堆漢墓成遊客“許願池” ,埃菲爾鐵塔下調廣場舞、上廁所不沖水、公共場所高聲接打電話、大聲喧譁、扎堆吵鬧等等不文明行為。

微言圈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人旅遊被貼上“中國式旅遊”的標籤,大家都明白,這並不是誇讚的詞語,而是一種調侃,無論是國內遊還是國外遊,中國遊客都是最顯眼的一個。除了“上車睡覺,下車拍照”,中國式旅遊還有很多現象。

每逢節假日,便是旅遊高峰期,只要是熱門景點,便開啟看人海的模式。全家遊、閨蜜遊、單位同事遊,總之,一個人出來玩,大家都會跟風,這種

扎堆旅遊的行為,經常導致高速公路擁堵、景區排隊進入等讓人頭疼的事情發生,與假期少沒關係,想法問題。

大家的腰包鼓了,出來旅遊不差錢,不買點東西,總覺得對不住自己。國外的商品質量好、價格便宜,一些奢侈品比國內低,特別是女士們,各種買買買,毫不含糊。像在國外的大商場或免稅店,排長隊或搶購打折商品的就是我們同胞。

旅遊需要用心體會,每個國家、每座城、每個景點,不同的人文歷史和風俗民情,而不是簡單的拍張照片,有些人習慣把照片發到朋友圈,以此告訴大家:我出來玩啦!過多注重形式,失去了旅遊本身的意義。

近幾年,國人在外旅遊期間頻繁出現不文明行為,例如:在公共場合大喊大叫、破壞公共環境、亂塗亂畫、不遵守秩序等等,讓人心生反感,個別人的行為讓守文明的國人,莫名背了黑鍋。

報旅行團的話,安排的行程滿,幾天下來,要走很多景點,還會被導遊安排購物,所以,真正靜下心來感受風景的時間都沒有,走馬觀花,只是看看而已,你要問他出去玩有什麼收穫?估計答不上來。


我對“中國式旅遊”是這樣理解的,旅遊就是旅遊,要想擺脫標籤,還要提高自身意識,做一個文明的遊客,不跟風、不盲目,放慢腳步,用心感受身邊每一處風景。

關注@寒江,分享更多精彩世界~


寒江


“中國式”旅遊的三大特點:

一、“跟風式”旅遊:

旅遊,純粹是為了“跟風”。“跟風式”旅遊的鮮明特徵就是“跟風”,跟著別人“瘋”,別人去哪咱就去哪,別人說哪好就哪好。別人都去旅遊了,我也要去旅遊,要麼就特沒有“面”兒。旅遊不是為了旅遊,而是為了證明自己,特有“面”,僅僅是為了給自己“長臉”,留幾張照片,展現一下自己,足矣。

二、“觀光式”旅遊:

“觀光式”旅遊,就是為了看看風景,奔的就是名山大川,慕名而至,要的就是個知名度,旅遊簡單化,“觀光式”旅遊,是最為膚淺的旅遊,是最旅遊的褻瀆,更是對旅遊資源環境價值的最大浪費。

三、“購物團”旅遊:

“購物式”旅遊,是“中國式”旅遊的最為鮮明的特徵。旅遊就是為了購物,購物是旅遊的第一目旳。旅遊了,不信你看看,實物為證。由於“中國式”購物旅遊,也成為了“中國式”旅遊很受歡迎的重要原因。是“購物”成就了“中國式”旅遊。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文化是旅遊的最大收益和最大受益。旅遊一旦有了文化,旅遊與文化相結合,或者說有了一次“文化旅遊”,那才是真正的旅遊,才是人生最大的收穫和受益。

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已經掛牌,文化與旅遊的組合已浮出水面,文化旅遊大幕已經拉開,文化旅遊其中的神奇,正在走進我們的生活。有了文化旅遊,才是真正的“中國式”旅遊,才是中國旅遊的無限魅力。






羅無聲永不落幕名博彙


“中國式旅遊”這個詞很火,但總帶有標籤化和貶義的味道。在本妞看來,現在其實隨著走出國門的人越來越多,國人素質不斷提高,“中國式旅遊”不應該只停留在以前的貶義層面。


