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幼兒園:不教孩子去分享,更有利於孩子的情商培養!

小Coco最近在放暑假,每天有更多的時間在中央公園的遊樂場玩耍了。上週,她在沙坑裡玩,沙坑裡面有幾個公用的沙鏟子。一旁的兩個小男孩因為其中一把鏟子而爭吵了起來。

這時保姆上來制止了,對著正在玩鏟子的男孩說,“你要分享,和他人分享是有教養的體現”。保姆的話音剛落,那個男孩更加誓死保衛自己手上的鏟子了,而且開始用大叫來抗議。

小Coco靜靜地看著,然後在旁邊悄悄地和我說,“他不一定非要分享的,這是大家的玩具,另外一個男孩應該等待,等那個男孩玩好再玩”。沒想到,她的話音剛落,我就看到一旁來了另外一個男孩,對著大叫的男孩說,“你可以不分享,但大家要輪流玩”。

於是,這樣一場小朋友糾紛在大家的“群策群力”下解決了。我後來正好坐在了剛才出主意的那個男孩媽媽旁邊,就隨口聊了起來,才發現她兒子和小Coco是一個幼兒園,比小Coco大一個班。

國外幼兒園:不教孩子去分享,更有利於孩子的情商培養!

我不禁和那個媽媽感概,難怪啊,Dorothy也說出了“不需要分享”這樣“大逆不道”的話。那個媽媽也接話說,可不是嘛,估計紐約也就只有這麼幾家幼兒園會如此奇葩了。然後我們都會心地笑了。

“你要分享,不能小氣的”,這句話估計是每個家長和老師在孩子2歲後時常掛在嘴邊的。但小Coco的幼兒園就很另類,當時她們的園長直接和我們家長說,在我們的課堂裡,老師不會說“分享”這個詞。分享應該是孩子自然選擇的行為,而不是我們對於孩子的要求。我們相信這樣更有利於孩子的情商培養。

這一年,我在課堂裡親眼目睹過很多次孩子們因為玩玩具發生的衝突,老師們真的從來不說“分享”這個詞,但是我也親眼看到期末結束後,幾乎每個孩子處理衝突的能力和社交技能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國外幼兒園:不教孩子去分享,更有利於孩子的情商培養!

知道“我的”,更要了解“他的、大家的”

2歲後的孩子自我意識萌芽,很多孩子開始非常清楚地劃清自己的領地,什麼東西都是“我的,我的”掛在嘴邊。這是非常可喜的認知發展,說明孩子開始越來越清晰地認識界限,認識自己了。

這時就需要尊重孩子的“我的”宣言,及時回應,“對的,這是你的玩具”;拿孩子東西時需要請求,“寶寶,我能拿一本你的書嗎?” 但很多父母們常常忽略了,尊重是互相的,在尊重孩子界限的同時,我們也要開始讓孩子理解尊重他人的界限。

也就是從這時開始,我們要有意識地幫助孩子理解“你的、他的、大家的”。孩子亂摸家裡人東西的時候,開始提醒孩子,“這是我的鞋子,你要穿的話需要詢問媽媽,就像媽媽詢問你的玩具一樣”。在公共場所抓住機會就要強化這個概念,“這是圖書館的書,圖書館的書是大家的,每個人都可以看”。

防止孩子“自我中心”,並不是打壓孩子捍衛”我的“意識,而是需要擴大孩子的認知詞彙,引入“他的、大家的”,這樣他們才不會有默認“任何東西都是自己的”霸道行為。

國外幼兒園:不教孩子去分享,更有利於孩子的情商培養!

