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宋可以存在那多年,南明一下子就被满族所灭?

独霸蓝星的兔子


我认为要研究这个内容,要把对手也考虑上,南宋是金国,南明是大清。另外,在明清更迭大明没有输给满清,是被大清同化。大清和满清有本质区别。此外,南明不说蒙古,纯粹是耍流氓!

有人说南宋一个核心,南明多个核心。其实在1649年左右,就是崇祯朝亡国五年之后,全国基本都是尊永历帝旗号,鲁监国都不称帝,就是要维护统一。这个问题其实南明早就认识到了,毕竟南明存在了近四十年。

有人说南明将领不如南宋将领抗揍,这就是天大笑话。且不说南宋四大将战功如何,有没有打过黄河,在南明,郑成功封锁长江世人皆知,连日本人都知道。说你们不知道的:姜镶反正大旗已经到了山西大同,在明朝那就是国境线。大同军队占领山西河南,与南方军队就快连成一线。此外这个时期郑彩从福建登陆,鲁监国从浙江登陆,这种海上战术的丰富是南宋比拟不了的。此时何腾蛟的明军主力在两湖,大西军在云贵,大顺军在汉中,三路大军同时效忠大明。姜镶还有援军在今天甘肃宁夏一代,回族军团让清朝杂牌军溃不成军。大清只有山东河北一点,山东刘泽清也在蠢蠢欲动,南明的努力比南宋努力的多。历史上叫这次战争为第一次抗清高潮。问题是为什么没有把优势化为胜势?

我们来说宋高宗,虽然宋高宗经常逃亡,但是他往海上逃,最终还要上陆地,他依靠的是大宋发达的海洋贸易系统,就是海上丝瓷之路的资源。相比较南明永历帝偏安一隅,一直往西南跑,最后到了缅甸,难道走茶马古道吗?从这个角度,永历帝比起宋高宗可是差远了。

不仅远见,就算用人,用财,宋高宗做的比起永历帝强的多。宋高宗基本要钱给钱,要人给人,比起永历朝廷处处掣肘强的多。比如孙可望就是被永历逼反的。而永历别说国家没钱,自己都没钱,说白了就是个傻小子。

相比较,大清有个摄政王多尔衮,多尔衮奉行圈地政策,所以我称作满清。而金国有金兀术,其实他俩半斤八两,只会攻击战争没什么高级谋略。只是大清还有个厉害皇帝,顺治皇帝,史称世祖,这是大金比不了的。

这样比下来,在领导人上,南明比不过南宋,南明对手大清又比大金厉害。

有人说投降的明军多,投降明军再多也没成立政府,金国时期还有个伪楚皇帝张邦昌呢,宋代作死的人可比明朝多,所以说明军做带路党这话不合适。

相比较倒是明朝大臣“忠义”较多,黄道周扁担军就敢北上,被打的大败。相比较宋朝这种人少,秦桧都能当宰相,可见宋朝的文臣装逼的少,务实的多。在南明,包括晚明的文臣,装逼的多,务实的少,投降最多就是这些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就文臣这点角度,南明真比不过南宋,和北宋靖康年间不相上下,一群无能之辈。

这是因为特殊的文化氛围。宋朝继承的商朝制度,特别重商,这是历朝历代很罕见的。重商主义导致宋朝经济特别发达,所以儒家能力不强。这个时代特点是南明比不了的。南明时,海上大海盗郑芝龙投降隆武帝,隆武帝竟然任命郑芝龙的儿子郑森,赐他国姓,改名成功,郑成功就这么来的。这什么意思?这是要架空郑芝龙的意思,要知道郑芝龙是当时中国最大商业集团首领,他的商业集团富可敌国。隆武帝白白将助手逼到清朝手中,这就是当时的文化氛围。

但是影响国战最大因素是什么?答案是民心。什么能反应民心,答案是农业。

金国之所以能和南宋相平衡,原因和辽宋平衡一样。就农业来看,南宋成立本质是农耕+海洋商贸,辽金是农耕+畜牧。若不是北宋背盟,北宋不至于那么惨,不会有靖康之变。辽金当时有丝绸之路,宋朝有海上丝绸之路,不相上下。

明朝不一样,因为奥斯曼土耳其的原因,其实明朝并没有陆上丝绸之路,明朝只有海上丝绸之路,相比较没有丝绸之路,在这个方向上,其实南明比起大清有优势。但是最后发生了什么?

