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居老年人的真實生活:就連牀都學會了冷漠

独居老年人的真实生活:就连床都学会了冷漠

華商晨報“尋找最美孝心人”系列報道

独居老年人的真实生活:就连床都学会了冷漠

很多時候,家並不安全,特別是對於身體素質正在下降的老年人

東北步入老齡化,98%老人希望在家養老

“你在家別動,我這就回去。”1個星期前,剛剛接孩子放學的李女士接到了母親的電話,老人家從家裡的廁所臺階上摔了下來,躺在地上無法動彈。

“那個家都住了20多年了,從來沒想過會出事兒。”李女士現在想想還在後怕,“完全沒想到住了這麼久的家居然也不安全了。”

記者到李女士的家中發現,廁所的臺階有15釐米高,每個臺階很窄,要稍稍側腳才能站穩。這樣的臺階對於身體機能已經開始下降的老年人無疑存在巨大的風險。

独居老年人的真实生活:就连床都学会了冷漠

“一般老式房子衛生間的臺階裡是有管道的,並不能隨意修改。設計師會根據實際狀況加個小斜坡。”隨行的裝修人士給了李女士修改建議。但是除了廁所的臺階,一滴水、一個桌角、隨意堆放的雜物等很多司空見慣的東西都可能危及到老年人的安全。

独居老年人的真实生活:就连床都学会了冷漠

其實,老年人家居環境問題並不僅存在於中國。早在2005年,美國消費者安全產品委員會就發佈了一項調查顯示,家庭遠不像想象中那樣安全,而因傢俱使用不當而造成的受傷比率也在快速增長。

社區養老和專業機構養老似乎成了唯一的替換方案,然而中國現在養老體系尚未健全,存在總量不足,設施不完善等弊端。

“價格太高住不起,價格太低又怕委屈到老人。畢竟我媽還能動能跳的,不想早早就送到養老院了。”李女士表示。

讓家變得“適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感覺家裡的床都在跟我作對!”李女士的母親還躺在病床上,腿上纏著繃帶。自從住進了醫院,一向脾氣很好的老人家變得有點煩躁。

“她從來沒這樣抱怨過。”李女士無奈地搓著手。

“我們總是強調環境友好型、兒童友好型這些概念,而唯獨老年人,這一龐大的群體總是被社會忽略。” 老齡辦的專家接受採訪時表示。隨著身體機能的下降,老年人通常也會伴隨產生一些心理問題,室內狹小的活動空間,通風不足和採光不暢都可能對老人的身心產生不利影響。

独居老年人的真实生活:就连床都学会了冷漠

如今的老舊小區普遍建於1960—2000年期間,住宅建設之初受經濟條件和節地政策的影響,面積較小,朝向和建築結構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李女士母親的家裡就有很多不適合老年人居住的地方。

独居老年人的真实生活:就连床都学会了冷漠

“(李女士家)進出起居室缺少緩衝地帶,雨雪天就很容易發生危險,臥室也沒有足夠的存儲空間,很多東西都堆在了陽臺上。衛生間的通風也存在問題,這對老人的身體健康是不利的。”隨行的房屋設計師表示。

讓家學會“聽話”也是孝心的一種表達

1982年,維也納老齡問題世界大會上,世界上第一個聯合國指導文件《維也納老齡問題國際行動大會》正式推出。會中就有專家指出,住宅不應該只是老年人的容身之所,還應具有更多的心理和社會意義。

“誰不想讓自己父母過的好一點,但是孩子馬上就要初三了,我也不能跟她(母親)一起住。現在市內一般都是老舊的小區,讓我媽搬到別的地方我照顧也不方便啊。”想想母親很快就能出院了,李女士決定先將老人家接回家,把母親的家重新裝修一下。

“聽了設計師的建議,還是打算把媽媽的家重新整修一下,那些不安全的地方都要重新設計改造。這樣我也能放心一點,畢竟讓她(媽媽)住好也是孝心的一種表達。”李女士最後對記者說。

記者走訪各大社區發現,像李女士這種情況並不少見。經過調查發現,近40%的人已經意識到了家居環境對於老年人的影響,更有12%年輕人直接承認,希望將父母的家改造的更加適老,來表達孝心。

針對這種情況,華商晨報與網易遼寧聯合展開系列報道,解讀獨居老人的生活現狀,並在遼瀋地區尋找“最美孝心人”。本次活動將於7月21日正式啟動,您可以將您與父母的感人故事發給我們,為孝心發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