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南宋可以存在那多年,南明一下子就被滿族所滅?

獨霸藍星的兔子


我認為要研究這個內容,要把對手也考慮上,南宋是金國,南明是大清。另外,在明清更迭大明沒有輸給滿清,是被大清同化。大清和滿清有本質區別。此外,南明不說蒙古,純粹是耍流氓!

有人說南宋一個核心,南明多個核心。其實在1649年左右,就是崇禎朝亡國五年之後,全國基本都是尊永曆帝旗號,魯監國都不稱帝,就是要維護統一。這個問題其實南明早就認識到了,畢竟南明存在了近四十年。

有人說南明將領不如南宋將領抗揍,這就是天大笑話。且不說南宋四大將戰功如何,有沒有打過黃河,在南明,鄭成功封鎖長江世人皆知,連日本人都知道。說你們不知道的:姜鑲反正大旗已經到了山西大同,在明朝那就是國境線。大同軍隊佔領山西河南,與南方軍隊就快連成一線。此外這個時期鄭彩從福建登陸,魯監國從浙江登陸,這種海上戰術的豐富是南宋比擬不了的。此時何騰蛟的明軍主力在兩湖,大西軍在雲貴,大順軍在漢中,三路大軍同時效忠大明。姜鑲還有援軍在今天甘肅寧夏一代,回族軍團讓清朝雜牌軍潰不成軍。大清只有山東河北一點,山東劉澤清也在蠢蠢欲動,南明的努力比南宋努力的多。歷史上叫這次戰爭為第一次抗清高潮。問題是為什麼沒有把優勢化為勝勢?

我們來說宋高宗,雖然宋高宗經常逃亡,但是他往海上逃,最終還要上陸地,他依靠的是大宋發達的海洋貿易系統,就是海上絲瓷之路的資源。相比較南明永曆帝偏安一隅,一直往西南跑,最後到了緬甸,難道走茶馬古道嗎?從這個角度,永曆帝比起宋高宗可是差遠了。

不僅遠見,就算用人,用財,宋高宗做的比起永曆帝強的多。宋高宗基本要錢給錢,要人給人,比起永曆朝廷處處掣肘強的多。比如孫可望就是被永曆逼反的。而永曆別說國家沒錢,自己都沒錢,說白了就是個傻小子。

相比較,大清有個攝政王多爾袞,多爾袞奉行圈地政策,所以我稱作滿清。而金國有金兀朮,其實他倆半斤八兩,只會攻擊戰爭沒什麼高級謀略。只是大清還有個厲害皇帝,順治皇帝,史稱世祖,這是大金比不了的。

這樣比下來,在領導人上,南明比不過南宋,南明對手大清又比大金厲害。

有人說投降的明軍多,投降明軍再多也沒成立政府,金國時期還有個偽楚皇帝張邦昌呢,宋代作死的人可比明朝多,所以說明軍做帶路黨這話不合適。

相比較倒是明朝大臣“忠義”較多,黃道周扁擔軍就敢北上,被打的大敗。相比較宋朝這種人少,秦檜都能當宰相,可見宋朝的文臣裝逼的少,務實的多。在南明,包括晚明的文臣,裝逼的多,務實的少,投降最多就是這些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就文臣這點角度,南明真比不過南宋,和北宋靖康年間不相上下,一群無能之輩。

這是因為特殊的文化氛圍。宋朝繼承的商朝制度,特別重商,這是歷朝歷代很罕見的。重商主義導致宋朝經濟特別發達,所以儒家能力不強。這個時代特點是南明比不了的。南明時,海上大海盜鄭芝龍投降隆武帝,隆武帝竟然任命鄭芝龍的兒子鄭森,賜他國姓,改名成功,鄭成功就這麼來的。這什麼意思?這是要架空鄭芝龍的意思,要知道鄭芝龍是當時中國最大商業集團首領,他的商業集團富可敵國。隆武帝白白將助手逼到清朝手中,這就是當時的文化氛圍。

但是影響國戰最大因素是什麼?答案是民心。什麼能反應民心,答案是農業。

金國之所以能和南宋相平衡,原因和遼宋平衡一樣。就農業來看,南宋成立本質是農耕+海洋商貿,遼金是農耕+畜牧。若不是北宋背盟,北宋不至於那麼慘,不會有靖康之變。遼金當時有絲綢之路,宋朝有海上絲綢之路,不相上下。

明朝不一樣,因為奧斯曼土耳其的原因,其實明朝並沒有陸上絲綢之路,明朝只有海上絲綢之路,相比較沒有絲綢之路,在這個方向上,其實南明比起大清有優勢。但是最後發生了什麼?

