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絕招:如何觀察文物的「出土」特徵(技術貼

經常有朋友發來一些“器物”的照片,希望知道真假。我也籍此得到更多學習的機會,並有幾點體會,今就如何通過給“器物拍照”來學習辨偽,給大家做一點簡要的說明。

常言道:“細節決定成敗!”拍照並不是一種單純的技術活,拍照的前提是對器物用心地觀察。之所以能拍到是因為看到,而只有理解才能看到。

拍照的時候,除了將文物的全貌清晰地拍下,還要儘可能把一些埋藏痕跡、加工痕跡等細節悉數拍下。下面就以幾件博物館的出土文物為例,略述如下:

1、青銅器——鏽跡

高手絕招:如何觀察文物的“出土”特徵(技術貼/入門篇)

這件青銅器,名曰“鐃”。是古代的樂器,從形制和紋飾上,可以判定為商朝,時代距今超過3000年。從這件文物的細部可以看出鏽蝕的痕跡,斑駁很自然,有歲月感!

高手絕招:如何觀察文物的“出土”特徵(技術貼/入門篇)

高手絕招:如何觀察文物的“出土”特徵(技術貼/入門篇)

2、高古玉——質變

高手絕招:如何觀察文物的“出土”特徵(技術貼/入門篇)

這件玉器,從形制看,是良渚時期的玉琮。距今4000年以上。細部觀察,有像蜂窩一樣朽蝕,乃至剝落。這是玉器入土太久,引起質變的典型特徵。

高手絕招:如何觀察文物的“出土”特徵(技術貼/入門篇)

3、玉器——沁色

高手絕招:如何觀察文物的“出土”特徵(技術貼/入門篇)

這件玉杯,學名為“尊”。從形制看,明代上下,算來也有五六百年。器表有很多像紅棕色的小斑點,屬於典型的入土形成的沁色。

高手絕招:如何觀察文物的“出土”特徵(技術貼/入門篇)

換一個角度觀察,小紅點多呈斜向分佈於玉杯的內壁,由此可推斷,此為“掏膛”的加工痕跡受沁。上部口沿、下部靠近圈足處還有兩條明顯的線狀沁痕,可推測為使用過程中磕碰產生綹裂,入土後受沁。

4、釉陶器——釉面剝落

高手絕招:如何觀察文物的“出土”特徵(技術貼/入門篇)

這件器物從形制看,為典型的漢代遺物。學名叫“刻畫扁耳釉陶鼎”。鼎身,腰圍一週釉層單薄、釉面剝落均勻。鼎蓋局部,玻璃釉十分明顯,從玻璃釉下部剝落處可見粗糙的陶土胎質。

高手絕招:如何觀察文物的“出土”特徵(技術貼/入門篇)

5、瓷器——釉下土沁等

高手絕招:如何觀察文物的“出土”特徵(技術貼/入門篇)

這件寫有“內府”的梅瓶,從形制看,為明早期左右。不用上手、不用看底,隔著玻璃觀察細部,就可以發現很多內容。如:

高手絕招:如何觀察文物的“出土”特徵(技術貼/入門篇)

拉坯及接胎痕跡。

高手絕招:如何觀察文物的“出土”特徵(技術貼/入門篇)

燒製時釉面收縮形成的棕眼。

高手絕招:如何觀察文物的“出土”特徵(技術貼/入門篇)

自然開片及釉下土沁,典型的入土痕跡。

高手絕招:如何觀察文物的“出土”特徵(技術貼/入門篇)

靠近底部一小片釉面剝落。

綜上,為什麼我一開始總是說“從形制看”?看器形只能初看,並不能作為文物“出土”的證據。從細部觀察入土痕跡才能作為判定文物是否為“出土”的證據。所以照片不僅僅要拍全貌,更要注重細節。

另,以上所舉幾例,都是比較典型的。換言之,簡單的。故而作為入門篇給大家介紹。方向正確了,接下來就是日積月累,多泡博物館,多看真品。相信不知不覺中,您“鑑寶”的眼力一定會有所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