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涕、涎、淚、唾,這五液,多了少了,都是五臟失調

從西醫角度來說,人體分佈的各種腺體,決定了我們各種體液的分泌。然而從中醫上說,體液是否可以適度分泌,根在五臟。汗、涕、涎、淚、唾合稱“五液”,與五臟功能一一對應,倘若五液失調,則需要考慮從對應的臟腑來入手診治。今天的文章就教您學習這方面的知識——


《素問·宣明五氣篇》說:“五臟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為五液。”五液與五臟的關係非常密切,這種五液分屬於五臟的歸類法,稱為“五臟化五液”。

汗、涕、涎、淚、唾,這五液,多了少了,都是五臟失調

  • 五液過多

迎風流淚,我們從肝入手,效果很好。

小孩口水過多,口水就是涎,為脾所化生,我們就應當從脾入手。

脾有統攝的功能,小兒“肝常有餘,脾常不足”,脾虛之後統攝失司,自然就口水多了。所以臨床上遇到此類患兒,建議用芡實、白蓮子煎水當茶喝,增強脾的統攝能力,脾強健了,統攝有權了,流涎很快就好了。

口水多的問題解決了,流大量膿鼻涕的問題如何分析呢?

涕為肺液,看看指南針就知道,肺液來源於脾,所以說脾虛的小兒,除了流口水,也經常流大量膿鼻涕,想通了這些,就知道,小兒流大量膿鼻涕,並不是西醫所說的慢性鼻竇炎,只是脾虛和肺的斂降功能發生了異常。運用白蓮子、芡實、苦杏仁、枇杷葉煎水喝,健脾斂肺,很快就見效。

依此類推,看見經常吐唾沫的病人,有的病人甚至吐的是鹹味唾沫。治療時收斂腎氣,增強腎的封藏能力,比如用鎖陽配五味子,就能很好地解決問題。

如果我們學中醫的,能夠如此看問題,就不會“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了,西醫說中醫沒有標準,五臟化五液就是標準。就好比“天上的雲是地上的水所化生,雨水是天上的雲所化生一樣”,中醫質樸的理論,是自然之道的總結。

汗、涕、涎、淚、唾,這五液,多了少了,都是五臟失調

  • 五液過少

上面講了五臟化五液,出現五液過多的治療,按照老子的理論,“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多與少”也應該同時存在,有“多”就有“少”,五液過多人不舒服;五液偏少人同樣也會不舒服。

汗少了,皮膚就會幹燥!

淚少了,眼睛就會幹燥!

涕少了,鼻子就會幹燥!

涎少了,吃飯就不香甜!

唾少了,就會口乾舌燥!

任何事情過或者不及,都是不正常的反應,中醫治療疾病,就是調偏,糾偏。有些人可能會有疑問,這五液偏少,臨床上有沒有?

肯定是有的!

  • 淚液少了,自然眼睛乾澀!

現代儀器檢查基本正常,沒有原因可循,只好採用滴點一些營養眼睛的眼藥水來解決問題,中醫治療其實只要補養肝陰就可以了。看看指南針,肝陰來源於腎水,腎水不足的病人,肝陰自然匱乏,肝開竅於目,肝陰不足,自然眼睛失潤、乾澀。治療時補養肝腎之陰就可以,用什麼藥好呢?杞菊地黃丸就很好,也許大家會說,臨床上就這麼治療的,沒什麼神秘可言。在這裡我想說,治病時,知道用此藥是對的,但更應該明白為什麼用此藥,藥物在體內是如何發揮作用的?知其然還得知其所以然,這樣才能對中醫有深刻的理解,才能一通百通。

汗、涕、涎、淚、唾,這五液,多了少了,都是五臟失調

  • 涕少了,鼻子就會幹燥!

很多病人反映鼻子乾燥難受,有的甚至發展到了萎縮性鼻炎,如果我們能夠明白鼻腔失潤乃肺液不足所致,遇到鼻腔乾燥的病人,養肺陰,同時增加肺的宣發力度,自然就好了。

我們深入想下去,為什麼一個正常的人,會出現肺陰不足呢?肺陰不足的根源在於脾,肺陰不足責之於脾。脾虛、脾的升清作用減退為其根本原因,想到這些,健脾益肺就是治療大法了。

鼻腔乾燥的患者,治標可以採用麻油滴鼻子,麻油涼潤,對鼻腔乾燥很有好處。治本就需要健脾益肺,運用黨參、白朮、百合、沙參等藥物,肺陰不足解決了,鼻腔自然溼潤了。

我們正常人,秋天經常感到鼻腔乾燥,這又是為什麼?秋燥傷肺,秋天乾燥,傷了肺陰,這時吃點大自然賜給我們秋天產的水果——梨,就能解決問題了,不信的朋友可以試試!肺主皮毛,如果肺陰不足,除了鼻腔乾燥,最常見的是皮膚乾燥,秋天時節看看我們的皮膚,很少有不幹燥的。

如果人一年四季都有肺陰虛,一年四季都感到皮膚乾燥,會出現什麼後果呢?臨床經常看到患者皮膚燥裂,有的皮膚乾燥如蛇皮,摸上去糙手,有的甚至皮膚慢慢失去了知覺!這些頑固性皮膚病很難治療,想通了上面的道理,調理脾肺就可以解決問題。

  • 涎少了,吃飯就不香甜!

西醫學認識到涎產生的基礎是存在於口腔組織中的“涎腺”;從組織學上看,這些腺體雖小,卻與分泌各種消化酶的胰腺組織很相似,而且這些“涎腺”所分泌的“涎”中也存在著以澱粉酶為主的消化酶。

臨床中經常碰到一類病人,平時飢餓感很強,但總沒有食慾,吃飯不香,食物嚼在口中於巴巴的。其實這就是脾虛所致,因為脾“在液為涎”,脾虛之後,涎液分泌減少,食物在口腔不能進行初步消化,吃飯時吃不出食物的香甜味,自然就會沒有食慾。這樣的病人在小兒中很常見,為什麼呢?因為小兒“肝常有餘,脾常不足”,這是小兒的生理特點。

好 · 書 · 推 · 薦

汗、涕、涎、淚、唾,這五液,多了少了,都是五臟失調

《醫間道-十站旅行帶你進入中醫殿堂》

本書能令初學者,登堂入室,提綱挈領,不走彎路;能令徬徨迷茫者,破迷開悟,指明方向;能令醫道精湛者,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對於自學中醫者和中醫愛好者來說,更是案頭必備,不可或缺的好書。

(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醫間道-十站旅行帶你進入中醫殿堂》(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餘浩、鄭黎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