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政府中央軍如何從驍勇善戰,變成默默無聞?

東漢末年,朝廷給人的印象總是孱弱不堪,任人宰割。可真實的歷史中,東漢中央政府軍鎮壓黃巾起義,戰績實際相當輝煌,稱得上驍勇善戰。但在後來的亂世之中,這支勇猛的軍隊怎麼變成悄然消失了呢?

驍勇之師,不到一年,剿滅黃巾主力

184年二月,黃巾大起義爆發,聲勢非常浩大,不到一個月,全國七州二十八郡都發生了戰事(東漢總共十三州)。​

東漢末年,政府中央軍如何從驍勇善戰,變成默默無聞?​​​

漢靈帝任命何進為大將軍,加強洛陽周邊守衛,置八關都尉(八關都是洛陽周邊的要隘)。同時,“發天下精兵,遣北中郎將盧植討張角,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儁討潁川黃巾”。

剿滅黃巾的戰事主要分三個戰場展開:北部戰場以冀州為主(張角、張梁、張寶兄弟)、中部戰場以潁川為主(波才、彭脫)、南部戰場以南陽為主(先後是張曼成、趙弘、韓忠)。

中部戰場:

潁川率先搞定。雖然開局不順,皇甫嵩被迫進駐長社(地名)固守,但很快皇甫嵩抓住戰機,反守為攻。五月,大敗黃巾軍,斬殺數萬人。皇甫嵩被封為都鄉侯。

隨後,皇甫嵩、朱儁乘勝進攻汝南郡和陳國的黃巾軍,打敗波才、彭脫。皇甫嵩上書報告戰況,將功勞歸於朱儁。於是朝廷進封朱儁為西鄉侯。漢靈帝下詔,命令皇甫嵩討伐東郡的黃巾軍,朱儁討伐南陽的黃巾軍。

八月,皇甫嵩與黃巾軍在蒼亭大戰,俘虜黃巾軍將領卜巳。至此,中部三郡(潁川、汝南、東郡)的叛亂全部平定。

東漢末年,政府中央軍如何從驍勇善戰,變成默默無聞?​​


北部戰場:

北部戰場是平定黃巾的主戰場。一開始,北部戰場的主將是盧植,他屢次擊敗張角,將張角包圍在廣宗縣城。中央軍的進攻有點小曲折,先是盧植被宦官誣衊(左豐誣其消極進攻)下獄,由董卓接替,董卓進展不力,又被皇甫嵩替換(當時皇甫嵩已平定中部戰場的黃巾軍),最終在十月,政府中央軍一舉攻破廣宗,黃巾軍大敗。

此役之中,黃巾匪首張梁被斬首,黃巾軍三萬多人被殺,約五萬人被逼跳入河中淹死。匪首張角(張梁、張寶的哥哥)在此之前已經病故,他的棺材被剖開,亂刀碎屍,頭顱被送到洛陽。十一月,皇甫嵩又在下曲陽擊敗張角的幼弟張寶,張寶被斬殺,黃巾軍被殺、被俘共十餘萬人。漢靈帝提拔皇甫嵩為左車騎將軍,兼冀州牧,並封為槐裡侯。至此,北部戰場的黃巾主力也被消滅乾淨。​

南部戰場:

南部戰場的黃巾主將名叫張曼成,他勢力鼎盛時,駐軍宛城城下一百多天。六月,南陽太守秦頡進攻黃巾軍,斬殺張曼成。張曼成被殺後,所餘部眾又擁立趙弘為統帥,人數再度擴大,達到十餘萬,攻佔了宛城。​

朱儁在平定潁川黃巾之後,接受漢靈帝指派,轉而對付南部戰場的黃巾軍。朱儁與荊州刺史徐璆等率軍聯合包圍宛城,從六月攻至八月,一直未能攻克。朝廷有人要求將朱儁調回,被司空張溫勸阻。朱儁不負眾望,果然不久發動進攻,斬殺趙弘。

趙弘死後,黃巾再次由韓忠統帥,捲土重來,佔據宛城抗拒朱儁。朱儁使了一招“聲東擊西”,讓士兵們敲著軍鼓進攻宛城西南角,黃巾軍全都趕赴該處抵禦,朱儁卻親率精兵襲擊宛城的東北角,登上城牆而入。韓忠驚慌失措,要求投降。朱儁不準投降,堅決消滅,以震懾天下黃巾反賊。

東漢末年,政府中央軍如何從驍勇善戰,變成默默無聞?​​

韓忠被殺後,剩下的黃巾軍又推舉孫夏為統帥,再次佔領宛城。朱儁發起猛攻,手下司馬(官職)孫堅率領部下首先登上城牆。宛城城破後,孫夏逃走,朱儁追至西鄂縣的精山,再次擊潰黃巾軍,斬殺一萬餘人。至此,南部戰場的戰事也基本結束,中央軍大獲全勝。