满清多尔衮执政,执行剃发易服圈地改元运动,这些运动中,其实中国人并不在乎什么剃发易服改元运动,但是圈地动了所有人根本,圈地政策不可执行。

圈地就是和草原一样,一个满清贵族一块地,圈地内的人和物都是贵族私人财产。这是极为落后农业政策,在这之前元朝用过,在这之后日本人用过。这三朝,中国人无一例外强烈抗争。我称作这个清朝带有明显落后野蛮特色,所以叫做满清,代表人物多尔衮,以及康熙朝鳌拜。

多尔衮的圈地令全中国全部变色,就是我前面说的第一次抗清高潮,南方有闫映元,李成栋,金声桓,北方有姜镶,将清朝打的抬不起头了。后来清军生生围了大同一年,五十万大同百姓与城共亡,最后导致此次战争失败。

很多人谈南明,不谈蒙古,等于没说。自从朱洪武将元朝皇帝赶出北京,蒙古在草原建立北元。无论土木堡之变还是小王子,北方蒙古人痕迹一直不断。南明不谈蒙古人,都是片面说事。

南明第一次抗清高潮时期,蒙古有参加,清朝干过扬州十日,占领南京的多铎,因为喀尔喀蒙古反叛,被迫紧急回京,最后在这场战役之后死去。史书记载多铎死于天花,类似还有多尔衮,这哥俩死法都存疑。

蒙古此时分为科尔沁蒙古,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其中科尔沁蒙古满蒙一家,与清朝共进退。喀尔喀蒙古血战两场,很有血性。问题存疑在厄鲁特蒙古。

厄鲁特蒙蒙古就是当年制造土木堡之变的瓦剌蒙古。此时他的首领巴图尔珲台吉,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抵挡了俄罗斯军队对于中国的入侵,将俄罗斯军队挡在中国领土之外。厄鲁特蒙古对于中原一直有野心,在喀尔喀蒙古的首领林丹汗去世不久,厄鲁特蒙古的首领巴图尔珲台吉就在大同以北的乌兰察布举行乌兰察布会盟,让喀尔喀蒙古和厄鲁特蒙古结为一体,目标直指大清和科尔沁蒙古,以及入主中原。但是在大同之乱的时候,已经有明确记载,姜镶就是在等这厄鲁特蒙古的首领,但是厄鲁特蒙古没有出现援军,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巴图尔珲台吉收到了一封信,一封来自顺治的信,顺治希望纳巴图尔珲台吉的女儿为皇妃。这个历史事件不是没有出现过,顺治的母亲大玉儿,就是科尔沁蒙古的女儿,大清的皇太后。

很明显,巴图尔珲台吉收到了这封信,并且认可了这个意见。如果大家认为这个时候厄鲁特蒙古和科尔沁蒙古结合起来把喀尔喀蒙古卖了就错了,喀尔喀蒙古来了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事情的复杂程度已经远超我们的想象,因为,来自西藏的势力已经渗入到中原。

巴图尔珲台吉的势力,就是后来的噶尔丹的势力,噶尔丹就是巴图尔珲台吉的继承人,也是清朝后来打了一百多年战争的元凶。如果说噶尔丹的势力不足为惧这是瞎说的,其实噶尔丹的势力就是巴图尔珲台吉的势力。需要说明一下噶尔丹是杀兄即位,按照中原礼法此人不孝不悌,可是蒙古草原自古“忘君臣略婚宦”所以今天蒙古国还很看重这个人,这就是文化差别。

