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如歌人生

我喜欢唱歌。

也许是来自于遗传,父母都喜欢唱歌,都是当地的文艺骨干。

爸爸十几岁的时候,被推荐到市里参加选拔,因为声音不那么宏亮,而与歌者擦肩而过;

妈妈曾被选入大连评剧团,但是姥姥年轻守寡,家里几个孩子需要养活,实在没有能力供妈妈走这条从艺之路,这成了妈妈一辈子的遗憾。

虽然没有从事歌唱的职业,但是他们乐观开朗,生活中处处有他们的歌声。

小时候,家里的生活很苦,父母每天辛苦劳作,忙于生计。然而,茶余饭后,家里总是余音绕梁,二人或各自哼唱,或和谐对唱,那些艰苦的日子,硬是让两个人装在歌声里,用快乐和坚强给挑了过来。

我,完全遗传了父母的基因。

喜欢唱歌。

从我会说话开始,就喜欢唱歌: 模仿爸爸妈妈唱,跟着收音机唱(那时候还没有电视),还会自己编着唱; 吃饱了唱,饿了唱,无聊时也唱。

田野花香,随处歌唱。

我第一次正式登台,是小学二年级时,参加镇里的文艺汇演,唱的是妈妈教我的《洪湖水浪打浪》,没有音乐伴奏,清亮的嗓音,像洪湖水一样,浪了起来。

获得了一等奖。

从此,我作为学校的大队文艺委员,开始活跃在各种舞台。

小学四年级,第一次跟着钢琴伴奏,唱了一首《信天游》,伴奏老师说,这孩子嗓子真亮,应该专门学唱歌。

可惜,那时候,人们都认为学习才是主业,唱歌作为爱好还行,作为专业去学习,太不靠谱了!

何况,我那时学习很好,接连参加数学竞赛,作文竞赛,校长说,让一个这么好的学苗去唱歌,太舍本逐末,不行!

于是,我也就没有学,但歌却越唱越多。

随着电视,录音机的出现,我获取歌的途径也越来越多了。生活,在歌声中五彩斑斓。

初中毕业那年夏天,别处发了洪水,我们家这边也是狂风暴雨好几天,出不去屋子,就在家跟着妈妈学完了评剧《花为媒》,就那样爱上了戏曲。

高中,虽然作为学霸,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学习上,但是各种联欢会上依然有我的身影。

学海无涯,以歌为伴。

大学时代,第一次参加校园歌手大赛,一首《青藏高原》,迅速火爆校园。

前一段朋友圈有个游戏,回忆你第一次认识某人的情景,很多人给我的留言都是,你唱《青藏高原》的样子。

我的,如歌人生

这首《青藏高原》,唱了整整两年,唱遍了大街小巷。各种文艺演出,各种下乡扶贫,各种大会小会,还记得,大学一个老师的亲友结婚,也把我找去了,给唱了一遍《青藏高原》。

第一次去鞍山电视台表演,也被要求唱了这首《青藏高原》。

于是,我被贴上高音的标签,之后又陆续演唱了《珠穆朗玛》《山路十八弯》,在毕业典礼的告别演出中,我唱了《走进西藏》。

长路漫漫,一路高歌。

毕业参加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给学生写了一个小品段子,大火。

于是,开始写小品,演小品。

但我的小品里,依然有音乐,有歌唱的部分。即使是我从事的英语教学,也依然没有离开音乐。

2006年,我带领学生编排的英语音乐剧《皇帝的新装》,经过层层选拔,获得了“辽宁省阳光下的展演”一等奖;

2010年,我为鞍山市铁东区英语教师编排并参演的英语音乐剧《新红楼梦》获得了“鞍山市师生国际交流大赛”第一名!

2012年,我生完孩子五个月,参加了鞍山市“中美暑期英语教师培训”。培训中,我们是分组学习。学习结束时,要求每组要完成一项有关中国文化的作业。

我们组选的是介绍中国各个时期的婚姻形式。我用英语音乐剧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各个朝代不同时期婚姻的演变,里面加入了视频,音乐,演员的现场演唱。

演出受到了美国培训老师和参加学习的老师的一致好评,我也因此得名“王艺谋”。

...

于我,音乐不只是一种爱好,一种娱乐形式,也不是比赛拿名次,最重要的是一种舒缓压力,宣泄情感的方式。

生活不易,长歌当哭。

这些年数不清的磨难,曾一度让我心灰意冷,疲于应对,幸好,有歌相伴,生活依然无比美好。

我的唱吧里,聚集了各种类型的歌曲,高兴时唱,伤心了也唱。

昨晚,参加了鞍山广播电视台主办的“怀旧音乐节”活动。

原本前一天是陪孩子去大连比赛,之后去海岛上玩,为了去现场唱歌,我早上从乘船海岛出发,一路各种倒车,颠簸一天赶到现场。

走上舞台的一刻,疲惫尽消。

在舞台上放声歌唱,看着台下观众挥舞的手臂,喜悦的眼神,内心的快乐是难以言表的。

人生苦短,纵情欢唱。

四十不惑。

到了这个年龄,该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了,不为名不为利,只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身随心动,想做什么,就去做吧。

盛夏如火,人生如歌; 岁月蹉跎,一同走过。

可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