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到什麼程度才能算融會貫通?

我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因為面對這樣一個複雜的世界,我渴望瞭解它的真相,我想獲得關於這個世界各個層面的知識,從而提高我的認知,進而成為一個不糊塗、有趣的人,這就是我的原始驅動力。

我們也應該都讀了不少書了,但是始終有一個問題,書讀到什麼程度才算通匯貫通呢?

我覺得可以從兩方面作答:縱向和橫向。

首先是縱向。怎麼做到融會貫通呢?就是當你讀一本書的時候,還能推薦這一類的其他幾本書。

比如說我前一段時間寫了幾篇文章:

關於讀書,請你丟掉對書本的敬畏感

關於讀書,為什麼需要速讀?

關於讀書,千萬不要忽略輸出

只看題目就好了,想了解細節的可以點進去看看,其實這幾篇文章闡述了讀書的幾個基本步驟:

1、擺脫對讀書的敬畏感。就是別怕。

2、速讀。先看主題,再看結構和脈絡,找你想看的重點,提出好的問題。注意這部分一定要不求甚解。

3、精讀。根據你的問題有針對性地仔細去看。

4、輸出。或者叫反饋,這裡指寫作。

其實我的觀點主要是來自於我讀過的幾本書,並且我也是這麼實踐的。如果你看完我這幾篇文章,覺得要是志哥也讀過這幾本就更好了,那裡面有個什麼什麼觀點比這幾篇文章要好,那你在這個小的領域差不多就算融會貫通了。

列一下這幾本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 ——莫提默.J.艾德勒

《這樣讀書就夠了》——趙周

《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秋葉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奧野宣之

《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二志成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類似的書就不多介紹了。

另一個是橫向。也就是不只是讀書,在做其他事情的時候也是能夠用這一套方法的。我舉幾個例子。

比如讀源碼,我是一個程序員,平時肯定要讀源碼,有些人一聽到讀源碼,覺得那都是牛逼的人才讀的,我等渣渣就算了。那現在我們套用上面幾條讀書心得,來看看這個問題。

首先就是要擺脫對讀源碼的敬畏感,很多人怕讀源碼,其實這種心理大可不必有,你想想看,你新加入一個公司,或者接手一個新項目,如果不是你從頭開始開發的話,是不是需要先了解這個項目的源碼,難道你自己項目的源碼就不是源碼?只是那些優秀的開源技術框架寫的好一點而已。

第二是先速讀一遍,根據需求文檔、技術文檔,先去了解這個項目的大概內容,找到關鍵的點,提出你自己的問題。同樣注意,這步要不求甚解,不要去跟某個小的函數里面的實現。

第三是精讀,可能你急需改這一部分的 bug,或者你想弄明白這個地方是怎麼實現的,這就要你精讀這一部分的代碼。這一步就要求甚解了,每一行都要明白是幹嘛的。

最後是輸出,把你遇到的那些坑,或者這段代碼寫的比較好的地方記下來,留著以後回顧,還可以分享給同事,或者寫篇文章,加深一下記憶,還能幫助他人。

你看,是不是和讀書一樣的道理,讀開源的框架也是一樣的。其實同樣的文章我可以再寫幾篇,只要把關於讀書改成關於讀源碼就好了。

上面那個可能比較技術一點,再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就是前幾天發生的,我朋友圈的都知道我裝了個桌子,有人說裝個桌子還不簡單嗎?你先聽我講啊。

我和兩個同事合租的三室一廳,我們買了三個桌子,要自己裝,剛開始一個室友嘗試了一下,說不好裝,我大致瞄了一眼,加上他說的話,也覺得不好裝,於是就在那放了一個月,我每天沒桌子也挺痛苦的,但是那句不好裝加上拖延症,也就沒裝,其實這就是對裝桌子有點敬畏感。

讀書到什麼程度才能算融會貫通?

上週的一天,我決定必須得把它裝了,這就是擺脫敬畏感。

就去客廳,先大致看一下,什麼螺絲應該裝哪,桌腿該怎麼放的,這個大致的過程,我們可以稱之為速讀。

然後就是一個螺絲一個螺絲的擰,這就是精讀。

最後把這個安裝過程分享給室友,就是輸出。

客廳沒空調,流了兩斤汗,就沒給室友也裝了……

讀書到什麼程度才能算融會貫通?

最後一個例子,是我表哥的例子,他要給孩子剪頭,一般人肯定是找個師傅剪剪就好了,你看他是怎麼套用這個邏輯的,當然是我瞎想的,他有沒有用我讀書的心得我就不知道了。

讀書到什麼程度才能算融會貫通?

首先擺脫敬畏感。不怕,不就是剪頭嘛,剪就是了。

然後是速讀,剪頭嘛,先兩邊後中間嘛。

然後是精讀,一下一下的剪。

最後是輸出,分享一下剪頭心得到朋友圈。

來,看看效果。是不是很完美?

讀書到什麼程度才能算融會貫通?

不管是縱向還是橫向,要做到融會貫通,都要多讀、多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