滿清多爾袞執政,執行剃髮易服圈地改元運動,這些運動中,其實中國人並不在乎什麼剃髮易服改元運動,但是圈地動了所有人根本,圈地政策不可執行。

圈地就是和草原一樣,一個滿清貴族一塊地,圈地內的人和物都是貴族私人財產。這是極為落後農業政策,在這之前元朝用過,在這之後日本人用過。這三朝,中國人無一例外強烈抗爭。我稱作這個清朝帶有明顯落後野蠻特色,所以叫做滿清,代表人物多爾袞,以及康熙朝鰲拜。

多爾袞的圈地令全中國全部變色,就是我前面說的第一次抗清高潮,南方有閆映元,李成棟,金聲桓,北方有姜鑲,將清朝打的抬不起頭了。後來清軍生生圍了大同一年,五十萬大同百姓與城共亡,最後導致此次戰爭失敗。

很多人談南明,不談蒙古,等於沒說。自從朱洪武將元朝皇帝趕出北京,蒙古在草原建立北元。無論土木堡之變還是小王子,北方蒙古人痕跡一直不斷。南明不談蒙古人,都是片面說事。

南明第一次抗清高潮時期,蒙古有參加,清朝幹過揚州十日,佔領南京的多鐸,因為喀爾喀蒙古反叛,被迫緊急回京,最後在這場戰役之後死去。史書記載多鐸死於天花,類似還有多爾袞,這哥倆死法都存疑。

蒙古此時分為科爾沁蒙古,喀爾喀蒙古和厄魯特蒙古,其中科爾沁蒙古滿蒙一家,與清朝共進退。喀爾喀蒙古血戰兩場,很有血性。問題存疑在厄魯特蒙古。

厄魯特濛濛古就是當年製造土木堡之變的瓦剌蒙古。此時他的首領巴圖爾琿臺吉,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英雄,他抵擋了俄羅斯軍隊對於中國的入侵,將俄羅斯軍隊擋在中國領土之外。厄魯特蒙古對於中原一直有野心,在喀爾喀蒙古的首領林丹汗去世不久,厄魯特蒙古的首領巴圖爾琿臺吉就在大同以北的烏蘭察布舉行烏蘭察布會盟,讓喀爾喀蒙古和厄魯特蒙古結為一體,目標直指大清和科爾沁蒙古,以及入主中原。但是在大同之亂的時候,已經有明確記載,姜鑲就是在等這厄魯特蒙古的首領,但是厄魯特蒙古沒有出現援軍,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巴圖爾琿臺吉收到了一封信,一封來自順治的信,順治希望納巴圖爾琿臺吉的女兒為皇妃。這個歷史事件不是沒有出現過,順治的母親大玉兒,就是科爾沁蒙古的女兒,大清的皇太后。

很明顯,巴圖爾琿臺吉收到了這封信,並且認可了這個意見。如果大家認為這個時候厄魯特蒙古和科爾沁蒙古結合起來把喀爾喀蒙古賣了就錯了,喀爾喀蒙古來了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

事情的複雜程度已經遠超我們的想象,因為,來自西藏的勢力已經滲入到中原。

巴圖爾琿臺吉的勢力,就是後來的噶爾丹的勢力,噶爾丹就是巴圖爾琿臺吉的繼承人,也是清朝後來打了一百多年戰爭的元兇。如果說噶爾丹的勢力不足為懼這是瞎說的,其實噶爾丹的勢力就是巴圖爾琿臺吉的勢力。需要說明一下噶爾丹是殺兄即位,按照中原禮法此人不孝不悌,可是蒙古草原自古“忘君臣略婚宦”所以今天蒙古國還很看重這個人,這就是文化差別。

