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義》:人生有何意義?

在你一生的閱讀體驗中,如果能夠有一本書,它的某個章節、某種思想、或者某句話能夠觸動你的內心,解決你的困惑,甚至能改變你的命運,那這樣的一本書你一定要視如珍寶,經常翻閱,維克多·弗蘭克爾的《活出生命的意義》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人生有何意義?我多次問過我自己,如果我早知道這本書,就不會有那麼多焦慮。

講道理,一個道理不如一個好故事給人啟發大。看過這本書,瞭解了作者在集中營中的故事,才漸漸去思考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

本書第一部分主要講作者弗蘭克爾在納粹時期,他的全家都被關進了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於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倖存。

他很少談及自己在集中營裡忍受的常人無法想象的苦難,而是更多地談論那些讓人堅強活下去的勇氣。他對那些因放棄對未來的渴望而放棄生命的獄友嗤之以鼻,他們的死不是因為食物或者藥品的匱乏,而是因為他們不知道為什麼而活。他則不同,他無比思念著自己的妻子,期待著有一天能與她重逢,他還不斷夢想著戰後能到各地舉辦心理方面的講座。

對未來喪失信心的犯人,很快就會走向毀滅,他們會自甘墮落,精神崩潰,成為行屍走肉。他一位老朋友告訴他「想活下來,唯一的辦法是,看上去能幹活。刮臉,挺直腰板站立,精神抖擻地幹活」,作者活下去的決心,讓他即使在集中營中也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去精神抖擻地幹活,這他成為了那個倖免於難的人。

就像尼采說的「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舉一個書中的例子

進病號房的第四天,我剛被指定值夜班,主任醫生就跑進來,問我是否願意到另外一個集中營看護傷寒病人。朋友們都強烈反對我去(同行中也沒有一個願意去的),但我執意要去。我知道,在工作隊幹活會死得更快。怎麼都是個死,在那裡死多少會有些意義。我想,作為醫生,為幫助自己的獄友而死,要比作為不中用的勞工消耗掉自己的生命,無疑更有意義。

作者即使在集中營中,也在嘗試著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正如他所說,「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第二部分主要講他作為一個心理學家通過自己在集中營的經歷,結合學術,開創了意義療法,幫助人們找到生活下去的意義。他不僅超越了自己煉獄般的痛苦,還在世界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

我之前讀過胡適先生的《人生有何意義》

生命本沒有意義,你要能給他什麼意義,他就有什麼意義。與其終日冥想人生有何意義,不如試用此生作點有意義的事……

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我的一些困惑,讓我與其終日瞎想浪費時間,不如去做點什麼事情,於是我開始忙碌起來,去做一些事情,但是我並沒有找到一個內心裡能支撐我長久做下去的事情,為了生存必須做的事情除外。就像沒有諸葛亮的劉備,只知道瞎轉悠,到處依附,沒有《隆中對》之後的戰略願景。

弗蘭克爾發現了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現生命的意義:(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某種態度。

可能我的理解跟他意義療法描述的些許不一樣,但是不重要,我覺得他幫助我找到了人生的意義。弗蘭克爾在獄中有一段話是這樣講的:

忽然間,我一生中第一次領悟到一個真理,它曾被詩人讚頌,被思想家視為絕頂智慧。這就是:愛是人類終身追求的最高目標。天使存在於無比美麗的永恆思念中。

愛才是我們終生奮鬥的目標。我們大家的目標很多應該是過好自己的一生,能夠讓家人幸福,如果還能影響一些人,那就更好了。

那什麼是家呢?蘇軾曾說:「此心安處是吾鄉」,我覺得愛之所思即為家,家之所以為家,是因為有愛、有思念,所以愛才是我們一生追求的意義。。我理解的愛,也可以不單針對人,做事情也是可以的,愛是不求回報,愛一個人,愛一份事業,無怨無悔的去愛,即使最後沒有回報也不在乎,但是愛要有回應,如果沒有回應很可能會心聲埋怨,可能會放棄,而回報都是在不經意之間得到的。

如果你找到了一生要愛的人、一生要從事的事業、並且有即使遇到艱難險阻也保持積極態度的心,那我想你就找到了人生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