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種水果供大於求是必然,虧錢不見得

在中國種水果供大於求是必然,虧錢不見得

各位農創的朋友,大家好,我是板磚大餘。今天有一位老農人提了一個問題:我在經營一個砂糖桔生產基地,現在出現了供大於求的狀況,我該怎麼辦?

基於這個問題,我首先想給大家講兩個自己的認知。

第一個認知:中國所有基地都會出現供大於求的狀況。因為中國所有人種水果的基礎邏輯是看到別人基地種植的水果賺錢了,所以我要跟進擴大種植面積。進而當兩三年之後,種植面積一擴大,產量一上來,所有人都沒有辦法賺錢。所以任何水果在中國都會出現供大於求的狀況。

第二個認知:出現供大於求,價格下降,才是這個品類優化經營,最後遴選出優勢的經營者的必經之路。一個產品只有到了不賺錢,到了需要用經營者的能力為他的產品去賦能,去摸索出獨特的經營模式出來。只有經歷了別人不賺錢,你能做到賺錢之後,才有可能跑出王者,這才能說是經營的能力決定著後續的發展。

實際上這位砂糖桔基地的經營者現在就處於這個狀況。那麼處於這個狀況,經營者應當如何辦呢?

第一步,我們一定要知道供大於求的時候表現的特徵是什麼樣子。實際上開始的時候,所有采購商蜂擁到產地去採購,那說明這是供不應求。沒有人來採購了,賣不出去了,當然是供大於求。

第二步,這個時候你作為基地的經營者,應當走出基地,去找自己的銷路。比如,你應當走到全國的農批,去找更多人給你代賣。這樣極有可能別人的貨爛在地裡,而你的貨賣出去了。這是你要自建渠道的時候。

我還想講的是,就算你找到了代賣,你極有可能還是虧損。因為貨多了,價格賣不上去,你是減少了虧損。這個情況下,還要怎麼辦?

第三步,你還必須要優化渠道。除了代賣能夠託底之外,你還要能夠找到類似於盒馬鮮生、百果園、京東等等這樣的優質渠道,能夠賣起來價格,才能夠讓你在激烈的競爭中盈利。

所以,對於供大於求,我們應該由坐商轉變為行商,去找到自己的渠道,優化自己的渠道。而不是坐著怨天尤人。

我想講,中國農業是一個極低水平的重複競爭的行業,這個行業導致了所有有想法的經營者很難賺到錢。但是有想法、又能堅持、又能堅韌的經營者最後一定是能夠賺到錢的。農業經營最後比拼的不是資本、比拼的也不是技術,比拼的是團隊的管理能力、組織能力、經營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