從中可以看到順治的巨大作用了吧,順治號稱世祖,有他的客觀原因。事實上,順治的作用比這要大得多,一方面他開通運河,將南方的糧食運到了大同前線,一方面他尊孔尊儒,將中華禮儀引入更進一步的階段,孔有德就是這樣進入的孔廟,被稱作仁。一方面尊重關羽,武聖地位就此建立,被稱作義。還有清朝的皇后都是孝,這是孝。忠孝仁義四個字,皇帝給了世間三個,世間要報答皇帝的就是忠。農業政策是耕明田,這就不用細說了,偉大的政策。而順治最大的作用,也是中華民族的巨大作用,那就是滿漢全席的開闢。

讓我們看看姜鑲的政策是怎樣被破的吧。姜鑲遠交近攻,即聯繫遠方的厄魯特蒙古,又聯繫南方的李成棟鄭彩,在中國形成了第一次抗清高潮的整個形勢。其實這個政策早就有了,袁崇煥的禦敵國門之內的政策就是這個政策。

而順治是怎麼克服這個政策的呢?對厄魯特蒙古進行和親,對於南方戰將各個擊破,當時坐鎮南方的是和多爾袞並稱的濟爾哈朗,此人最後善終,是順治勢力。特別是放縱的原因,使得鄭成功偷襲鄭彩,將南方的戰事一下擊潰。鄭成功的這個行為不知道是日本的兇殘,還是明朝儒家的惡鬥,反正鄭成功偷襲完政策之後,魯監國也退出了大陸。

最重要的,順治不希望圈地,順治希望的是耕明田。

由此可見順治的巨大作用。其實在金國的時候,金金兀朮身邊也有個皇帝,但是那個皇帝基本上是個擺設,沒什麼作用,比起順治存在感差太多,這方面也是南明和南宋無法比的劣勢。

姜鑲反正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圈地,順治既然放棄了圈地,而且還耕明田,那麼百姓就沒有反抗的動機。最典型的就是吳三桂,姜鑲之亂的時候,吳三桂與忠貞營在漢中對峙,同期還有陝西孟喬芳。姜鑲之亂後,吳三桂迅速南下,成為攻克南明的重要一員。

假設順治不作為,假設永曆皇帝雄才大略,明朝能復國嗎?當永曆皇帝帶領大西軍、大順軍、明軍主力包含鄭家海軍,甚至包括吳三桂和三順王軍,暫不說糧食哪裡來,永曆真的將軍隊帶領到大同城下,擊潰了多爾袞和他的八旗軍,大明就能復國嗎?(這要求永曆放心賜爵,可是永曆賜給孫可望秦王都不捨得,這基本不可能實現)

那樣的話,厄魯特蒙古會傾巢南下,他的援軍是喀爾喀蒙古和西藏番軍,姜鑲之亂後鎮壓回軍的就是西藏番軍!喀爾喀蒙古為什麼幫助厄魯特蒙古?因為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此時來到喀爾喀蒙古,已經統一喀爾喀部,不久之後藏傳佛教統一蒙古。當然順治尊藏傳佛教為國教,也是這個時期的事情。厄魯特蒙古真有吞併中原的能力,從後來他們與清朝百年戰爭就能看出來。問題:永曆能抵抗蒙古軍隊嗎?

可見清朝統一天下是大勢所趨,順治幾乎做了所有他能做的帝王術:圈地安撫漢人平民,忠孝仁義安撫世家大族,滿蒙一家安撫蒙古,藏傳佛教安撫蒙古西藏,最後滿漢全席安撫天下人。滿漢全席是迄今為止中華禮餐最高標準,不但給漢人吃,也給蒙古人吃,九白宴就是專門對付蒙古的禮餐,蒙古三部需要繳納九個白牲,可是熟悉農業的可以知道,馴服培養白色的馬和駱駝很難得。這其實是清朝對付蒙古人的手段。

清朝佔據天下,但是卻遺失了宋明的海上絲綢之路主動權,因為姜鑲之亂後不久,清軍就殺了鄭芝龍,直接導致鄭成功第二次抗清高潮。可見清朝也不是算無遺策,清朝也有犯錯的時候。