从中可以看到顺治的巨大作用了吧,顺治号称世祖,有他的客观原因。事实上,顺治的作用比这要大得多,一方面他开通运河,将南方的粮食运到了大同前线,一方面他尊孔尊儒,将中华礼仪引入更进一步的阶段,孔有德就是这样进入的孔庙,被称作仁。一方面尊重关羽,武圣地位就此建立,被称作义。还有清朝的皇后都是孝,这是孝。忠孝仁义四个字,皇帝给了世间三个,世间要报答皇帝的就是忠。农业政策是耕明田,这就不用细说了,伟大的政策。而顺治最大的作用,也是中华民族的巨大作用,那就是满汉全席的开辟。

让我们看看姜镶的政策是怎样被破的吧。姜镶远交近攻,即联系远方的厄鲁特蒙古,又联系南方的李成栋郑彩,在中国形成了第一次抗清高潮的整个形势。其实这个政策早就有了,袁崇焕的御敌国门之内的政策就是这个政策。

而顺治是怎么克服这个政策的呢?对厄鲁特蒙古进行和亲,对于南方战将各个击破,当时坐镇南方的是和多尔衮并称的济尔哈朗,此人最后善终,是顺治势力。特别是放纵的原因,使得郑成功偷袭郑彩,将南方的战事一下击溃。郑成功的这个行为不知道是日本的凶残,还是明朝儒家的恶斗,反正郑成功偷袭完政策之后,鲁监国也退出了大陆。

最重要的,顺治不希望圈地,顺治希望的是耕明田。

由此可见顺治的巨大作用。其实在金国的时候,金金兀术身边也有个皇帝,但是那个皇帝基本上是个摆设,没什么作用,比起顺治存在感差太多,这方面也是南明和南宋无法比的劣势。

姜镶反正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圈地,顺治既然放弃了圈地,而且还耕明田,那么百姓就没有反抗的动机。最典型的就是吴三桂,姜镶之乱的时候,吴三桂与忠贞营在汉中对峙,同期还有陕西孟乔芳。姜镶之乱后,吴三桂迅速南下,成为攻克南明的重要一员。

假设顺治不作为,假设永历皇帝雄才大略,明朝能复国吗?当永历皇帝带领大西军、大顺军、明军主力包含郑家海军,甚至包括吴三桂和三顺王军,暂不说粮食哪里来,永历真的将军队带领到大同城下,击溃了多尔衮和他的八旗军,大明就能复国吗?(这要求永历放心赐爵,可是永历赐给孙可望秦王都不舍得,这基本不可能实现)

那样的话,厄鲁特蒙古会倾巢南下,他的援军是喀尔喀蒙古和西藏番军,姜镶之乱后镇压回军的就是西藏番军!喀尔喀蒙古为什么帮助厄鲁特蒙古?因为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此时来到喀尔喀蒙古,已经统一喀尔喀部,不久之后藏传佛教统一蒙古。当然顺治尊藏传佛教为国教,也是这个时期的事情。厄鲁特蒙古真有吞并中原的能力,从后来他们与清朝百年战争就能看出来。问题:永历能抵抗蒙古军队吗?

可见清朝统一天下是大势所趋,顺治几乎做了所有他能做的帝王术:圈地安抚汉人平民,忠孝仁义安抚世家大族,满蒙一家安抚蒙古,藏传佛教安抚蒙古西藏,最后满汉全席安抚天下人。满汉全席是迄今为止中华礼餐最高标准,不但给汉人吃,也给蒙古人吃,九白宴就是专门对付蒙古的礼餐,蒙古三部需要缴纳九个白牲,可是熟悉农业的可以知道,驯服培养白色的马和骆驼很难得。这其实是清朝对付蒙古人的手段。

清朝占据天下,但是却遗失了宋明的海上丝绸之路主动权,因为姜镶之乱后不久,清军就杀了郑芝龙,直接导致郑成功第二次抗清高潮。可见清朝也不是算无遗策,清朝也有犯错的时候。

