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請」區塊鏈10周年研究報告將發布,精彩內容搶先看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人大重陽”

本文大概

3000字,讀完共需4分鐘

「邀请」区块链10周年研究报告将发布,精彩内容抢先看

編者按:2018年,區塊鏈已經走過了10週年。儘管中國國內目前對虛擬貨幣交易場所整頓力度空前。不過從全球看,區塊鏈發展呈“脫虛向實”的趨勢。8月25日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將發佈《區塊鏈十週年:發展現狀、趨勢與監管政策研究》報告,歡迎讀者報名參加。本文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劉玉書根據該報告內容所撰寫的部分研究結論,由@人大重陽微信公眾號 獨家首發。

人大重陽研究報告 No.44

《區塊鏈十週年:發展現狀、趨勢與監管政策研究》報告發佈會

2018年,區塊鏈已經走過了10週年。近年來,“區塊鏈”這個詞熱度空前,爭議的聲音也越來越多。區塊鏈發展未來會出現何種危機?離開加密貨幣的區塊鏈發展得怎樣?前景如何?政府將如何監管?現在是進入區塊鏈行業的最佳時機嗎?當前區塊鏈領域都有那些機會?鑑於此,人大重陽研究團隊撰寫併發布《區塊鏈十週年:發展現狀、趨勢與監管政策研究》報告,邀請專家共同探討。相關信息如下:

主辦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

「邀请」区块链10周年研究报告将发布,精彩内容抢先看
「邀请」区块链10周年研究报告将发布,精彩内容抢先看

地點: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602會議室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大街59號文化大廈6層,人大東門往北100米)

「邀请」区块链10周年研究报告将发布,精彩内容抢先看

主持人:賈晉京,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委兼宏觀研究部主任

10:00– 10:10 引導發言

王文,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

10:10-10:30報告闡述

劉玉書,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10:30-11:10學術討論

王永利,前中國銀行副行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志峰,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處長

傅 明

,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區塊鏈技術與應用委員會執行秘書長

卞永祖,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產業研究部副主任

11:10-11:30提問互動

報名方式

1.電話報名:010-62516025-8039(工作時間週一至週五09:00-17:00)

2.郵件報名:發送“人大重陽研究報告 No.44-姓名-單位-職務-手機號”至[email protected],請務必將個人信息填寫完整方可認為是有效報名。

3.關注人大重陽微信號(ID:rdcy2013),留言“人大重陽研究報告 No.44-姓名-單位-職務-手機號”報名,請務必將個人信息填寫完整方可認為是有效報名。

「邀请」区块链10周年研究报告将发布,精彩内容抢先看
「邀请」区块链10周年研究报告将发布,精彩内容抢先看

區塊鏈十週年,走向脫"虛"向"實"

「邀请」区块链10周年研究报告将发布,精彩内容抢先看

近日,紅極一時的諸多涉虛擬幣的區塊鏈微信公眾號已被微信屏蔽內容。另外全國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也刊發了進一步開展虛擬貨幣交易場所相關整頓的通知。我國對依託區塊鏈的虛擬貨幣,或者假借區塊鏈名義發行的偽數字貨幣打擊力度空前。當前區塊鏈發展已走過了十年,脫離加密貨幣的區塊鏈發展如何?

一、區塊鏈網絡關注度下滑,參與主體為中年男性群體

根據百度搜索指數,區塊鏈的關注熱度在2018年1月達到頂峰,然後開始迅速回落,2月中旬開始逐步增加,到3月上旬出現高點,然後開始整體呈現下滑趨勢。通過對輿情分析,今年初的區塊鏈熱與比特幣的漲跌有關,3月關注熱度與兩會期間兩會的討論關係密切。但由於兩會期間政府整體呈現出審慎的態度,社會對區塊鏈的關注度也開始逐漸下降。政策和投資收益是社會對區塊鏈關注的重心。

另外,百度趨勢指數(7月)顯示,區塊鏈當前參與主體人群為中年人,30-39歲人群佔52%,40-49歲人群佔25%,20-29歲人群佔16%,50歲及以上和19歲及以下人群合計為7%。另外男性參與人群佔72%,女性佔28%。男性中年人群為當前區塊鏈參與人群的主體。

「邀请」区块链10周年研究报告将发布,精彩内容抢先看

二、區塊鏈脫"虛"向"實"明顯、未來兩年大量區塊鏈初創公司將面臨艱鉅考驗

全球看,區塊鏈發展呈"脫虛向實"的趨勢。據IDC數據,2018年全球區塊鏈市場份額中,金融業佔60.5%,製造業和資源行業佔17.6%,服務業14.6%,公共部門和基礎設施行業分別佔4.2%和3.1%。此外,據德勤2018年4月的統計,消費品業和製造業採用區塊鏈技術的速度最快。來自消費品和製造業約74%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公司處於區塊鏈開發的實驗階段或生產階段。

