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鎮:十種發展模式實現「富民強村」

服務增收模式。積極探索土地集中流轉經營,鼓勵村級組織牽頭成立各種專業技術協會、合作社、服務公司等模式,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等多種形式,開展技術指導、網上促銷等生產經營服務,以有償、微利的服務方式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張周胡村成立了長壽桃種植專業合作社,藉助電商平臺,幫助農戶網上銷售,實現了村集體服務費收入1.6萬元。

第一書記扶持模式。支持塘坊等8個市縣派駐第一書記村,積極向上對接爭取項目資金,建設村級組織經營場所,對外租賃,實現增收。

邊角經濟發展模式。鼓勵邵廟等利用小農水項目區、河流溝渠、空閒宅基地、荒片等集體資源,挖掘潛力,推廣油菜、牧草、中草藥、油桃等特色種植或養殖項目,發展邊角經濟,增加村集體收入。

光伏增收模式。利用村服務室房頂、社區樓頂、學校房頂和集體空閒地,建設分佈式太陽能光伏發電站,實現村集體經濟全面突破。

資產盤活模式。抓住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契機,紮實做好清產核資,整合集體土地、林地、房屋、補償性收入等資源資金,通過出租、承包、資本經營等方式實現收入。

村企合作模式。支持周樓、周古堆等村通過村企聯建、企業股權轉讓等方式,興辦智能配方肥、小型加工企業,增加村集體收入。

資源承包模式。通過清產核資,核實出李寨等26個村(佔61%)集體耕地787.8畝,依法重新規範承包租賃合同,重新招標,租金一年一交,增加村集體收入。同時,對白馬河等4條河道實施清淤復墾項目,增加有效耕地,統一對外承包。其中,白馬河涉及6個村、蘇河涉及8個村、東魚河涉及16個村、興司邊溝涉及4個村。目前,白馬河河堤復墾項目已完成,新增集體土地170畝,涉及周廟等6個村共增加集體收入61200元/年;東魚河河堤面積1200畝,可增加集體收入4.8萬元/年;蘇河河道清淤可增加集體土地560畝,魏門樓等8個村可增加村集體收入20萬元/年。

資源共享模式。鼓勵徐莊等村搶抓高標準農田林網建設、打造美麗鄉村的契機,種植綠化苗木,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

政策撬動模式。依託民政辦、扶貧辦等部門爭取上級政策資金,建設唐莊等農村互助養老院機構,增加村集體收入。

坑塘綜合利用模式。摸清各村坑塘底數,建立坑塘綜合利用工作臺賬,採取公開承包、種植綠化苗木或油菜等方式,實現村村有收入。(周成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