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葛天文化 創新全域旅遊

弘扬葛天文化 创新全域旅游

寧陵縣邏崗鎮黃老家村花田小鎮鄉村旅遊火起來。閆佔廷 攝

弘扬葛天文化 创新全域旅游

在寧陵萬頃梨園景區,遊客紛紛合影留念。趙 航 攝

弘扬葛天文化 创新全域旅游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劉蘭亭在筆莊給學徒傳授毛筆製作技術。本報記者 高會鵬 攝

弘扬葛天文化 创新全域旅游

張弓鎮管莊村二月二傳統文藝演起來。趙 航 攝

弘扬葛天文化 创新全域旅游

葛天公園一角。王 偉 攝

核心提示

葛天文化之鄉寧陵,流淌著千年文明,承載著古老文化。

一間間農家書屋,成為農民“充電”富腦袋的好去處;一項項非遺保護,讓傳統文化在寧陵大地得以傳承;一臺臺文藝演出,點燃了梨鄉群眾的文化熱情;一個個特色旅遊,讓更多的人看到了梨鄉風采……對於65萬寧陵百姓來說,欣欣向榮的文化旅遊事業,正改變著他們的生活。

文化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寧陵縣素有葛天故里、長壽福地、酒都梨鄉之稱,雖是典型的農業縣,卻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蘊、悠久的歷史文化。自遠古時期,葛天氏就在這片土地上,從集體勞動的號子裡譜寫了中國的農耕文明。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寧陵縣圍繞“一人(呂坤)、一景(梨園景區)、一文化(葛天文化)”,堅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的理念,以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以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著力點,抓硬件,促軟件,抓重點,求特色,準確把握文化發展新常態,主動應對改革轉型新挑戰,奮力開創文化建設新作為,文化領域的一些重點工作取得重要突破,文化民生得到極大改善,尤其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完善,群眾的文化滿足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文化傳承 讓群眾更自信

“我和老伴常來清水河廣場聽戲,豫劇唱的特別精彩,咱寧陵人大部分都能喊兩嗓子。”8月23日傍晚,60多歲的李大爺搬個馬紮在廣場聽戲入了迷,票友戲迷輪番上陣,好戲不斷。

在寧陵城鄉的文化廣場,隨處可見票友戲迷自拉自唱、自得其樂的身影,這些露天場所是他們的大舞臺。

葛天文化是從遠古傳說時期到春秋時期在古葛地形成發展。寧陵是中國葛天文化之鄉,是歌舞、紡織發源地。葛天文化的核心即農耕文化、手工文化、諧和文化、體育文化、廉政文化、姓氏文化、樂舞文化和民俗文化。人文始祖葛天氏在古葛地寧陵一帶率領族人刀耕火種,拓荒農耕,種植五穀、發展畜禽,發明了早期農業、畜牧業,創造了農耕文化。 近年來,寧陵掀起弘揚葛天文化熱潮。葛天文化節、葛天文化講座等活動深入開展,挖掘、潛心研究葛天文化的專家學者和葛氏後人中的葛氏研究愛好者日益增多,一大批葛天文化研究成果相繼湧現。

寧陵是個“戲窩子”,此說法梨鄉百姓都認同。每年,寧陵在組織豐富多彩群眾文藝演出基礎上,積極爭取邀請國家、省、市豫劇演出,為梨鄉百姓奉獻了一場又一場文化大餐。

發展文化藝術事業,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近年來,寧陵大力實施各項文化惠民政策,在完善基層文化隊伍的同時,全縣組建了近百支業餘文藝團隊,鼓勵、引導和支持各界人士志願參與公益性文化服務,大力培育和發展文體類協會,以點帶面,有力保障了群眾基本文化權益、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

寧陵累計投入資金120餘萬元用於文化傳承,被譽為豫東婚俗“活化石”的大搬親和寧陵傳統舞蹈“肘閣”,經過搶救發掘,又在寧陵大地重現生機,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春節、元宵節、梨花節和酥梨採摘節,該縣都會組織高蹺、肘歌、竹馬旱船、盤鼓、戲曲等20多項非遺技藝和傳統文化進行巡迴展演,讓群眾充分領略寧陵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對地方文化的認同感。

傳統文化,是一個地方共同的精神家園。近年來,寧陵組織開展數次大規模文物普查,公佈省級文保單位3個、市級文保單位7個、縣級文保單位23個;建立了省、市、縣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現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2個、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9個。

文化惠民 讓百姓更幸福

華燈初上,石橋鎮孫遷村的文化廣場熱鬧起來:豫劇投影布前坐滿了上年紀的老戲迷,鄉村大舞臺上聚集了時尚的鄉村婦女,各個遊樂設施圍滿了天真的孩子……孫遷村一天中最熱鬧的夜生活開始了。而在一年前,孫遷文化廣場還是一片荒地、廢坑,是文化惠民政策讓當地老百姓有了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場所。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更是關係民生的幸福指標。努力為城鄉居民提供優質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以文惠民、利民,是寧陵文化發展的核心理念。近年來,寧陵縣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堅持把文化建設作為提升縣域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強力推手,為人民群眾創造了更加豐富的文化生活,讓百姓更有歸屬感和幸福感。

朝陽初升,晨練的人們邁開了矯健的步伐;夜幕降臨,歡快的舞步還在音樂中躍動……每一天,散佈在梨鄉的各個文體活動點競相爭豔,裝點著這座因“歌舞發源地”而著稱的美麗小城。