但是分明田這個政策走對了,所以平民不會反對順治。後來康熙朝鰲拜再次圈地,吳三桂就反了。康熙很早除鰲拜,但是卻很晚廢圈地,晚到滅了吳三桂才停止圈地,這個常識說明一下,所以吳三桂之亂,中原遍地狼煙。

分明田導致明清更迭是皇家換人而已,民心並不遠離。這是南明和南宋本質區別。順治分明田,康熙永不加賦,雍正攤丁入畝,都是很好的農業政策,所以說滿族是外族不合適,他們是比漢人還熟悉種地的民族。

但是中國發展進入二百年停滯期,原本明朝發達的海洋科技就此作罷,原因是百姓們甘願種地。這是戰爭的後果,也是民眾的選擇。此時,開始遠洋的西歐開始了工業革命,因此把中國拋在身後。這不能怨誰,只能說是一種歷史必然。


童琪雅


南宋是繼北宋政權滅亡後,宋徽宗九兒子康王趙構在江南建立的趙宋政權,國祚一百五十三年。南明是大明覆滅後,明宗室在南方先後建立的朱明政權,主要有南京朱由崧弘光政權(十二個月)、福州朱聿鍵隆武政權(十四個月)、紹興朱以海魯王監國政權(九年)、肇慶朱由榔永曆政權(十五年)、廣州朱聿(金粵)紹武政權(四十五天)、鄖西大山中朱本鉉定武政權(十八年)等政權,合稱南明;前後支撐了十八年。

南宋、南明二者有些相同點:皆在北方母國滅亡後,宗室於南方立國;皆受到人口小國、軍事強國的外族侵略和打擊。幾乎是面對同樣的情勢,為何南宋立國成功、南明快速滅亡?關鍵就在於兩者間的不同點。姑試分析之:

一、母國被滅情況不同,南宋敵人明確,南明莫辨敵我。北宋直接滅於金國,仇敵明確,極易形成同仇敵愾的抗戰熱情。而大明則是直接亡於李自成,接著清軍入關逐走李自成。結果弘光君臣犯了政治幼稚病,即視“闖賊”為亡國仇讎,頭號死敵,反視滿清是替自己復仇雪恨的友邦,還將引清人入關的漢奸吳三桂誤作哭秦庭乞師報仇復國的申包胥,是大明忠臣功臣。因而制定的國策為重“討賊”而輕“防虜”,還派出使團持重金赴北京酬謝清人並請和,願割讓黃河以北國土作為清人“逐闖”的酬勞,與滿清劃河而治,根本未作防範清軍、北伐復國的打算;還厚賞封爵吳三桂。敵我莫辨視敵為友,錯誤的基本國策只能帶來亡國的災難。

二、政權領袖即皇帝的素質不同,決定了國家的不同命運。南宋高宗趙構登基時雖然才是個二十歲的小青年,卻挺有頭腦能力,有馭下手段,文武群臣大多俯首聽命,皇帝極具權威。而南明首位皇帝弘光帝年近四十,正當年富力強奮發有為之時,可他昏昧庸懦,荒淫無度,疏遠賢良,親任並受制於奸人;朝堂烏煙瘴氣,怎能形成合力禦侮?南明前後的五個皇帝除隆武帝志存高遠、心繫中興外,餘者皆為碌碌無為之輩,且皆為傀儡,根本擔負不起興滅繼絕、救亡圖存的歷史重任。除隆武帝外,諸君對投歸南明抗清的李闖王餘部存在嚴重的偏見與歧視,迫使這支敢戰能戰的軍隊退出抗清主戰場。領袖庸懦短視,碌碌無為,政權豈能久長?

三、文武群臣素質不同,決定了國家的不同命運。南宋文臣的整體素質較高,三觀較正,忠君為國意識濃,謀國盡其心,報國盡其力。武將雖也有畏敵逃命的現象,但也能堅持守土抗敵,且少有叛國投敵者。反觀南明文武群體,則令人切齒。這幫傢伙毫無道德觀、羞恥心和氣節,雖然也有史可法、黃得功、何騰蛟、瞿式耜等極少數忠良,但文臣多醉心於拉幫結夥搞“黨爭”,少有盡心謀國者;而武將則更為可惡,一個個擁兵自重飛揚跋扈,禍國殃民有術,抗敵禦侮無能,逢敵最拿手的招數就是逃跑甚至是投降。這幫寡廉鮮恥無道德底線無民眾氣節的袞袞諸公,能支撐起國家政權嗎?