1.\t出遊裝備:從“到此一遊”遊客照到精緻寫真


以前去旅遊拍照的話,大家伸手擺個“耶”也算是潮流了,用的也是膠片相機,需要底片去沖洗成相。而這些年來,如何拍出一張“不像是遊客照的旅行照片”一類的問題越來越火。可以看到,國人對於照片的質量的要求在不斷提高。

從之前匆匆忙忙的地標景點合影到現在各種花樣姿勢優雅合照;從旅遊衝鋒衣小紅帽一大把到碎花長裙吊帶衫和各種各樣好看的搭配,遊客照的質量越來越高。國人的追求也更多的放在了器材的追求上,從手機、單反GoPro到無人機,中國式出遊拍照越來越用心。


2.\t出行方式:從走馬觀花到自由行一手搞定


以前的出行由於種種原因,跟團出遊比較方便,這也就出現了諸如旅行團扎堆,飯菜敷衍不好吃,行程匆匆忙忙等現象,也是備受詬病的地方。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本妞一般選擇自由行,手機上一堆旅行類APP,從哪裡好吃哪裡好玩民宿怎麼定到交通路線怎麼規劃什麼時候有特價機票,即使是旅行小白也能一手操辦。再加上一個翻譯軟件,那無論出國去哪配合本妞無敵的比比劃劃都可以過關,更能愉快的欣賞美景,當然也能在當地人正宗的餐廳裡大快朵頤,更不用提本妞看過的眾多攻略可以完美繞開旅行中的大坑,總之現在的旅行方便多了。


3.\t出行時間:從節假日扎堆到錯峰出行


傳統的節日總是人山人海,到哪裡都是看人並且堵車,或者是趕上旺季即使出國遊也哪裡都是中國遊客,在國人的圍繞下衝淡了異域風情的體驗。但是現在本妞和周圍的同事都會選擇湊年假,在人不多的時候獨享海灘美景。三兩個好友吹著海風喝啤酒,或者是在博物館靜靜地呆上一天,都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4.\t體驗方式:觀景不是唯一的選擇


現在本妞最喜歡的是深度遊,像一個當地人一樣在不一樣的地方生活一段時間。與以往的走馬觀花式的旅行團不一樣了,無論是海底深潛還是高空滑翔傘,或者是逛一逛藝術街區,都是非常棒的非凡體驗。

而且以往的“中國式”住宿不同,本妞更喜歡體驗民宿。民宿的選址都很好,更能體會當地人生活的樂趣;遇到一個性格好的房東,還能給旅行提供很多有用的小建議。訂到合適的民宿可以讓旅行體驗加倍哦!

中國式旅遊正在轉變,社會也在不斷髮展。希望大家可以用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看待旅行,也能擁有更多更棒的旅行體驗!


那個跳跳妞在路上


中國式旅遊的精髓,用四個字就能概括:“來都來了”。

這四個字對幾乎所有的中國遊客來說都像是“魔咒“:

到了一個可進可不進的景點前面,對中國遊客說“來都來了”,他們就都乖乖花錢買門票進去了。

在一個聽都沒聽說過的購物中心,對中國遊客說“來都來了”,他們就都心甘情願掏錢賣一堆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麼東西的所謂“當地特產”回去了。

真是百試不爽。


很多人都厭惡在旅行時被導遊強制購物,但我發現,中國遊客們在一起,就算沒人強迫他們,他們一樣會乖乖花錢購物,而且還會頗有優越感地去“嘲諷”不花錢購物的人。

前段時間,我到三亞旅遊,在某景區內乘坐散客專用的電瓶車時,車上突然來了個自稱是“義務導遊”的人,後來這個“義務導遊”帶我們去參觀一個所謂的咖啡博物館,讓我們免費品嚐了一些速溶咖啡,再讓我們自行穿過一片商品區離開。