以上東漢政府中央軍的輝煌戰績,在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中都有詳細記載。

東漢政府中央軍雖然人數少於黃巾軍,但戰術素養顯然高於黃巾軍,而且中央軍主要將領“三巨頭”(皇甫嵩、朱儁、盧植)善於兵法,不和黃巾軍拼消耗,多次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不到一年時間,基本平定大規模的黃巾起義。

起義餘波不斷,地方派增權,中央軍勢弱

黃巾大起義雖被東漢朝廷鎮壓,但整個王朝的穩定性被嚴重破壞,各地不斷髮生中小叛亂,勢力大的二三萬人,勢力小的也有六七千人,張燕率領的黑山賊,甚至號稱“從者百萬”。

在此情況下,為了有效鎮壓起義,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三月,靈帝接受太常劉焉(後來的益州牧、劉璋的父親)的建議,將部分刺史改為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擔任,讓其擁有地方軍、政之權,以便加強地方政權的實力,更易控制地方,有效進剿黃巾殘部。

這招的好處是權力下放了,地方大員可以自己組建軍隊,就近鎮壓農民起義,軍隊的軍餉、糧餉也由地方政府自行解決(有點類似清朝對付太平天國的地方團練),減輕了中央政府的財政負擔。這對於風雨飄搖中的東漢朝廷來說,無疑是“速效救心丸”。

這樣做的壞處,同樣是致命的。地方勢力擁兵自重之後,東漢朝廷對地方的控制越來越弱。即使連劉氏宗親都打起了小算盤,劉焉、劉表、劉虞都沒有在皇帝危難時,將勤王救駕放在首要來考慮。

東漢末年,政府中央軍如何從驍勇善戰,變成默默無聞?

“三巨頭”的政治不成熟,徹底葬送了中央軍

董卓進京時,皇甫嵩當時統兵三萬駐紮在扶風郡,京兆尹蓋勳秘密與皇甫嵩商議討伐董卓。但董卓同時也召皇甫嵩為城門校尉、召蓋勳為議郎。長史梁衍也勸皇甫嵩起兵抗拒董卓,皇甫嵩仍是不聽,居然選擇了回到洛陽。皇甫嵩一到洛陽,果不其然,董卓立刻安排人羅織罪名,將皇甫嵩下獄,幸得皇甫嵩兒子上下奔走,才留下皇甫嵩一條命。這樣,皇甫嵩這支中央軍就群龍無首,估計是被董卓吃掉了(董卓的西涼軍,也是中央軍,曾經和皇甫嵩的部隊一起,鎮壓韓遂、馬騰的西涼叛亂)。

朱儁也犯了和皇甫嵩類似相同的錯誤。董卓掌權時,想任朱儁為副手,遭其婉拒。隨後朱儁出逃荊州,手上還有點兵力(更屯軍中牟),徐州刺史陶謙等欲推舉朱儁為太師,並傳檄各州牧伯,相邀討伐李傕、奉迎天子。這時,李傕聽從尚書賈詡的計策,派人用天子詔書徵召朱儁入朝。傻乎乎的朱儁,居然放著陽關大道不走,選擇了奉詔入京任太僕,後升任太尉。最後,在興平二年(195年),李傕、郭汜相攻時,郭汜扣留朱儁為人質,朱儁性格剛烈,當日即發病而死。昔日的中央軍名將,本有機會重掌兵權,號令江湖,沒想到被一紙“偽詔”玩弄於鼓掌之間,任人魚肉。​

盧植在董卓進京時,已不擔任軍職,任尚書。董卓欲廢黜少帝劉辯,立陳留王劉協為帝,召集文武百官商討,當時無人敢言,只有盧植獨自一人出來反對,董卓大怒,下令將盧植處死,幸得蔡邕、彭伯求情,才免一死。此後盧植一直隱居,只是在去世前一年(191年)短暫當過袁紹的軍師,估計也是榮譽銜的。一代名將、一代大儒,居然落得和姦臣嘴仗朝堂的地步,只能說對官場吃得還不夠透,城府還不夠深,浪費了中央軍“三巨頭”之一的資歷。

東漢末年,政府中央軍如何從驍勇善戰,變成默默無聞?


摸金校尉曰:

凡帶兵者,首先要餉足糧豐,才能聚人(曾國藩的湘軍,軍餉數倍於綠營);其次,帶兵者也要有政治眼光,否則很容易被人當槍使,最終自己一無所得,甚至喪命。

東漢政府中央軍,一度驍勇過人,但朝廷糜爛,軍餉糧餉難以為繼,軍隊自然土崩瓦解,融入別家的隊伍中。再加上“三巨頭”都過於迂腐愚忠,不願自己拉起大旗,在亂世之中,等於自廢武功,退出江湖,可惜了。

本文由三國摸金探秘記出品。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