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那麼多,還招人怨恨?那是因爲你不懂這兩句人生金言

生活中,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明明你做了很多事情,不管是自己願意或者不願意,最後還得不到別人的感謝,有的還招人怨恨。很多時候不是我們本分的是,也能夠幫助別人去完成,應該算是件好事,結果卻讓自己和對方心裡都不好受。其實事情本身沒有錯,錯的是沒有關注自己的內心,和做事的細節。

中國古代奇書《素書》中,詳細解釋了為何你做了那麼多事,最後卻仍然不隨人願。能讀其中兩句話,必定讓你心思澄明,豁然開朗:

付出那麼多,還招人怨恨?那是因為你不懂這兩句人生金言

一、行賞吝色者沮

釋義:別人立了功,給人行賞的時候,卻臉上帶有吝惜之意,接受賞賜的人心裡就會不痛快。

有時候,一個人做事的態度要比行動更要重要,你傳達的意識,比你的行為更讓人印象深刻。如果想幫助別人,那就真心去做,心存歡喜,別人自然能感受到你的真心,才會真心的接受並感謝。如果你的內心並不情願,最好不要多此一舉。內心不喜還違心去做,你的一舉一動傳達的都是“我不願意”,對方自然感受到你的違心,由怎能心存歡喜的接受呢。

人最可悲的是,心口不一,做自己違心的事。有時候想想如果真的不能接受,為什麼要勉強自己呢?讓自己難受給別人添堵,如果能夠接受,為什麼心裡就不能放下呢?既然都把事情做了,那就好好享受做事的快樂,感受真心付出帶給自己的體驗。

付出那麼多,還招人怨恨?那是因為你不懂這兩句人生金言

二、多許少與者怨。

釋義:許諾給別人的多,給予的時候卻比較少,這樣就容易招致怨恨。

給別人承諾本來是好事,說明你有責任去擔當付出。但是同樣也給了別人期望,所以如果你沒有給到許諾的分量,容易讓對方的期望受挫,輕則失望懷疑,重則生怨。

付出那麼多,還招人怨恨?那是因為你不懂這兩句人生金言

所以做人做事,一定量力而為,不可輕易許下承諾。必要的時候,也一定經過慎重考量,放在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對人承諾寧可做的多,不可以不及,一定考慮對方的承受結果,換位思考,如果自己面對同樣的情況,會是什麼感受,感同身受才能互相理解。

所以很多時候,不是你做得不夠,是你說的太多,你說過的話,已經在對方的意識裡描繪出結果。所以話不可說得過滿,給自己留一點餘地,給對方留一點驚喜。

付出那麼多,還招人怨恨?那是因為你不懂這兩句人生金言

【聞塵】遇到你、遇到最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