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還本續貸?火了!有機構準備複製也有人說NO

央視的報道,讓一個已經在部分省市存在五年之久的銀行業務,火了起來。

無還本續貸?火了!有機構準備複製也有人說NO

日前,山東德州推行的無還本續貸業務被央視當做“地方創新舉措”典型報道,隨之,其他地方金融監管機構紛紛跟進效仿。

券商中國記者獨家獲知,江蘇省連雲港銀監局今日(8月7日)召開會議,其中一個主題就是號召轄區內銀行儘快落實無還本續貸政策。一名知情人士表示,“有點類似‘吹風會’吧,希望轄區銀行多支持小微企業的無還本續貸。我們暫時還是先觀望。”

在唱讚歌的同時,也有銀行人士稱,步子不應邁太大,“無還本續貸”的盲目擴容可能存在“兩高一剩”行業、非符合小微企業指標的中大型企業搶奪信貸資源的情況。

最早源於福建,已在多地開花

“無還本續貸”,就是指在貸款到期前,銀行依據對企業客戶的歷史數據以及行為評估,支持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自動續貸或延長貸款額度使用期限,突破融資過程中“先還後貸”的傳統模式。

8月4日晚,山東德州推行的無還本續貸業務,在央視新聞聯播《穩金融提高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水平》頭條新聞,被作為地方創新舉措和生動實踐予以報道。

事實上,這並不是德州首創,也不是2014年的銀監會36號文(《關於完善和創新小微企業貸款服務促進小微企業健康發展的通知》)首提。券商中國記者查閱發現,有據可查的最早推出“無還本續貸”業務的銀行,是福建省泉州銀行。該行2013年4月推出名為“無間貸”的無還本續貸還款方式,在面世後的次年(2014年),還作為泉州金改典型寫入了中國人民銀行《2013年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

無還本續貸?火了!有機構準備複製也有人說NO

“就在2015年的時候,人行、省聯社還指導了我們好幾個市級聯社,以管理辦法的形式讓轄區內的農信社推行無還本續貸。我覺得福建在這塊應該是走的比較早的,這跟福建當地的經濟環境有關係,當時紡織、建材等支柱行業整體經營風險上升,很多企業應收貨款多、資金緊缺。我們是不怕他們不還錢的,他們手上是有應收賬款的。”一名福建省內銀行業人士表示。

他還告訴記者,自從“無間貸”推出後,福建銀監局便鼓勵轄內銀行,包括全國性股份行的福建省分行推出類似性質產品。興業銀行“連連貸”、海峽銀行“續貸通”等在福建省相繼推出,前者還在海南等省份推出。

可以溯源的關於福建省“無還本續貸”業務最新的官方信息,來自2017年11月9日的銀行業例行新聞發佈會。當時福建銀監局黨委書記、局長趙傑介紹,福建省實施無還本續貸企業“名單制”管理,該轄內開辦無還本續貸業務的銀行機構覆蓋面達100%。截至去年9月,2017年對小微企業辦理的續貸業務中,採取無還本方式的佔比高達25%。

據券商中國記者瞭解,廣發銀行也推出了無還本續貸業務,能辦無還本續貸的都是該行正常經營企業,該行對於續貸企業設置了專門的准入門檻。在該行公司金融人士看來,無還本續貸本質是解決企業在正常續貸時要先還後貸,存在時間差而產生的倒貸成本。因為現實中倒貸成本取決於本金、市場利率和期限,有些市場倒貸資金利率的確畸高。

事實上,除上述銀行外,招行、華夏銀行(7.49 +0.00%,診股)亦有類似為小微企業節約成本的續貸方式存在。之所以說“類似”,是因為招行、華夏銀行推出的產品,效果與‘無還本續貸’無異,但產品邏輯卻並不一致。以招行自動轉貸業務為例,只針對其資信良好、並通過審批的小微抵押貸款的客戶。客戶貸款到期前,招行系統會自動發放一筆新貸款,為客戶歸還原貸款的剩餘本金,客戶僅需按時歸還新貸款的利息,到期還本。

“其實,無還本續貸確實有很多種‘變種’,也可以說,無還本續貸是這些續貸方式的最激進玩法。每家銀行風險容忍度不同,我們行也想解決過橋貸款的問題,但我們還是會要求客戶還本。只是我們會幫助一些資質好、信用好的客戶先還本。”一名大型股份行公司零售業務人士告訴券商中國記者。

步子不應邁太大?很多銀行說了“NO”

“我們市暫時還沒開會,就先按兵不動。”某一江蘇省城商行人士告訴券商中國記者,監管之所以有意在轄區內複製無還本續貸的做法,是因為,在監管看來,這一模式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企業貸款期限與實際經營週期不匹配的問題。

在記者的採訪中,另外分別來自國有行、大型股份行、農商行的三個資深銀行高管,都提出了自己的“冷思考”。

“無還本續貸政策和技術上都沒有創新,但無條件無還本續貸確實是創新。而這樣的創新,我覺得步子不應該邁太大。”一名國有大行分管小微金融業務的高管表示,政府在支持小微企業貸款上確實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也出現了很多非金融因素,比如行政主導信貸等。

“如果企業本身經營是正常的,但基於現金流的考慮,對其到期貸款給予不還本金轉貸的支持,這也就是過去常用的展期,或者叫期限調整。這確實可以避免企業向中介機構融資還貸。一般來說,銀行擔心的主要不是企業成本,而是防止民間借貸風險的傳染。但這種選擇應該是由銀行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以及對企業的判斷進行決策,外力干預我認為應該減少。”上述國有大行分管小微業務人士說。

一名上市股份行高管表示,“無還本續貸”的盲目擴容,可能存在“兩高一剩”行業、非符合小微企業指標的中大型企業搶奪信貸資源的情況。同樣用一條公開信息佐:2017年5月25日的銀監會例行新聞發佈會上,黑龍江銀監局局長包祖明表示,目前對全省155戶國有企業組建了債權人委員會,對生產經營暫時有困難的企業穩貸、增貸,創新運用無還本續貸政策,成功幫扶鋼鐵、煤炭等重點國有企業解圍脫困。

無還本續貸被用到了鋼鐵、煤炭等困難企業上。“這個方式以前是用來處理不良的。這能叫扶持小微嗎?”上述股份行高管反問。

也有農商行分管小微的行長從底層主體信用風險看待這個問題,“通過民間借貸才能還款的企業已經是出現隱性風險的企業了,其實已經符合銀行關注類客戶標準。把這樣的貸款劃入‘正常’,其實相當於是掩蓋風險,我並不認為這種做法可取,不應該讓劣幣驅逐良幣。”他認為,幫助小企業融資,應該根據其現金迴流情況設計科學的還款計劃。還款方式其實也是一種風控管控手段和對客戶行為的有效制約。一刀切式的無還本續貸帶來的風險性更高。

看來,存在多年、並且已經在多個省份規模化低調鋪開的“無還本續貸”引起的爭議,還將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