但是分明田这个政策走对了,所以平民不会反对顺治。后来康熙朝鳌拜再次圈地,吴三桂就反了。康熙很早除鳌拜,但是却很晚废圈地,晚到灭了吴三桂才停止圈地,这个常识说明一下,所以吴三桂之乱,中原遍地狼烟。

分明田导致明清更迭是皇家换人而已,民心并不远离。这是南明和南宋本质区别。顺治分明田,康熙永不加赋,雍正摊丁入亩,都是很好的农业政策,所以说满族是外族不合适,他们是比汉人还熟悉种地的民族。

但是中国发展进入二百年停滞期,原本明朝发达的海洋科技就此作罢,原因是百姓们甘愿种地。这是战争的后果,也是民众的选择。此时,开始远洋的西欧开始了工业革命,因此把中国抛在身后。这不能怨谁,只能说是一种历史必然。


童琪雅


南宋是继北宋政权灭亡后,宋徽宗九儿子康王赵构在江南建立的赵宋政权,国祚一百五十三年。南明是大明覆灭后,明宗室在南方先后建立的朱明政权,主要有南京朱由崧弘光政权(十二个月)、福州朱聿键隆武政权(十四个月)、绍兴朱以海鲁王监国政权(九年)、肇庆朱由榔永历政权(十五年)、广州朱聿(金粤)绍武政权(四十五天)、郧西大山中朱本铉定武政权(十八年)等政权,合称南明;前后支撑了十八年。

南宋、南明二者有些相同点:皆在北方母国灭亡后,宗室于南方立国;皆受到人口小国、军事强国的外族侵略和打击。几乎是面对同样的情势,为何南宋立国成功、南明快速灭亡?关键就在于两者间的不同点。姑试分析之:

一、母国被灭情况不同,南宋敌人明确,南明莫辨敌我。北宋直接灭于金国,仇敌明确,极易形成同仇敌忾的抗战热情。而大明则是直接亡于李自成,接着清军入关逐走李自成。结果弘光君臣犯了政治幼稚病,即视“闯贼”为亡国仇讎,头号死敌,反视满清是替自己复仇雪恨的友邦,还将引清人入关的汉奸吴三桂误作哭秦庭乞师报仇复国的申包胥,是大明忠臣功臣。因而制定的国策为重“讨贼”而轻“防虏”,还派出使团持重金赴北京酬谢清人并请和,愿割让黄河以北国土作为清人“逐闯”的酬劳,与满清划河而治,根本未作防范清军、北伐复国的打算;还厚赏封爵吴三桂。敌我莫辨视敌为友,错误的基本国策只能带来亡国的灾难。

二、政权领袖即皇帝的素质不同,决定了国家的不同命运。南宋高宗赵构登基时虽然才是个二十岁的小青年,却挺有头脑能力,有驭下手段,文武群臣大多俯首听命,皇帝极具权威。而南明首位皇帝弘光帝年近四十,正当年富力强奋发有为之时,可他昏昧庸懦,荒淫无度,疏远贤良,亲任并受制于奸人;朝堂乌烟瘴气,怎能形成合力御侮?南明前后的五个皇帝除隆武帝志存高远、心系中兴外,余者皆为碌碌无为之辈,且皆为傀儡,根本担负不起兴灭继绝、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除隆武帝外,诸君对投归南明抗清的李闯王余部存在严重的偏见与歧视,迫使这支敢战能战的军队退出抗清主战场。领袖庸懦短视,碌碌无为,政权岂能久长?

