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文化的源頭 紅二十五軍突圍的地方,沒想到雙峯競秀美景如畫

在我眼中,河南省盧氏縣橫澗鄉只是當地諸多鄉鎮中的普通一員,及待我走進橫澗,親吻過它的每一寸土地,方才驚訝地發現,橫澗原來如此特別。

人猿揖別在橫澗上演

研究盧氏,我發現一個秘密:但凡地名帶"澗"的,無不歷史悠久,文化厚重。例如澗西、澗底、澗北,均為原始部落重要遺址,都有重要文物面世。有澗就有水,古人逐水而居,尤其兩河夾角的高臺地,背山面水,山環水繞,自然是原始先民的首選地。

河洛文化的源頭 紅二十五軍突圍的地方,沒想到雙峰競秀美景如畫

1956年冬,快過年之際,不少百姓上山挖龍骨化石到收購站賣,以補貼家用。那時在縣文化館任職的我的父親牛樹森從中選出標本,寄往中科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年剛過完,周明鎮教授就帶著幾十名大學生來了,在橫澗鄉營子村王家坡(當時叫孟家坡)發掘三個月,出土了犀牛、三趾馬、腫骨鹿、盧氏兔、洛河中獸等30多種動物化石標本,其中最重要的是挖出了"跗猴"牙齒化石,這是中國乃至世界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靈長類代表,是研究人類進化的珍貴實物標本。因在盧氏出土,即命名為"盧氏跗猴"。

1976年,父親在西街碰見一位賣化石的老人,他家住橫澗鄉鋤鉤峪劉家嶺。父親把他引到文化館,把化石倒出來,揀選出一些珍貴標本。聽他說曾挖到兩個人類頭和手化石,賣到了收購站,父親便和當時的文化館館長李金玉一起,在外貿收購站龍骨堆中揀選3天,找出了大象、劍齒虎等重要標本。1980年,經中科院古人類專家賈蘭坡鑑定:他們撿出的化石中,有幾枚距今10萬年前的"智人"化石,是真人,是直立人,因在盧氏出土,專家命名為"盧氏智人"。

"盧氏跗猴"化石和"盧氏智人"化石的出土,再和盧氏出土的恐龍龍骨、恐龍蛋化石一鏈接,專家立馬得出結論:盧氏是人猿相揖別的地方,是河洛文化的源頭,是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

河洛文化的源頭 紅二十五軍突圍的地方,沒想到雙峰競秀美景如畫

革命火種在橫澗點燃

1932年11月19日,紅三軍1.5萬人在軍長賀龍、軍政委關嚮應的率領下,抵達盧氏縣橫澗鄉。當晚,紅旗高插青山嶺,軍營駐紮在韓家山、李家山、杜家嶺、青山嶺跟一帶。紅軍打土豪,接濟窮人,使盧氏山區的窮苦百姓,第一次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1934年12月4日,紅25軍3000將士北上抗日,抵達盧氏縣叫河(現屬欒川縣),在身陷敵軍重圍、面臨滅頂之災的情況下,紅軍派出的手槍團突圍,他們在橫澗千佛窯一帶巧遇小貨郎陳廷賢,是他挺身而出,將紅軍帶出重圍。

1939年9月上旬,盧氏縣第一個中共黨支部在橫澗鄉營子村誕生。9月中旬,中共盧氏縣委在橫澗鄉營子小學正式建立,在莘塬大地點燃了民族解放的熊熊火炬。

回顧從紅軍征戰到盧氏剿匪,橫澗人民對中國革命作出了無私的奉獻。如今,老區人民再蒙黨恩,政策優惠,資金扶持,從而在橫澗山川吹響了精準扶貧的戰鬥號角。

河洛文化的源頭 紅二十五軍突圍的地方,沒想到雙峰競秀美景如畫

好山水好景緻舊貌新顏

提起橫澗鄉的名勝佳景,首推熊耳山。熊耳山是橫澗鄉的脊樑,也是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分水嶺。《水經注》載"雙峰競秀,望若熊耳",山因此得名。傳說太上老君從此經過,坐在山頂穿鞋時將山壓歪,故有"歪嘴山"之稱。

離熊耳山景區不遠,便是藏兵對陣的棋盤山。棋盤山位於橫澗鄉薛家溝村,主峰海拔1200餘米,巍然大氣,高聳入雲,山脊窄狹險峻,令人望而生畏。棋盤山與捨身崖之間有一道石壁,遠遠看去,好似楚河漢界,於是得名棋盤山。

除了青山麗水,橫澗鄉最美的風景當是紅葉奇觀。

每到金秋十月,在橫澗鄉南孟峪一帶,紅葉滿山,遊人如織,人們感嘆大自然的神奇魔力,更感恩四季變化帶來的視覺享受。

此外,橫澗鄉的梅花培植已經形成觀光產業,由此帶動的梅花藝術節,活躍了群眾,繁榮了鄉村,把一個有品有味的新橫澗,裝扮得無比靚麗,活色生香。

橫澗鄉從"盧氏智人"的蹣跚腳步中走來,從紅軍血與火的洗禮中走來,從精準扶貧的時代大潮中走來。

河洛文化的源頭 紅二十五軍突圍的地方,沒想到雙峰競秀美景如畫

河洛文化的源頭 紅二十五軍突圍的地方,沒想到雙峰競秀美景如畫

當我走進橫澗、瞭解橫澗之後,一邊是驚訝,更多的是感動。

當下的橫澗乃至盧氏,確實趕上了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進出於橫澗鄉的溝溝岔岔,行走在熊耳北麓、洛水南岸,我親眼看到:漂亮的三淅高速穿山而過,企盼的蒙華鐵路正在建設,代家村、薛家村、馬窯村、衙前村、營子村等,一個個扶貧搬遷安置點依山傍水、美麗大氣;淤泥河、青山村、碾盤村、橫澗村等,一個個"深閨美女"正亮麗無比、魅力四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