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三個人寫的,其中有一對是夫婦,是研究發展經濟學的,也就是怎麼讓窮國變富,怎麼讓貧困人口脫貧,拿到了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
這本書給我的啟發是什麼?
首先,本書從“抽象”走向“事實”,給我們解決問題提供了另一個解法。
窮人是被高度抽象化的,比如懶惰、愚笨、目光短淺、不求上進是貼在窮人身上的標籤,而現實情況要複雜的多。
如遍佈祖國大地的精準扶貧,每個地區每個縣城甚至每個家庭的具體情況都是不一樣的。
比如患病或者殘疾貧困戶,直接發放各種補貼;其他有勞動能力的,政府就出資建設和完善道路、供電、農資等各種基礎設施;給村集體提供貸款,發展集體企業和鄉村旅遊業;打通、拓寬商業渠道,建設新住宅,減免子女學費等等。
其次,本書讓我很認可也很震撼一點,也是很多人忽略的,社會系統在幫助我們。
“我們與窮人的差別其實很小,我們真正的優勢在於,很多東西是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知道的。”
比如,我們住在有已經過濾的自來水的房子裡,所以就不用想著每天早晨往水裡加消毒劑來預防各種疾病。
比如,給孩子接種疫苗這個事對我們就是常識,不需要被艱難地說服;而窮人理解不了為什麼要打疫苗,還要打那麼多次。
比如,窮人堅信輸液效果一定比吃藥更好,所以,贊比亞的護士給孩子母親用於治療痢疾的口服補液經常被無視,但痢疾首當其衝的傷害就是脫水,口服補液可以有效緩解脫水症狀,但就是因為母親們並不相信這一點,當地依然有很多兒童死於痢疾。
並不是我們更聰明,而是因為我們被浸泡在現代文明的大水漫灌裡面,我們個人能力差一點,沒關係,社會系統會幫助我們,體制會幫助我們,政府會幫助我們,有些選擇我們不用面對。
換句話說,我們用不著自己有限的自控與決斷力來改變未來,但窮人卻需要不斷運用。
再次,本書反覆提到一個概念“貧窮陷阱”
“窮國之所以窮,就是因為它們窮”。這句話高度概括了“貧窮陷阱”中惡性循環的內涵。
窮人沒有足夠的食物,身體素質不如他人,競爭力不足,工作能力較差;且他們的健康容易出問題,但又不注重疾病預防和治療,小病拖成大病後又加劇了他們的貧窮……
窮人沒有辦法接受相對完整的教育,導致人力資本退化,智能從事簡單機械的勞動,難以從工作中獲得知識積累,隨著身體日漸退化、人力資本無增長,日益陷入貧困……
當貧窮的人只看到自己的貧困時,他的目光所能看到的,只有近距離的利益。根本無暇顧及下一代的教育,只求用盡一切求生的本能去解決溫飽問題,而富人則可以,隨著社會競爭加劇,下一代的相對競爭力更差,進一步加劇了貧富差距……
看到這些,很無奈,總感覺越陷越深……
想起了我國的精準扶貧,扶貧不是簡單地直接發錢,對貧困的解決重點是“扶”。政府寧可花更多的錢,也一定要激發出貧困人口的幹勁和自強自立之心。
自己辛苦勞動賺來的錢和直接從別人手裡得到的施捨,雖然都是錢,在物的層面沒有區別,但在人的層面上卻有天壤之別。自力更生的勞動者,不但未來更有保障,也更有自尊自信,更能擺脫長期貧困形成的挫敗無力感和心理依賴。
閱讀更多 一隻讀書的運營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