軍隊素質不同,導致政權命運不同。軍隊是政權的支柱,是國防力量,是政權所以存在的保障。南宋軍隊的戰力也不是很強,也有遇敵則逃的毛病,但宋兵不大禍害百姓,也少有成建制降金的現象。而南明軍隊就像是一群土匪,只會搶掠害民,不知保家衛國,逢敵非逃即降。因而數萬清軍僅僅用了不到七十天,便攻陷南都,滅掉弘光政權。亡國何其速也!南明軍隊患上了“集體恐清軟骨症”,且不以投降為恥,出現了成批量、成建制的降將降軍的可恥現象,其數量觸目驚心。僅以南都(即南京)陷落的前後幾日粗略統計,南明降清軍隊便有七八十萬之眾,足為南侵清軍的十倍以上。此消彼長,原本是南明國防力量的這些軍隊被清人收編,掉過頭來幫助清軍打明軍;明軍再降,再掉頭打明軍。如此惡性循環,南明還能有個好嗎?

四、“二南”民眾皆有抗敵熱情,堅持敵後抗戰。南宋有太行山義勇軍、山東義軍,對金軍形成牽制。南明民眾的抗戰熱情更為高漲,他們“一息存以一息抗,寸土存以寸土抗”,譜寫了諸如江陰保衛戰、贛州保衛戰、太湖抗清等可歌可泣的抗清壯歌。沒有江南民眾的全民抗戰,南明堅持不了多久。而南明諸政權對抗清義師卻存在偏見與歧視,厚待那些豆腐渣官軍,薄待勇於抗清的義師。朝廷只是給義師首領象徵性地封個毫不值錢的官職、爵號了事,對其抗戰沒有進行必要的軍事援助或策應,任其自生自滅。義師無糧餉、無軍費、無補給,致使多支英勇善戰的義師漸漸淪為“花子軍”,難以支撐維持,只好無奈解散。

比較了“二南”的情況,再說說它們各自的對手。

金國滅掉北宋後,其統治者並沒有土地思想,對南宋的侵略主要是打擊其軍事力量,摧毀其抵抗意志,迫使趙構議和以致投降,而並不以攻佔土地為主,攻城略地是為了大肆擄掠,然後便丟棄城池滿載而歸。金人對所佔土地實行“南人治南”的政策,立個傀儡皇帝、扶植個附庸政權罷了。

滿清則不然,他們有明確的方針,那就是佔有全國。其實清人動意入關之時,並沒有入主中原的宏圖,只是打算像以往那樣飽掠一番而已;大學士范文程的建議,使得大清掌權者睿親王多爾袞初步有了入主中原的念頭。睿親王在出兵中原的路上(1628年,滿人擊敗蒙古察哈爾部,遂可避開山海關要隘,繞道突破邊牆,攻入內地),接到明將吳三桂“乞師”的書信,便徵詢隨軍的明降將洪承疇。老洪便幫助新主子出謀劃策,睿親王這才頓悟,立時明確了入關搶江山的戰略目標。

金、清對待宋、明的戰略思想不同,也是南宋能夠保有半壁河山、南明速亡的主要原因。

相較於新興的大清,新生的南明諸政權卻毫無任何新氣象、新生機可言,甚至是更加腐朽墮落,因此,新興取代腐朽,是歷史的必然。

南明以一億多近兩億的人口、數百萬軍隊為支撐的政權,竟然滅亡於僅有區區六七十萬人口、二十餘萬軍隊(滿蒙漢八旗)的滿清政權,真有些令人匪夷所思。腐朽沒落的政權帶不出一支有軍魂、有戰力的軍隊,故而南明軍隊面對清軍非逃即降。可令人奇怪的是,當這些降將降軍搖身變為清軍時,便立時由豆腐渣軍隊變成了虎狼之師,成為滅明急先鋒和主力軍(清人攻佔南都後,僅留二千八旗兵駐守,攻剿南明主要是綠營兵,即明降軍;必要時,八旗軍才出動)。原因無他,就是軍隊身後的政府不同。清人若不是在佔據南都後出現政策失誤,強制推行“薙髮令”,激起江南士民的義憤,掀起全面抗清高潮,估計滿清統一全國的進程要加快許多。

