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端水果就該賣這麼貴 新農人不要老想去中間化了

終端水果就該賣這麼貴 新農人不要老想去中間化了

各位農創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板磚大餘。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新農人乃至媒體界都在質疑的一個問題:為什麼產地農產品的價格和終端的銷售價格相差這麼多?為什麼在產地採購價4塊多1斤的蘋果,到了消費者手裡要賣到8、9塊錢?是不是中間渠道把利潤都吃掉了?

正是這些疑問導致了很多人認為應該在農業領域去中間化。的確,用煙臺的蘋果舉例,1斤蘋果的採購價的確就是4塊多錢,終端的確要賣到8、9塊錢,加價率相當於100%,毛利率算下來相當於50%。那麼中間4塊多錢的價格是不是被中間商吃掉了呢?

我想來給大家算筆賬:1斤蘋果在產地的採購價為4塊多,那麼加上包裝箱,基本1斤要加上1到2毛錢;然後如果加上套袋,1斤又加上1毛錢;如果加上軟包裝(內格、小檔、紙包裝)1斤加1毛錢,最後物流費每斤又加上1毛錢。

所有這些費用全部加起來,產地採購價4塊5的蘋果,當它到新發地的時候它的價格已經變成了5塊5斤。

新發地的人平均每斤加了多少錢呢?1到2毛錢,他們基本上就把這個貨賣出去了,他們整個的毛利也就這麼多。

新發地的人平均每斤加價1到2毛錢,那麼被水果店採購之後,水果店又加價多少呢?正常的水果店的加價率大概在20%左右(具體情況從15%到50%不等)。那麼這個價格又被誰吃掉了呢?被它的員工工資、它的房租、它的損耗、它的電費等等吃掉了。

實際上整個產業鏈終極算下來的結果是什麼?由4塊多錢的產地價到8、9塊錢的終端零售價,加價率100%這是一個高效以及非常良心的一個加價狀況。

我同時給大家對比另外一個行業,以化妝品行業舉例,化妝品的毛利率可能會達到90%,也就是10塊錢的東西賣到100塊錢。那中間的90塊被誰賺走了呢?就是製造廠商、瓶器廠商、分銷商層層把它分掉了。

任何行業,它從工廠到最終消費者的加價率如果連100%都不到,也就是說毛利率連50%都不到,這個產業根本沒人做,因為這個產業根本沒有利潤可分。這是我想跟大家講的一個比較基礎的認知。

講清楚這個問題,大家可能就會提第二個問題,那既然我4塊多錢採購的,我終端賣8、9塊錢,我要加價100%,毛利50%,那消費者豈不吃虧了。為什麼不能把中間環節去掉呢?比如說不經過市場,不經過這些環節,能不能一個快遞直接發到消費者手中呢?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設想,實際上,從我們算過的賬上來講的話,我想告訴大家一個事實:從總社會成本來講,傳統的把貨從產地運到工廠進行分揀,分揀之後發到新發地,新發地再賣給到門店,然後消費者直接從門店購買。這樣的一種流通方式是總社會成本最低、總交易成本最優的一種解決方案。

如果你用包裝直接將貨品用快遞發給消費者,那它的整個的交易成本比大貨走傳統渠道的交易成本可能要高出25%左右。我們所有人都知道,任何一種商業的形態,它終極會呈現的一種形態一定是全鏈條交易成本最低的形態。

之所以電商在生鮮銷售的解決方案中不是最優方案,就是這個原因,其實這種模式加大了每個環節的總交易成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