不用非分享,鼓勵輪流玩

我當時在課堂上看到過老師處理孩子搶玩具衝突的,對於班級共有的玩具,老師不會使用“分享”這個詞,而是會提醒孩子們,“看上去你也想玩這個呢,現在Dorothy正在玩,等她玩好了,你可以接著玩。這是大家的玩具,我們需要輪流玩”。

“分享”和“輪流玩”,看似意思接近,但育兒核心是不同的。“分享”是結果,應該是孩子發自內心的主動行為,但現在越來越多的育兒中,“分享”變成了要求,變成了教育的手段,帶有太多的強迫意願了。

“輪流玩”陳述的是事實,而且小Coco幼兒園會鼓勵正在玩的孩子盡情地玩,不催促,想玩多久就玩多久,直到他們自己真的玩好了,下一個孩子才可以繼續玩。而不是像我們平時教育時那樣,一旦父母說了“我們要分享”,就不管不顧地把孩子手上的玩具奪下,然後塞給另外一個孩子。

園長說,孩子其實很容易滿足的,只是我們經常一次一次打著“要分享”的教育名義去增加孩子的匱乏感和不安全感,不被滿足的孩子就會更加拼命抓住正在擁有的東西。只有體會過真正的“擁有”,孩子才會主動分享,這樣看似不分享,但恰恰養成了一批非常願意分享的孩子。

國外幼兒園:不教孩子去分享,更有利於孩子的情商培養!

始終以界限為解決問題的原則

小Coco的幼兒園班級是混齡的,她是中班,孩子從2歲一直到5歲。老師從來不會因為孩子的年紀,而去商量說,“你更大,你分享給小妹妹吧”。每次遇到類似“分享”衝突,老師都是會回到原則上,“這是誰的玩具啊?這是我們大家的,那你要等待,等她玩好”。

而面對孩子自己從家裡帶來的的玩具,老師也會引導孩子從搶奪玩具變成主動解決問題:“哦,這是Philip自己的玩具,他可以決定是否給你。我們一起來想想,可以怎麼做讓Philip願意和你一起玩這個玩具呢?” 這樣的簡單兩句話,前半句強調了物權概念的原則,後半句引發孩子思考。

記得剛剛開學時,不少孩子都是無能為力,只會大哭大叫,“我就要玩這個,我就要玩這個!” 老師就會提供一些方法,幫助孩子一起去解決問題。

後來一學期過去了,每個孩子似乎都都成為了談判高手,“我看到你在玩汽車,我這裡有積木,我用積木搭橋,你的汽車可以開過來”;“我今天帶了一個布娃娃,你要不要和我交換玩一下呢?”,這樣的對話都是出自這群5歲不到的孩子口中的。

國外幼兒園:不教孩子去分享,更有利於孩子的情商培養!

當然啦,並不是每次談判都順利的,也會有孩子因此失望大哭,這時老師就會共情陪伴,幫助孩子安撫情緒。但我觀察到,大部分孩子去談判後,無理取鬧的情況少了很多,有的孩子還會聳聳肩說,“我很想玩你的玩具,但你不想和我一起玩,也可以的”,然後就自己找樂子去了。

這也是園長一直強調的,真正的“賦能”是讓孩子發現自己有能力去處理,而不是孩子想要什麼,父母就去幫忙達成。處理的結果的確重要,但處理過程中讓孩子找到掌控感更加關鍵。

讓孩子明白社會規則在哪裡,同時可以自己解決問題,來化解自己的需求和規則產生的矛盾。

國外幼兒園:不教孩子去分享,更有利於孩子的情商培養!

記得我的小時候,大人們會誇獎孩子情商高的,都是特別懂事主動分享,大孩子會主動謙讓小孩子,我就是其中之一。但說實話,今時今日讓我回憶,並不是所有的情況我都是真的樂意的,但很長一段時間這似乎成為了我的條件反射,“我要大方,我必須分享”。

工作後第一任老闆就給我一個評價,你太老好人了,人和人的交往中你需要給自己建立界限。人際交往中的界限不清,得不到他人的尊重。這後來成了我工作前三年特別重要的一個改進方向。

國外幼兒園:不教孩子去分享,更有利於孩子的情商培養!

如今,小Coco幼兒園教會了我這一課,讓我重新反思“高情商”的定義。所謂“高情商”,並不是壓抑自己情感去讓其他人開心,而是可以接納理解自己的情緒,同時可以換位思考理解他人的立場,並且可以動腦筋來尋找“雙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