對於一座城市來說,文化是城市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具有持久的競爭力和生命力。目前,寧陵縣圖書館、文化館達到了國家二級館標準,葛天大劇院成為全省首批“中原文化大舞臺”演出場地之一,全縣14個鄉鎮均建成了高標準的鄉鎮綜合文化站,106個貧困村按照中宣部“七個一”的標準實現了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364個行政村均配備了圖書閱覽室和信息資源共享室,全縣公共文化機構全部實現了 “零門檻”免費開放。

不僅如此,近年來寧陵縣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力度持續加大,送圖書、送電影、送戲曲下鄉活動持續開展,利用戲曲、電影大力播放、演出各類孝親敬老、移風易俗、創業致富、傳統美德為主要內容的劇情影片。同時,以特色文化活動為載體,大力開展“寧陵好人”評選活動,以“美麗鄉村 ”建設為依託,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農村活動,利用農家院落建設多處文化牆,將民俗文化、傳統文化、鄉規民約、文明新風等內容上牆宣傳,在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也培養了新型農民、培育了文明鄉風。

特別是近幾年,該縣連續開展了多屆元宵節猜燈謎、農民藝術節文藝匯演、夏季廣場演出活動、文化下鄉文藝匯演、六一兒童節文藝匯演、商丘市群星獎少兒藝術節選拔賽、全縣青年歌手大獎賽、全民廣場舞大賽、全縣戲曲大賽等活動,2017年春節期間利用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開展“鄉村春晚”14場次,僅今年上半年全縣就舉辦各類文化活動120場次,吸引了數萬群眾參與。

奮進新時代,寧陵縣將進一步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突出文化惠民、完善文化設施,打造精彩的文化活動,如春風化雨般的浸潤心田,讓群眾的文化生活更有滋有味。

全域旅遊 讓梨鄉增活力

8月26日,位於孔集鄉的鵬飛富硒甜瓜又迎來一批商丘體驗採摘的遊客。每逢節假日,這一個個甜瓜棚吸引了周邊縣區的遊客,這是寧陵縣鄉村特色生態休閒遊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寧陵縣積極應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大力實施“旅遊強縣”戰略,立足特色文化生態旅遊資源,大力發展生態鄉村遊、千年工業遊和紅色旅遊以及萬畝梨園、白酒產業、老堅決等全域旅遊。尤其是通過萬畝梨園發展生態遊,全力打造“酒都梨鄉·醉美寧陵”品牌,連續舉辦梨花節和酥梨採摘節,每年吸引近50萬人次來觀光旅遊。

秋高氣爽,走進梨鄉寧陵,一幅幅美輪美奐的原生態鄉土風情畫卷徐徐展開。今年3月30日,“聚焦全域旅遊·實現鄉村振興”首屆旅遊發展高峰論壇在寧陵舉行。本次論壇,邀請到了北京交通大學、中青旅、方塘智庫、北京星辰原野智能科技等4位專家,為寧陵發展全域旅遊和產業發展把脈問診、建言獻策。

如今,每年春季舉辦的中國·寧陵梨花節、桃花節及秋季舉辦的採摘節,已成為寧陵縣叫得響的旅遊品牌節會。以梨為媒,以節搭臺,寧陵縣在節會中融入徒步穿越遊、攝影大賽、文藝演出、農民藝術節、特色產品及美食一條街等10多個主題活動,並推出民俗文化展示、文化產業展銷、特色工業遊等多條精品旅遊路線,從感觀、味蕾等多方面為廣大遊客提供特色美食、獨特風景,讓人流連忘返。

近年來,寧陵縣以萬頃梨園、萬畝桃園等自然生態資源為依託,以“鄉村旅遊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憑藉日益凸顯的區位優勢、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逐步完善的特色優勢產業,努力打造立足商丘、輻射周邊的休閒旅遊目的地,充分展現寧陵旅遊新業態、新模式、新體驗、新形象。目前,寧陵縣被定為“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

從2004年開始,寧陵緊緊圍繞萬頃生態梨園做文章,已成功舉辦了15屆梨花節、11屆酥梨採摘節、兩屆葛天文化藝術節和兩屆桃花節,初步形成了以春賞花、夏乘蔭、秋採果、冬觀枝為主的四季景觀,全縣生態旅遊的優勢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重大項目有序推進、服務質量穩步提升,全縣生態旅遊事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每年都吸引省內外50餘萬人來寧陵賞梨花、摘酥梨,輻射帶動6萬多人就業增收脫貧。

目前,寧陵正依託地下水富鍶、土壤富硒的獨特資源優勢,發展梨花小鎮、康養產業,為全域旅遊發展助力。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如今,在梨鄉寧陵,“旅遊+”儼然成為熱點詞彙。未來,通過文化旅遊產業的帶動,寧陵將由景點建設向景觀佈局轉變,一個深度挖掘鄉村資源,構建觀光采摘、風味餐飲、康體養生、休閒度假、民俗體驗全域旅遊的新格局,一個宜居、宜業、宜商、宜遊的新寧陵將完美呈現。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文化生活是人們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寧陵兩天的採訪中,記者看到多樣化的文化活動,讓梨鄉群眾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有滋有味。

如何才能讓文化更加惠民,滿足群眾的需求?寧陵給出了答案——堅持“兩手同時抓”:把“文化”送下去,讓人民群眾觸手可及;把“文化”種下去,讓群眾參與進來。

因此,寧陵縣多措並舉,不斷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從而使文化在群眾中落地生根、枝繁葉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