這種伎倆,就跟超市裡試喝搞促銷的道理一樣,況且我看了一下,商品區賣的都是一些不知道什麼品牌的速溶咖啡,價錢雖然不貴,但我真心覺得不值。

我心想,景區裡賣的性價比這麼差的東西,肯定沒什麼人買吧?雖然那個“義務導遊”帶我們來了這裡,但他們確實沒有強迫購物。

然而,我卻出乎意料地在出口的收銀臺處看到了這樣的情景。


大家爭先恐後地掏錢結賬。


還有堆積如山的快遞包裹正準備寄出。


回到景區之後,我也幾乎隨處可以看見拎著速溶咖啡粉的遊客。

當我把這種在景區裡新的隱形“推銷手段”寫在網上,給大家一個提醒的時候,評論卻幾乎都是嘲諷之聲,什麼“沒錢你就不要出去玩啊,沒強迫已經不錯了,你心態不好啊”之類的。

行行行,那隨你們愛買不買,反正這種淘寶上一搜一大堆的不知名品牌的速溶咖啡粉,作為一個聰明的消費者,肯定是不會買的。還有,那些操心大家都不買,當地的商家會失業的人,請你放心,他們總有辦法賺你的錢,當你的消費水平提高了,他們只有一條路,就是提高商品質量,而不是變換推銷花招。

如果你覺得自己是對的,反正“來都來了”,總要花點錢買點東西帶回去,買的什麼東西都無所謂,反正閉著眼睛花錢你覺得是一件正確的事,那就當我沒說。

“來都來了”,不自己主動伸頭被宰一頓,都枉為“中國遊客”啊!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態度的旅行家。


劉小順


所謂的中國式旅遊其實是一種現象,說白了就是瘋跑、拍照、購物、吵鬧。其實是注重形式輕內容,盲目跟風沒有主見,任性自由而不顧別人感受。

有一個順口溜總結中國式理由:上車睡覺、下車撒尿、景點拍照,回家啥也不知道。

現在的旅遊團一般都是把日程排的滿滿的,早上起來就是上車開跑,而到了景點給出有限的時間遊玩,接著又奔向下一處景點,由於戰線長大部分時間都在車上度過了,這樣的旅行其實就是一次不間斷的坐車受罪;



中國人喜歡拍照,而且大部分都是以自拍或者拍自己在旅遊地點的活動留念,由於過分的考慮自己的角度與形象,反倒是從淡了對景點的品味與瞭解;

購物是中國式旅遊的最大的特點,要不怎麼景區都有很多購物店,也出了很多的廉價購物團,如果遊客不買東西或理智買東西,就會大大的減少購物陷阱的惡性事件。在購物上最明顯的是出國團,特別是是去歐美、日本的一些團隊,基本都是去“趕集”的,每個人都有長長的購物清單。

吵鬧是一些旅遊團最不能讓人忍受的,不僅在景區吵、酒店吵、大巴車上吵、還有車站、早餐,甚至一些公共場所無休無止的吵。讓人頭疼也反感。



說白了,中國式旅遊的種種問題是文化與習慣造成的,普遍的盲從與缺乏教養,是時代給我們的標識,不是輕易能改變的。


書影


中國式旅遊有幾個特徵,

一,就算人山人海,十一,國慶就算擠破頭也不能不出去,好像長假不旅遊發個朋友圈就對不起觀眾.事實是,最不應該出遊就是十一和長假,現在不光國內擠破頭就近的東南亞國家就擠滿了.這幾天人多不說,連酒店機票也貴上好幾倍,到了景區除了看人外啥也沒有.完全沒有旅遊體驗感,可謂是花錢買罪受.

二, 歷史文化不一定要知道,風景看不看沒關係,但出去旅遊必須購物,難得出來一趟,不管是國內遊還出國遊不買買買太對不起自己,出境遊的更瘋狂,不管有用沒用,照搬,難怪全世界都覺得國人是移動ATM,不出國不知道國人購物到底有多瘋狂.結果是隻要是國人所到之處,物價無不飛漲.

三,跟團的上車睡覺,下車拍照,但這種也沒什麼可非議的,每個人出遊的目的不同,我自己有時也喜歡這樣.

四.花了錢就是大爺,國內遊或許還好,但出境遊就千萬別這樣想,否則丟了整個國家的臉.



Hi,我是素走世界,一個愛旅行愛素食不愛思考的吃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多多吐槽順手分享哦!

知名旅遊博主,環球素食旅行者,2017中國全域旅遊魅力指數排行榜旅行達人評委,擁有主流自媒體,OTA平臺共二十多個,總曝光量過億,中國攝影師協會會員,兩年行走經過五大洲,四十多個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