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病(一)用搞经济的方式办大学

大学之病(一)用搞经济的方式办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学办学模式,放弃民国时期的美国模式,改为照搬苏联模式。从那一刻起,中国的大学教育,就基本由通才教育培养模式转变为专才模式。这一模式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后, 中国的高校教育才开始重新探讨转型问题。

高校办学模式转型,一方面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另一方面要接受新事物,不断尝试,摸索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解放后至文革期间,多年封闭的环境使得中国高校在发展与转型以及教学方式的改革方面,都遇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成了日后高校改革的难点之所在。

大学之病(一)用搞经济的方式办大学

毕业

当下,高校改革初步有了与国际接轨的苗头,这是好事。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高校政府介入过多、地重,使得高校在行政管理的钟之下,种种衙门化的思维也被带到大学中来了。政府工作以成效论无可厚非,一切唯GDP至上,也是促进中国经济腾飞的一大兴奋剂。但若是办大学的思维也用搞经济的这一套模式,怕是值得商榷的。

政府讲究投资回报,对大学的高调介入,大量资金投入,其过程自然伴随着行政控制的不断强化。于是各种名目之下,要求大学也“大跃进”起来。看各高校的“一流”、“超一流”、“重点学科”等等等等,大学已经被各种评审、数字、职称、项目所包围,大学上下,校长、老师、学生,上上下下,全都围绕着创一流、创先进,而真正的大学的灵魂——教与学,却成了次而又次的工作。

大学之病(一)用搞经济的方式办大学

大学衙门化

笔者看来,政府经济工作的那一套放在高校,短期或许凑效,但长远而言,未免杀鸡取卵操之过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