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固收市場觀察-於無聲處,驚雷正起

注:本文首發於公眾號(trust-321)。

2018年以來,固收市場不太太平。信託公司平時屬於“悶聲發大財”的金融機構,最近卻屢登財經頭條,且大多都是壞消息。僅僅梳理下近兩個月的消息,就有中信-天方集團爆違約(已解決);中信-北京黃金爆違約(解決中);中江-金鶴189蘿蔔章受騙前腳還沒拎清楚,後腳金鶴194又撲了上來;通道信託裡,川信-川諾2號還沒撇清,國通和斯太爾又打上了官司。信託公司以往都是“高富帥”形象示人,最近突然被違約新聞纏身,一下子被打得灰頭土臉。

然而另一方面,假如你打開百度搜索,輸入“信託”兩個字,出來的一大堆廣告裡,仍然有 “不看不知道,信託風險原來這麼低,收益這麼高”“20萬起10%信託”這樣誤導性的宣傳,這些看上去美妙的承諾,背後可能都是一個個散發著誘人光芒的大坑。真掉下去一個,產品你自己買的,找誰說理去?

2018固收市場觀察-於無聲處,驚雷正起

信託風險究竟有多高?

信託風險究竟有多高?這可能是一個永遠在發展、變化的問題,在剛兌潛規則盛行的前幾年,固收信託幾乎可以閉著眼睛挑收益最高的買,信託公司總有辦法籌到新的血液,來對付之前的融資,何況風險項目有限(不到1%),一輪一輪發下去,似乎是一個永遠也無法揭穿的旁氏騙局。新聞裡一堆“買信託血本無歸”的消息,假如您肯追究下去,會發現大多是媒體奪人眼球的噱頭,甚至是投資者索債無門,拐彎抹角“賴上”信託公司,真正出了問題的鳳毛麟角,且大多都慢慢消化解決掉了。

俗話說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出問題的比例究竟有多高呢?

看看權威機構的結論。中國信託業協會(China Trustee Association)是全國性信託業自律組織,是經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同意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登記註冊的非營利性社會團體法人。中國信託業協會每季度會披露信託行業運營數據,每年5月左右會出信託公司行業評級。在中國信託業協會的官網上,最新的數據在是2017年4季度運營數據,在中國信託業協會的截至2017年年末,信託行業風險項目有601個,風險項目規模為1314.34億元,全行業不良率水平為

0.50%,較2016年年末的0.58%下降了0.08個百分點,較2017年3季度的0.57%下降了0.07個百分點。要知道,目前連商業銀行的理財的不良率都到了1.5%,,信託業內的風險項目規模可謂還在較低水平。

2018固收市場觀察-於無聲處,驚雷正起

打破剛兌會成為新常態

風險低不代表沒風險。多數投資者聽說了“去剛兌”的消息,但項目到自己頭上,還是難免希望信託公司兜底。但這次,從頻頻開出的大額罰單也能看出來,監管層要“動真格”了。

去剛兌不是新鮮事,2012年就屢有提及,但2017年年底發佈的資管新規中規定了具有執行意義的規章條例,甚至規定了“舉報有獎”制度——所有人都知道,剛性兌付背後是以風險“擊鼓傳花”式的轉移為代價,再這麼剛兌下去,信託業就會變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好好選項目、買低風險的一年六七個點,人家閉著眼睛買的一年十個點,反正都要兌付,誰去買好項目呢?

監管層擠破剛兌的心情不可謂不迫切,這一點也正在被信託公司落實。近期發生的幾大違約事件,例如中融-雲南國資違約,中融總裁親自飛赴當地催款;中信-天津天房違約,中信官網公告聲明,再也不會暗地裡悄悄捂著蓋子把事情糊弄過去。中江-金鶴189大連機床項目中,中江信託明確表示:涉事產品不會剛兌。所有這些跡象,都在發出一個聲音:去剛兌真的來了!

2018固收市場觀察-於無聲處,驚雷正起

打破剛兌≠不兌付

但恐慌過後,常識迴歸。信託市場正在發生變化,不再像以前剛兌和稀泥的方式,信託無論優劣統統剛性兌付;但是,打破剛性兌付不等於不兌付

信託合同中嚴格註明了風控措施,大多是管理方、融資方、擔保方、投資者多方協商,最後討論出解決方案,分步實施解決。信託項目延期後有一套固定的處理流程,大體而言,分為以下四個步驟:

1、 和融資方約定項目延期,按照按期期限安排還款。此種適用於融資方出現了暫時性的流動性緊張情況,一般延期在3~12個月不等。大部分風險項目都在這一步解決;

2、 擔保方追償。基本上每個信託計劃都有擔保方簽訂《擔保合同》,如果融資方確實無能力還款,信託公司會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擔保方按合同還款;

3、 抵押物處理。一般和第2步同時進行,如果抵押物流動性好容易變現,市值足以覆蓋本息,項目也會追回本息。因此,事前對抵押物的估值、流動性要充分考慮;

4、 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接盤。如果上述幾種手段都無法追索完全,信託公司也會尋求四大資管公司介入處理不良資產。

梳理2018年發生的風險事件,像天津天房集團、山西信託信實X號、中信雲南國資事件大部分在第一步就得到了解決。不過畢竟是百萬起投的高淨值產品,等待解決的過程中投資人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

固收市場除了信託之外,還有券商/基金/期貨子公司發行的資管產品,大大小小的私募基金公司發行的契約型基金,信託實力背景最強,發行歷史最久,監管最規範,留存利潤最高,管理能力最強,在固收市場上可謂有風向標的意義。信託市場如果雷聲陣陣,其他固收就更是在劫難逃。可能有投資者還記得2015年左右,固收類有限合夥產品市場正火時,河北融投轟然倒塌,多少人震驚、失望,至今仍有項目是一筆糊塗賬,本金尚未收回。這一事件也嚴重傷害了投資者信心,直到現在固收類有限合夥幾乎已經從市場上銷聲匿跡。

2018年以來2018年,註定是固收市場潮漲潮落、風雲變幻的一年。項目屢屢上演翻轉,外行人看上去還覺得總體上不過是微瀾乍起,浮萍初聚,但在小固看來,已是驚雷起於無聲之時。雖然仍有各種人員抱著“剛兌”“央企”“政府兜底”等陳舊說辭,但行業大勢已經滾滾而來,無論是從業者還是投資者,都應擁抱變化,把風險作為高懸於頂的達摩克里斯之劍,更謹慎、更專注地尋找優質資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