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8大傳統美德

中華民族8大傳統美德

中華民族8大傳統美德

中華民族8大傳統美德

中華民族8大傳統美德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愛國

“國興我榮,國衰我恥。”愛國,是我們炎黃子孫心中永遠的情結,是我國五千年文明史中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雖飽受排擠、流放之苦,依然“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陸游“位卑未敢忘憂國”,而以“生斯世,為斯民”為己任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感動了無數中華兒女。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如屈原、陸游、文天祥這樣的愛國主義者還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弦高、申包胥、辛棄疾、岳飛、陸秀夫、史可法、閻應元、王夫之、鄭成功等。到了近代,在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中,產生了林則徐、關天培、陳化成、洪秀全、洪仁幹、鄧世昌等民族英雄。從古至今,愛國的詩篇數不勝數,愛國的故事史不絕書。

相關名言警句:

苟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二:勤儉

古人云:“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代明君堯看到有人挨餓受凍認為是自己的過錯,大禹治水數過家門而不入,他們擁有天下但是生活卻十分儉樸,經常穿著粗布衣裳,吃粗米飯,喝野菜湯,為天下人作出崇尚儉德的表率。諸葛亮把“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作為“修身”之道;朱子將“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當作“齊家”的訓言;毛澤東也以“厲行節約,勤儉建國”為“治國”的經驗。“勤儉”是前人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財富。

相關名言警句:

克勤於邦,克儉於家。——《尚書"·大禹謨》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左傳·莊公二十四年》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左傳"·宣公十二年》

儉節則昌,淫佚則亡。——《墨子·辭過》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司馬光《訓儉示康》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三:敦親

敦親,從狹義上說就是厚愛父母雙親。《詩經·小雅·蓼莪》篇有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報。”意思是人人由父母所生,在長大成人之前,也由父母所養,享用的一切物質生活的基業也由父母所創,因此,奉養父母,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敦親,從廣義上說可以包括兄弟友愛、夫妻和睦等倫理道德行為。儒家一向把“齊家”作為“治國”的前提條件。《周易》說:“正家而天下定矣”。《禮記》說:“家齊而後國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婦隨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崇尚的家庭倫理準則,是人們應該信守的道義原則。

相關名言警句: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小雅》

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孝經·天子》

孝在於質實,不在於飾貌。——桓寬《鹽鐵論·孝養》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

父不慈則子不孝。——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

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後漢書·宋弘列傳》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四:誠信

古人云:“君子一言,重於泰山。”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特別崇尚誠信,不論修身、齊家、治國,都十分重視誠信。《道德經》中說:“輕諾而寡信。”意思是輕易向別人承諾的人一定很少講信用。孔子也多次談到誠信的問題,他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做人而不講信用,不知道他怎麼可以立身處世。孔子有一個高徒叫曾參,一天曾子之妻欲出門,幼子要一起去,其妻不答應,孩子哭鬧,妻子就哄孩子說回來後會宰豬做肉給他吃,孩子不鬧了。妻子回來後,看到丈夫正在磨刀,問他為什麼,曾子說要殺豬給孩子吃,妻子驚慌失措,說當時不過是為了哄孩子而已,不要當真。曾子回答,如果孩子從小就在哄騙、欺騙中長大,將來成人後是不能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的,家長要說話算話。於是,曾參履行了他妻子對孩子的承諾。可見,誠信既是一種人格修養,又是一種道德行為。一個人只有內心誠實,才能善待父母,善待朋友,進而整個社會才會和諧。因此,誠信既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存之基。

相關名言警句:

失信不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輕諾必寡信。——《老子》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一諾千金。——《史記·季布欒佈列傳》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五:廉潔

古人云:“惟公則生明,惟廉則生威。”經過幾千年的文明傳承,廉潔奉公已鑄成中華民族的一種精神,始終在不同的時代熠熠生輝。一代青天包拯、海瑞、于成龍恪守“克己奉公,廉潔自律”的人生信條,抵擋住各種誘惑,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官,浩然正氣,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范仲淹曾以直言而遭三貶,三起三落都不改其志,他為國為民,直言敢諫,始終如一,他先憂後樂的精神,廉潔奉公的節操,對時人後人的影響都很大。劉鶚曾說:“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無論歷史如何變遷,無論時代怎樣發展,清正廉潔永遠是時代的呼喚,勤政廉政永遠是人民的期盼。

相關名言警句: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

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

公正無私,一言而萬民齊。——《淮南子·修務訓》

惟公則生明,惟廉則生威。——石成金《傳家寶·紳瑜》

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劉鶚《老殘遊記》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六:貴和

古人云:“和氣致祥,乖氣致異”、“萬事以和為貴”。和即和諧、統一,即相互支持、寬容、感恩。一個“和”字,包含了和氣、謙讓、體諒、互尊等。“以和為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做事主張“和衷共濟”,共事講究“和睦相處”,待人注重“和藹可親”,做生意信奉“和氣生財”,我們的生活和世界也因“和”而美好。但要做到以和為貴,需要有一顆寬容的心。唯有寬容,才能化解矛盾,才能消融心與心的隔閡,才能創造和諧。歷史上有不少靠一顆寬容之心創造“和為貴”的千古佳話,廉頗負荊請罪,將相終成刎頸之交,於是歷史上有了著名的“將相和”的典故。“以和為貴”,鏗鏘有力的四個字,閃耀著中國傳統智慧的靈光。

相關名言警句: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周易·繫辭上》

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

君子和而不流。——《禮記·中庸》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千人同心,則得千人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訓》

和以處眾,寬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錄》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七:重義

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義”不僅僅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古人非常重視的一種道德修養和人格境界。“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身而取義者也。”兩千多年前,孟子提出的“捨生取義”的觀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孔子也曾說過:“見利思義。”(《論語·憲問》)又說:“見得思義。”(《論語·季氏》)意思是說,利益是人希望獲得的,但是不能見利忘義。而見到可以得到的,要考慮是否符合道義,這就是是古人崇尚的取之有道,見利不忘義的道理。

相關名言警句:

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義,志以天下為芬。——《墨子·經說上》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荀子·榮辱》

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養重於義》

君子義以為質,得義則重,失義則輕,由義為榮,背義為辱。——陸九淵《與郭邦逸》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八:好學

中國人重視讀書、勤奮好學,已成為世代相傳的優良傳統。據《漢書》記載:“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戰國時期的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與之同朝的孫康冬天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西漢的匡衡,小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家的牆,藉著縫隙裡的一縷燭光讀書。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和學習條件好多了,不必再“鑿壁借光”,更不必模仿“懸樑刺股”的做法,但古人那種勤奮好學的精神卻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相關名言警句: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朱熹《勸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