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一家私募一年要多少錢

开一家私募一年要多少钱

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早上剛完成8月份500ETF的“無敵定投”,就結結實實漲了一天。雖然定投部分總體還被套10%多一點,但不妨礙小小的開心。

今天500ETF上漲2.48%,而整個市場漲幅大於它的個股只有954家,不到個股總數的30%。所以朋友們不要擔心,操作指數沒有個股漲得多怎麼辦,長期來看,能跑贏指數已經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昨晚說行情不好主要就在家陪陪娃,有不少朋友表示羨慕,說期望也過上這種上班比較自由,同時有源源不斷收入的日子。其實,作為私募行業的一隻金融Dog,壓力不小的。因為開一傢俬募,真的很費錢。

現在基金業協會對私募的管理要求比較嚴格。我以上海地區(一線城市)為例,給大家算算經濟賬。

首先一傢俬募要想在基金業協會備案成功,必須要有風控總監、投資總監(基金經理)、研究員、交易員、產品、市場、財務、行政等基本崗位,至少8-9個人。這些人大部分要有基金從業資格證,所以工資不會低的,月平均工資1.5萬(稅前),年終再發兩個月獎金,就是人均18萬每年,合計150萬左右。

發了工資,就要給每個人繳納社保。以後社保由稅務部門統一徵收了,完全按照工資標準來。按照工資標準計算,養老保險20%、醫療保險9.5%、失業保險0.5%、生育保險1%、工傷保險0.16%、住房公積金7%(統稱“五險一金”),合計38.16%。這一塊,又要支付成本大約60萬。

這裡順便扯開一句。員工實際拿到手的錢,“五險一金”要自繳17.5%,還要扣除10%多的個人所得稅。也就是說,號稱1.5萬的月薪,員工拿到手1.1萬左右,公司實際支付2.1萬。今天和財務在核這個數字的時候,看到結果心抽了一下。

再就是房租和物業管理費。我們不說陸家嘴這種高大上的地方,每平方米日租金高達12-15元。市區其他普通地方,每平方米日租金6-7元比較普遍,辦公區域小點弄個兩三百平方米,日租金1500元,摺合每月4.5萬元,每年54萬元。再加每平方米1元每天的物業管理費,一年辦公場地成本60-70萬。

私募成立了日常運營也要錢:付費軟件、調研差旅、銷售費用等,就連拉根網線也是大樓物業壟斷的,5-8萬一年的規格,要不要開通網絡隨便你,總不可能不開通。這些加起來,一年30-40萬過得緊巴巴的。

好了,基本每年300多萬付出去(如果開在二線城市人力和房租成本會省不少,但募資難度也大很多),再看收入。

假設管理規模1個億,每年管理費按照1%收取,進賬100萬;盈利部分私募公司提成20%,年化10%的收益(1000萬),進賬200萬;基金申購費,現在募資競爭激烈基本能免就免,不能免也是付給募資渠道的不會進自己口袋;基金贖回費,除非你業績好到爆,不然也不敢輕易收。

所以管理規模1個億的私募,平均每年能從股市賺10%,才能剛剛保證微虧運行。如果私募規模才幾千萬,或者每年從股市賺不到什麼錢,就是擺明的虧本買賣。

實際上,現在募資渠道還要分管理費和盈利部分提成的,1個億的規模,年化收益不做到15%,私募公司無利可圖。而年化收益15%是個什麼概念?你連續做到三年,基本能榮獲“金牛獎”,國內基金行業的最高獎項。

所以,不要相信有些人說的,開個私募公司就是躺著穩賺管理費。還有業內有潛規則的(不是你們想的那個潛規則),發行私募產品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必須拿錢跟投,1個億的規模不跟投至少三五百萬(我們這次跟投了1100萬,這也佔用了一塊資金成本),誰會相信你。拿了錢讓你賭、買了鞭炮給你放?想得美。

所以,只要誤入私募行業,必須埋頭做業績,不然就是表面光鮮,實則虧本賺吆喝的楊白勞。好幾個朋友私募業績還湊合,因為管理規模比較小運營成本太大覺得不划算,主動清盤把公司關掉,乾脆就炒自己和幾個朋友的錢算了。

所以,沒事千萬別開私募公司;甚至,沒事別開公司。成本太他娘高了。

突然想到這些,今天市場又沒什麼大新聞,就順手寫了。不是要大家看完後幫我多點擊廣告,而是希望大家以後如果看到林一百比較摳,寬容一下不要罵他。我今天算完這筆賬後突然也有點同情他……

------操作指南------

1.大勢。總體趨勢評分:5.5分;階段最強指數:無。(8分以下不超過半倉,6分以下不建議參與)

2.概況。今天市場大漲,創業板指漲近3%,除鈦白粉一個板塊收綠外,其餘板塊全線飄紅,通信設備(5G)、高送轉、軍工、芯片半導體和白酒、醫藥等白馬股漲幅居前。個股漲跌比3228:127,自然漲停33家、跌停2家。

3.觀點。今天市場大好,各種利好也跟著出來了:一些優質公司業績增速不錯、A股納入MSCI權重翻倍會帶來增量資金、管理層召開會議研究金融市場維穩等。其實都是老消息。還有人看到各大指數站上20日均線比較受鼓舞,不過熊市是不看站上什麼均線的,一般都是漲跌無序看命好不好。要我看,市場還是普通、正常的波動,暫時繼續維持昨晚說的“本週可能先揚後抑的震盪走勢”的觀點,就拿著定投的指數ETF和很輕倉位的科技股挺好,不怕踏空也不怕下跌。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skke30387007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