作為中興之主,宋高宗趙構的歷史評價並不高。但不管怎麼說,他在文臣武將的輔佐下,畢竟為漢人守住了半壁江山,這一點還是應該肯定的。

南明諸君多為廢物。弘光帝沒有開好局,斷送了中興復國大業;隆武帝空有才華與抱負,卻寄人籬下,壯志難酬;南明代表性政權的永曆帝,懦弱窩囊,四處逃亡,丟人丟到了國外……對於南明諸帝,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恨其不振,惜其不遂!

不揣淺陋,姑妄言之。


風光藝境


謝謝頭條家的史先生鄭重的邀請。


關於這個問題的原因,我嘗試用三個角度來解析


第一點:南宋一直有一個明確的核心領導人,而南明沒有。

北宋滅亡,宋高宗趙構是為南宋唯一的核心領導人,乃宋徽宗兒子、宋欽宗的九弟,封康王,一脈相承皇家嫡系,他繼承大統南宋文武百官毫無爭議。


反觀南明,崇禎帝朱由檢無後,南明文武百官各有扶持的對象,先是擁立福王朱由菘,朱由崧是明神宗朱翊鈞之孫,明光宗朱常洛之侄,福忠王朱常洵庶長子,屬於皇室旁支,威望不夠,稱弘光帝,在位僅八個月後逃亡,後押往北京,翌年被清軍處死。時年四十歲。


接著浙江餘姚、會稽、鄞縣等地抗清義軍及官吏縉紳的扶持下,擁立明太祖朱元璋十世孫,魯王朱壽鏞第五子的今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

而福建巡撫張肯堂、禮部尚書黃道周及南安伯鄭芝龍、靖虜伯鄭鴻逵等,奉唐王朱聿鍵稱監國於福州。朱聿鍵,朱元璋九世孫,端王朱碩熿之孫。


唐王與魯王都是皇室遠支,更無威望,南明更分裂成兩部,相互內耗,最後魯王政權被清軍擊潰,而唐王登基,稱隆武帝。即位第二年,鄭芝龍暗中與清軍洽降,撤兵還安平鎮。福建門戶敞開,清軍長驅直入。隆武帝出奔汀州,八月二十八日被清軍追及擒殺,隆武政權滅亡。


朱由榔,桂王朱常瀛子,襲封桂王,崇禎年間受封永明王。清兵入關後,他流徙廣西,居於梧州。隆武政權被滅後,受丁楚魁、呂大器、陳子壯等人擁為監國,接著稱帝於廣東肇慶,建年號為永曆。


而南明大學士蘇觀生、隆武輔臣何吾騶等擁戴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監國於廣州。初五日,唐王匆忙稱帝,改元紹武。在蘇觀生的把持下,紹武政權一開始就沒有把抗清放在首位,相反為了爭奪帝統,和剛剛建立的永曆政權互相火併,兵戎相見。


永曆政權和紹武政權在關鍵時刻卻不能團結一致,為爭所謂的正統地位而大動干戈,互相攻伐。紹武政權僅存在40天就被清軍消滅,朱由榔也在清軍進逼下逃往廣西,顛沛流離,南明其實在此就已經大勢已去,失掉江南稅賦之地,雖然坐擁西南但已經無力抗清。

而反觀南宋抗金時,不論西南,還是湖廣與江南大體上都是團結一致,國力與處境比之南明優渥太多。


第二點:靖康之恥激起了漢民族全面統一抗金戰線,而大清形象工程要好很多,致使降清者遍地。


金兵攻破東京擄走宋徽宗與宋欽宗及北宋皇室嬪妃、公主、宗女、宮女等,手段極其粗野蠻橫,“靖康之恥”是紮在所有漢人心中的刺,所以從上有中興四將(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和川陝的吳玠吳璘兄弟,從下有各地民間義社,山林好漢組成了統一陣線集體抗金。

