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獨立院校正式脫離母體高校,南理工泰州科技學院有望更名

鳳城資訊 教育部官網公示資料顯示,近6年來,全國已有57所獨立學院正式脫離母體高校和自立門戶辦學,約佔全國獨立學院總數的1/5。國內獨立學院調整、規範與優化的步伐越來越快,2010年全國共有獨立學院323所,2011年309所,2012年303所,2013年292所,2014年283所,2015年275所,2016年266所。

獨立學院轉設工作始於2008年教育部頒佈的《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要求獨立學院按獨立設置的普通本科高校標準進行規範,並給予5年過渡期,以及轉設、迴歸母體高校、遷址新建,終止或停辦等6條規範路徑。由於獨立學院的利益牽涉到母體高校和投資方等,尤其是一大部分獨立學院往往由房地產等投資資本舉辦,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不配套,導致5年申請考察驗收期被迫延期。

教育部發展規劃司有關負責人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對涉及全國近300所獨立學院、270多萬學生的重大利益問題,按照穩中求進的思路,積極穩妥地推進。

王佐書曾痛斥,江蘇省“假”獨立學院太多,一邊站在獨立學院陣營,一邊按民營機制高收費,兩邊體制、機制的好處都享受。黃飛健則透露,該省一些公辦高校用校友基金會等形式“漂白”了獨立學院的投資方,甚至形成灰色地帶。

獨立學院從母體高校“斷奶”後,可能會面臨品牌、招生等方面陣痛,但是在國家和省市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教育領域的實施意見發佈後,一些獨立學院果斷切割連接母體大學的“臍帶”,謀求自我造血,自立門戶發展。溫州大學城市學院申請建校為溫州商學院,就開了浙江省獨立學院轉設的先河。北京師範大學原校長鍾秉林表示,獨立學院形態很多,不搞“一刀切”,採取一些必要的保障措施規避辦學風險,提高辦學質量,是實事求是的做法。

有業內人士分析,南理工泰州科技學院10年內更名的可能性不小,其轉為公辦學院的可能更大。唯一的前提是學校舍得放手,即南理工泰州科技學院徹底獨立且不再冠"南理工"名稱。這個獨立和我們父輩當年"分家"一樣,開始都會覺得困難,得學會獨立。南理工除泰州科技學院外,還有紫金學院,彼此間的距離在縮小。

全國1/5獨立院校正式脫離母體高校,南理工泰州科技學院有望更名

南理工泰州科技學院

獨立學院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是2008年4月1日實施的《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教育部26號令),經過多年的發展,獨立學院的在校人數佔本科在校的約20%。在2013年,獨立學院經過5年的過渡期發展,教育部確定獨立學院發展的未來3年、5年、10年三步驟的規劃,明確指出繼續舉辦獨立學院、轉為民辦本科高校、併入公辦高校、資產融合、終止辦學等6條發展出路(2014年教育部《過渡期政策為獨立學院發展提供六條出路》)。

其實,國內獨立學院已有60多所正式脫離母體高校和自立門戶辦學,約在全國獨立學院的1/5,比如之前的瀋陽化工大學科亞學院轉為瀋陽科技學院、溫州大學城市學院轉為溫州商學院、華中師範大學武漢傳媒學院轉設為武漢傳媒學院、武漢大學珈學院轉設為晴川學院等。在2018年5月31日的公示中,就有3所獨立學院轉為獨立設置的民辦本科學校,分別是保定理工學院、皖江工學院、閩南科技學院

江蘇省的情況卻很特殊。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陵學院董事長黃飛健表示,江蘇省內25所獨立學院大部分是母體高校投資,另有10多所高校的二級學院連戶頭都沒有就直接招生。因此,省內只有江南大學太湖學院2011年4月轉設為無錫太湖學院,其他25所獨立學院轉設進程緩慢。

在獨立學院發展改制方面,做的比較優秀的是隔壁的浙江省,尤其是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在18年已採用公費招生。這和浙江政府的支持有關,其在2016年發佈《關於支持獨立學院發展的若干意見》,將加大獨立學院財政支持力度,落實好獨立學院的"獨立"。

江蘇省在2017年12月,六部門聯合發佈《關於加快推進獨立學院規範發展的意見》,明確了省內獨立學院(省內25所)發展的4個方向。

南理工泰州科技學院未來更名獨立值得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