三、文武群臣素质不同,决定了国家的不同命运。南宋文臣的整体素质较高,三观较正,忠君为国意识浓,谋国尽其心,报国尽其力。武将虽也有畏敌逃命的现象,但也能坚持守土抗敌,且少有叛国投敌者。反观南明文武群体,则令人切齿。这帮家伙毫无道德观、羞耻心和气节,虽然也有史可法、黄得功、何腾蛟、瞿式耜等极少数忠良,但文臣多醉心于拉帮结伙搞“党争”,少有尽心谋国者;而武将则更为可恶,一个个拥兵自重飞扬跋扈,祸国殃民有术,抗敌御侮无能,逢敌最拿手的招数就是逃跑甚至是投降。这帮寡廉鲜耻无道德底线无民众气节的衮衮诸公,能支撑起国家政权吗?

军队素质不同,导致政权命运不同。军队是政权的支柱,是国防力量,是政权所以存在的保障。南宋军队的战力也不是很强,也有遇敌则逃的毛病,但宋兵不大祸害百姓,也少有成建制降金的现象。而南明军队就像是一群土匪,只会抢掠害民,不知保家卫国,逢敌非逃即降。因而数万清军仅仅用了不到七十天,便攻陷南都,灭掉弘光政权。亡国何其速也!南明军队患上了“集体恐清软骨症”,且不以投降为耻,出现了成批量、成建制的降将降军的可耻现象,其数量触目惊心。仅以南都(即南京)陷落的前后几日粗略统计,南明降清军队便有七八十万之众,足为南侵清军的十倍以上。此消彼长,原本是南明国防力量的这些军队被清人收编,掉过头来帮助清军打明军;明军再降,再掉头打明军。如此恶性循环,南明还能有个好吗?

四、“二南”民众皆有抗敌热情,坚持敌后抗战。南宋有太行山义勇军、山东义军,对金军形成牵制。南明民众的抗战热情更为高涨,他们“一息存以一息抗,寸土存以寸土抗”,谱写了诸如江阴保卫战、赣州保卫战、太湖抗清等可歌可泣的抗清壮歌。没有江南民众的全民抗战,南明坚持不了多久。而南明诸政权对抗清义师却存在偏见与歧视,厚待那些豆腐渣官军,薄待勇于抗清的义师。朝廷只是给义师首领象征性地封个毫不值钱的官职、爵号了事,对其抗战没有进行必要的军事援助或策应,任其自生自灭。义师无粮饷、无军费、无补给,致使多支英勇善战的义师渐渐沦为“花子军”,难以支撑维持,只好无奈解散。

比较了“二南”的情况,再说说它们各自的对手。

金国灭掉北宋后,其统治者并没有土地思想,对南宋的侵略主要是打击其军事力量,摧毁其抵抗意志,迫使赵构议和以致投降,而并不以攻占土地为主,攻城略地是为了大肆掳掠,然后便丢弃城池满载而归。金人对所占土地实行“南人治南”的政策,立个傀儡皇帝、扶植个附庸政权罢了。

满清则不然,他们有明确的方针,那就是占有全国。其实清人动意入关之时,并没有入主中原的宏图,只是打算像以往那样饱掠一番而已;大学士范文程的建议,使得大清掌权者睿亲王多尔衮初步有了入主中原的念头。睿亲王在出兵中原的路上(1628年,满人击败蒙古察哈尔部,遂可避开山海关要隘,绕道突破边墙,攻入内地),接到明将吴三桂“乞师”的书信,便征询随军的明降将洪承畴。老洪便帮助新主子出谋划策,睿亲王这才顿悟,立时明确了入关抢江山的战略目标。

金、清对待宋、明的战略思想不同,也是南宋能够保有半壁河山、南明速亡的主要原因。

相较于新兴的大清,新生的南明诸政权却毫无任何新气象、新生机可言,甚至是更加腐朽堕落,因此,新兴取代腐朽,是历史的必然。

南明以一亿多近两亿的人口、数百万军队为支撑的政权,竟然灭亡于仅有区区六七十万人口、二十余万军队(满蒙汉八旗)的满清政权,真有些令人匪夷所思。腐朽没落的政权带不出一支有军魂、有战力的军队,故而南明军队面对清军非逃即降。可令人奇怪的是,当这些降将降军摇身变为清军时,便立时由豆腐渣军队变成了虎狼之师,成为灭明急先锋和主力军(清人攻占南都后,仅留二千八旗兵驻守,攻剿南明主要是绿营兵,即明降军;必要时,八旗军才出动)。原因无他,就是军队身后的政府不同。清人若不是在占据南都后出现政策失误,强制推行“薙发令”,激起江南士民的义愤,掀起全面抗清高潮,估计满清统一全国的进程要加快许多。