反觀南明,此時的清朝漢化程度非常高,懂得收攏人心,而且重用范文程、吳三桂、洪承疇等漢族大臣伐南明,文武百官起義軍等降清者無數,在加上南明先有唐王魯王之爭,後有紹武永曆之爭,各自為政,分崩離析,最後被清兵各個擊破,與南宋時同仇敵愾形成鮮明的對比。


第三點:大一統王朝一旦分裂註定會快速滅亡的慣性使然,而宋朝從一開始就是半壁江山。


縱觀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一旦分裂,國家意志力會迅速消失殆盡,被稱為“氣數已盡”,代江山者會層出不窮,開始“逐鹿天下”,這是中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大勢慣性所驅使,除了誕生出畸形的門閥政治的東晉,秦亡、漢亡、唐亡莫不是如此,所以南明的情況與秦漢唐末年一樣,被稱為“氣數已盡”,民心不在明,而在新天子了。

反觀宋朝則不同,從一開始就是半壁江山,所以人民對分裂的國家形態早已習以為常,在當時沒有誰會跳出來高舉宋朝“氣數已盡”的大旗。


羚羊飛渡4


首先,南宋有趙構這樣一個政治主心骨,南明則恰好相反,幾個藩王都想自己當皇帝,相互之間爭權十分厲害。在注重名分的古代社會,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趙構本人雖然沒有得到徽宗的認可,但他畢竟是徽宗趙佶的兒子。憑藉這一重身份,就可以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反觀崇禎皇帝,他的子嗣在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後,要麼被殺,要麼流落民間,不知所終。南方的幾個藩王,理論上都有繼位的可能性,所以相互之間互不認可,這導致了支持明朝的勢力存在嚴重的分裂。政權當然難以持久。

其次,南宋王朝的運氣不錯,有一批能人幫他把整個局勢穩定下來,反觀南明王朝,能做事的沒有幾個人,相互之間關係還不好。如果沒有岳飛與韓世忠,在軍事上對金形成牽制,南宋議和不會成功。史可法在揚州孤守空城,最後慘淡收場。背後實質上反映的是南明王朝內部的政治鬥爭。

最後,中國歷史上這種南遷之後還能長期存續的王朝,實際上只有兩個。一個是南北朝時期的東晉,另一個就是南宋。也就是所謂的兩次衣冠南渡。但縱觀這兩次,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這兩個王朝所依託的原有王朝存續的時間都不是特別長。西晉王朝的歷史不過數十年,北宋王朝的歷史也就百來年。做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好像一個人還尚處於中青年階段,在受到嚴重外傷之後,通過截肢手術之後還能再活一段時間。也就是說,這兩個王朝在當時還沒有完全腐壞,還有可以搶救的餘地。明王朝則完全不同。李自成攻破北京的時候,明王朝已經統治了將近280年。整個王朝已經進入了最後的衰亡階段。通過南逃來延續王朝已經沒有可能了。


zyb38537240


首先南宋和南明面對的局面不同,北宋末年南方沒有天災實力保存的很多也沒有多次派南方士兵去北方支援,同時劉光世,張俊,劉琦,吳介,韓世忠這些人進攻不足但防守一流,更不要說還有嶽王,加上南宋有宋朝正統宋高宗在保證內部基本團結。我們看看南明,首先明末南方已經開始餓死人了,明朝雙線作戰把南方士兵大規模抽調北方造成南方兵力不足,同時南明無正統什麼福王系,魯王系,唐王系,桂王系互相爭權奪利朝政混亂,新歸附的李晉王和孫秦王由於是起義軍出身被中央系排擠打壓所以南明無藥可救


華夏大漢旗


北宋滅亡後,南宋又存在了幾百年是因為滅亡南宋的蒙古人,不論北宋南宋都不是宋國治理下的百姓,而是異族入侵,蒙古人侵略南宋,對於南宋人來說是亡國,所以拼命抵抗。而滿清在明朝是明朝治理下的百姓,滿清反明只是改朝換代而不是亡國,是所以抵抗不激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