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進的俄國原版蘇35和國產蘇式戰機有何不同?

引進的俄國原版蘇35和國產蘇式戰機有何不同?

中方已裝備使用蘇27系列多年,但中俄主力戰機之間的不同,可不僅僅是一個俄語操作界面和中文操作界面的區別問題,更不是裝備的發動機的不同。兩者的不同,是骨子裡的不同,可以說雖然系出同門,但兩者不同的進化脈絡和生產裝備體系,導致除了一個大致相似的外形,兩種戰機的內涵已經完全不同。

國際上三代半以後的戰機,都已經是真正的“智能機”,早就不是二戰中那種靠鋼絲傳遞飛行員操作動作的“飛行機械”了。

現代化的戰機,都是“會飛的智能機器”,甚至是完全可以“自主飛行作戰”的智能武器,戰機還要配備一個飛行員,只是暫時的;再過20年,主力戰鬥機完全可以踢開飛行員而自己單獨或者編隊作戰!中俄蘇版戰機之間的不同,首先就是兩者“智能核心”的不同。

首先,兩者和航電構架本就不同。

引進的俄國原版蘇35和國產蘇式戰機有何不同?

這相當與兩臺外觀基本相似,但CPU、主板和總線完全不同的電腦。中國的現代航空工業,早年是蘇聯手把手教出的“徒弟”,但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後,中蘇鬧翻,中俄的航空工業就中斷了聯繫接近30年。在蘇聯航空技術來源中斷以後,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美走近,中國又從西方和美帝那裡斷斷續續的學到了一些西方的航空技術,特別是航空電子技術。最重要的就是1553B數字總線!西方三代先進戰機,都採用這個總線標準;在中美合作失敗後,中方又輾轉和某國合作,徹底掌握了1553B這種當時世界主流技術。

而蘇俄的航空電子技術,遠遠落後於西方,蘇俄戰機常年使用落後的電子管技術和模擬信號,傻大笨重,和西方主流的1553B數字總線,完全靠不上。

中方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引進首批蘇兩拐戰機後,就發現了蘇聯的戰機電子系統完全落後於西方,甚至落後於中國已經掌握的技術,飛機飛控仍然是以模擬信號為基礎,而中美早就進入了數字時代。中國國產化蘇兩拐戰機進行到一半時,中國就拒絕繼續引進原裝的俄羅斯落後的航電系統,而改為中國自產的數字化設備。

引進的俄國原版蘇35和國產蘇式戰機有何不同?

此後,蘇霍伊也認識到自己在數字總線等技術上的落後和與國際主流的不合拍,也逐步採用了西方的1553B數字總線;但中美在五代機方面,已使用傳輸速率提高N倍的光纖總線,並用五代機的技術升級三代半和四代機,俄羅斯在這方面,就更趕不上了。

雖然蘇35戰機在總體上還算先進,但航電的構架,顯然是落後於中方的現實水平,蘇35雖然也有三平一下,但是一個折射平顯,就暴露了一切。中國新一代戰機用大面積的衍射平顯已經是貨架產品。而俄方仍然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