作为中兴之主,宋高宗赵构的历史评价并不高。但不管怎么说,他在文臣武将的辅佐下,毕竟为汉人守住了半壁江山,这一点还是应该肯定的。

南明诸君多为废物。弘光帝没有开好局,断送了中兴复国大业;隆武帝空有才华与抱负,却寄人篱下,壮志难酬;南明代表性政权的永历帝,懦弱窝囊,四处逃亡,丢人丟到了国外……对于南明诸帝,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恨其不振,惜其不遂!

不揣浅陋,姑妄言之。


风光艺境


谢谢头条家的史先生郑重的邀请。


关于这个问题的原因,我尝试用三个角度来解析


第一点:南宋一直有一个明确的核心领导人,而南明没有。

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是为南宋唯一的核心领导人,乃宋徽宗儿子、宋钦宗的九弟,封康王,一脉相承皇家嫡系,他继承大统南宋文武百官毫无争议。


反观南明,崇祯帝朱由检无后,南明文武百官各有扶持的对象,先是拥立福王朱由菘,朱由崧是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明光宗朱常洛之侄,福忠王朱常洵庶长子,属于皇室旁支,威望不够,称弘光帝,在位仅八个月后逃亡,后押往北京,翌年被清军处死。时年四十岁。


接着浙江余姚、会稽、鄞县等地抗清义军及官吏缙绅的扶持下,拥立明太祖朱元璋十世孙,鲁王朱寿镛第五子的今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

而福建巡抚张肯堂、礼部尚书黄道周及南安伯郑芝龙、靖虏伯郑鸿逵等,奉唐王朱聿键称监国于福州。朱聿键,朱元璋九世孙,端王朱硕熿之孙。


唐王与鲁王都是皇室远支,更无威望,南明更分裂成两部,相互内耗,最后鲁王政权被清军击溃,而唐王登基,称隆武帝。即位第二年,郑芝龙暗中与清军洽降,撤兵还安平镇。福建门户敞开,清军长驱直入。隆武帝出奔汀州,八月二十八日被清军追及擒杀,隆武政权灭亡。


朱由榔,桂王朱常瀛子,袭封桂王,崇祯年间受封永明王。清兵入关后,他流徙广西,居于梧州。隆武政权被灭后,受丁楚魁、吕大器、陈子壮等人拥为监国,接着称帝于广东肇庆,建年号为永历。


而南明大学士苏观生、隆武辅臣何吾驺等拥戴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监国于广州。初五日,唐王匆忙称帝,改元绍武。在苏观生的把持下,绍武政权一开始就没有把抗清放在首位,相反为了争夺帝统,和刚刚建立的永历政权互相火并,兵戎相见。


永历政权和绍武政权在关键时刻却不能团结一致,为争所谓的正统地位而大动干戈,互相攻伐。绍武政权仅存在40天就被清军消灭,朱由榔也在清军进逼下逃往广西,颠沛流离,南明其实在此就已经大势已去,失掉江南税赋之地,虽然坐拥西南但已经无力抗清。

而反观南宋抗金时,不论西南,还是湖广与江南大体上都是团结一致,国力与处境比之南明优渥太多。


第二点:靖康之耻激起了汉民族全面统一抗金战线,而大清形象工程要好很多,致使降清者遍地。


金兵攻破东京掳走宋徽宗与宋钦宗及北宋皇室嫔妃、公主、宗女、宫女等,手段极其粗野蛮横,“靖康之耻”是扎在所有汉人心中的刺,所以从上有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和川陕的吴玠吴璘兄弟,从下有各地民间义社,山林好汉组成了统一阵线集体抗金。

