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首樂曲十分美妙,卻是著名的「亡國之音」!

美妙的音樂可以令人沉醉,也可以令人“三月不知肉味”;但是,古時候的君子認為,如果音樂不符合禮儀規範,就會成為靡靡之音,令人墮落。嚴重的,甚至被視為“亡國之音”,一旦奏響,就預示著君王失德無道,預示著國家的滅亡、朝代的更替。

歷史上,就有兩首代表性的曲子,被被視之為“亡國之音”。

一、《清商》

據說這是商紂王時期,所流行的一首曲子,是紂王命令他所寵信的樂官師延所創作的,希望利用這首曲子的頹廢之情,來消磨人民的鬥志。

商朝滅亡之後,紂王自殺,而師延也抱著五絃琴跳入濮水而死。後來,凡是經過濮水的人,都能夠聽到水面上傳來這首曲子。

這兩首樂曲十分美妙,卻是著名的“亡國之音”!

到了春秋時期,衛國國君衛靈公,因為要祝賀晉平公新宮殿落成,就率領樂工一同前往。在走到濮水河邊時,就聽到了這首曲子,覺得很美妙就令隨行的樂師師涓記錄下來,然後在晉平公的新宮殿裡演奏。

除了晉國的掌樂太師師曠之外,所有人都不知道這首曲子是“亡國之音”,因而都沉醉其中。師曠見到這樣的情景,連忙制止了師涓繼續演奏,然後告知晉平公這是一首亡國之音,不能演奏。

可是晉平公並不相信,聽一首曲子會亡國,不但讓師涓繼續演奏,還要師曠演奏一首比《清商》更悲涼的曲子。

為了警醒晉平公,師曠先是演奏了更悲涼的《清徵》、《清角》。當演奏《清角》時,風雲變色、狂風大作,將宮廷的房瓦、帷幔以及祭祀重器悉數破壞掉。晉平公也被嚇得趴在廊柱下,驚慌失色地喊道“不能再演奏了,趕快停止!”

師曠停止演奏後,風止雨退、雲開霧散。晉平公自此之後,再也不迷戀那些“亡國之音”。

這兩首樂曲十分美妙,卻是著名的“亡國之音”!

二、《玉樹後庭花》

這是最為著名的“亡國之音”,為南北朝時期南朝陳國陳後主所作。

陳後主在位時,只顧大肆修建宮室,極端荒淫無道,據說隋朝的軍隊衝進陳後主宮殿的時候,陳後主與他的愛妃張麗華仍然還在玩樂。

《玉樹後庭花》便是他創作的最著名的豔詞,最為流行的時期,也正是陳國滅亡將近之時。

唐朝杜牧的《泊秦淮》便以這首“亡國之音”為題,對唐朝統治者的腐敗作為進行了譏諷。

這兩首樂曲十分美妙,卻是著名的“亡國之音”!

音樂雖然有著奇妙的力量,但是如果將一個朝代的滅亡、一個國家的衰敗,歸結於“亡國之音”,就有點推卸責任了。說到底,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團體,會出現衰敗的原因在於人,而不是音樂或者其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