反观南明,此时的清朝汉化程度非常高,懂得收拢人心,而且重用范文程、吴三桂、洪承畴等汉族大臣伐南明,文武百官起义军等降清者无数,在加上南明先有唐王鲁王之争,后有绍武永历之争,各自为政,分崩离析,最后被清兵各个击破,与南宋时同仇敌忾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三点:大一统王朝一旦分裂注定会快速灭亡的惯性使然,而宋朝从一开始就是半壁江山。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一旦分裂,国家意志力会迅速消失殆尽,被称为“气数已尽”,代江山者会层出不穷,开始“逐鹿天下”,这是中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大势惯性所驱使,除了诞生出畸形的门阀政治的东晋,秦亡、汉亡、唐亡莫不是如此,所以南明的情况与秦汉唐末年一样,被称为“气数已尽”,民心不在明,而在新天子了。

反观宋朝则不同,从一开始就是半壁江山,所以人民对分裂的国家形态早已习以为常,在当时没有谁会跳出来高举宋朝“气数已尽”的大旗。


羚羊飞渡4


首先,南宋有赵构这样一个政治主心骨,南明则恰好相反,几个藩王都想自己当皇帝,相互之间争权十分厉害。在注重名分的古代社会,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赵构本人虽然没有得到徽宗的认可,但他毕竟是徽宗赵佶的儿子。凭借这一重身份,就可以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反观崇祯皇帝,他的子嗣在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后,要么被杀,要么流落民间,不知所终。南方的几个藩王,理论上都有继位的可能性,所以相互之间互不认可,这导致了支持明朝的势力存在严重的分裂。政权当然难以持久。

其次,南宋王朝的运气不错,有一批能人帮他把整个局势稳定下来,反观南明王朝,能做事的没有几个人,相互之间关系还不好。如果没有岳飞与韩世忠,在军事上对金形成牵制,南宋议和不会成功。史可法在扬州孤守空城,最后惨淡收场。背后实质上反映的是南明王朝内部的政治斗争。

最后,中国历史上这种南迁之后还能长期存续的王朝,实际上只有两个。一个是南北朝时期的东晋,另一个就是南宋。也就是所谓的两次衣冠南渡。但纵观这两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这两个王朝所依托的原有王朝存续的时间都不是特别长。西晋王朝的历史不过数十年,北宋王朝的历史也就百来年。做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好像一个人还尚处于中青年阶段,在受到严重外伤之后,通过截肢手术之后还能再活一段时间。也就是说,这两个王朝在当时还没有完全腐坏,还有可以抢救的余地。明王朝则完全不同。李自成攻破北京的时候,明王朝已经统治了将近280年。整个王朝已经进入了最后的衰亡阶段。通过南逃来延续王朝已经没有可能了。


zyb38537240


首先南宋和南明面对的局面不同,北宋末年南方没有天灾实力保存的很多也没有多次派南方士兵去北方支援,同时刘光世,张俊,刘琦,吴介,韩世忠这些人进攻不足但防守一流,更不要说还有岳王,加上南宋有宋朝正统宋高宗在保证内部基本团结。我们看看南明,首先明末南方已经开始饿死人了,明朝双线作战把南方士兵大规模抽调北方造成南方兵力不足,同时南明无正统什么福王系,鲁王系,唐王系,桂王系互相争权夺利朝政混乱,新归附的李晋王和孙秦王由于是起义军出身被中央系排挤打压所以南明无药可救


华夏大汉旗


北宋灭亡后,南宋又存在了几百年是因为灭亡南宋的蒙古人,不论北宋南宋都不是宋国治理下的百姓,而是异族入侵,蒙古人侵略南宋,对于南宋人来说是亡国,所以拼命抵抗。而满清在明朝是明朝治理下的百姓,满清反明只是改朝换代而不是亡国,是所以抵抗不激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