我國區塊鏈投資總體上也呈現向實業傾斜的趨勢。據統計(MIIT,國內數據源itjuzi.com),截至2018年3月31日,我國區塊鏈融資案例中,與實體經濟相關的案例最多,達65家。其次是金融行業48家,然後是各種互聯網平臺等。同時,截至2018年3月(MIIT),64%的公司處於天使投資階段、25%的公司處於A輪投資階段,9%的公司處於戰略投資階段,2%的公司獲得B輪投資。結合國際趨勢,預計未來數年區塊鏈與製造業和消費業結合會更為廣泛而深入。

根據我們2018年3月底通過對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相關數據統計,國內約42%"區塊鏈"公司是最近一年註冊的,主要集中在深圳市和廣州市。其中貴州最近1年成立的區塊鏈公司佔本省相關公司的93%,廣州佔88%,山東佔80%,浙江和江蘇分別佔78%。結合上述我國區塊鏈投融資情況,預計未來兩年大量區塊鏈初創公司將面臨"斷糧"危機,競爭烈度會越來越大。

三、各國企業對區塊鏈技術投資態度較為審慎

據德勤2018年3-4月對中、加、法、德、美、英和墨西哥1053名企業高管的調研,各企業高管認為對區塊鏈投資最大的障礙是監管問題(包含監管政策等)和項目的可執行性,分別佔39%和37%。其次是安全問題、投資回報率不明確、相關技術和技能缺失等,各佔35%、33%和28%。另外,有22%的高管認為沒有迫切需求當前需要使用區塊鏈技術,22%的高管認為缺乏創新性,還有20%的高管認為當前技術還不成熟。

「邀请」区块链10周年研究报告将发布,精彩内容抢先看

四、計算力是區塊鏈發展瓶頸,當前區塊鏈的應用在安全性、低成本和易用性方面難以兼顧

區塊鏈是一個從"碼農"推向世界的技術創新,技術性價比本身是制約區塊鏈技術市場化推廣的瓶頸。當前全球"去中心化"作為區塊鏈的核心優勢已在過去十年中被不斷強調。但區塊鏈技術發展至今,由於受計算力的限制,我們發現依然存在一個三元悖論:去中心化的區塊鏈設計中,立足於現有的計算能力限制,安全性、低成本、易用性三者只能兼顧其二。在中本聰2008年的論文中就提出了使用分佈式核算和存儲,脫離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機構,構建任意節點的權利和義務都是均等的架構。理想的區塊鏈是需要系統中參與計算節點共同維護的。這就會引發一個問題,在參與者計算力能力存在差異的情況下,如何保證區塊低成本、高安全性和易用性?要解決這些問題一個比較可行的辦法就是請服務商(中介)進行委託管理,或者直接使用區塊鏈服務商的平臺。這也是為什麼各大公司都在爭搶區塊鏈項目開發先機的原因——搶佔區塊鏈平臺市場。

五、區塊鏈實業化過程中與物聯網和邊緣計算的融合發展趨勢明顯

據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統計報告,2017年全球物聯網設備數量將達到84億,比2016年的64億增長31%,而全球人口數量為75億。2020年物聯網設備數量將達到204億。在物聯網市場需求高速增長的同時,新的計算力創新服務需求也隨之擴大。根據IDC預測,到2020年,全球將有約500億的智能設備接入互聯網,其中主要涉及智能手機、人體穿戴設備、個人交通工具等,其中40%的數據需要邊緣計算服務。邊緣計算有著強大市場潛力,也是當前各服務商爭奪的熱點。

從當前發展看,邊緣計算與區塊鏈融合是物聯網下一步發展的大趨勢。一是邊緣計算為區塊鏈在物聯網中的應用提供了平臺支持。物聯網設備具有較低耗能、受地域分佈限制等特點。物聯網終端設備有限的計算能力和可用耗能是制約其區塊鏈應用的重要瓶頸,但邊緣計算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另一方面邊緣計算與區塊鏈融合能提高物聯設備整體效能。但是,這一發展趨勢依然還有系列問題有待解決,如區塊鏈技術與物聯網的結合面臨服務託管、計算性能、響應時間和海量存儲等方面的挑戰;需要應對服務商可信度、認證安全和法律監管缺失三大風險等。這些問題不僅僅是區塊鏈融合物聯網和邊緣計算過程中會出現,在區塊鏈與其他實業融合過程同樣會產生,因此對區塊鏈實業場景應用項目評估時,需要慎重考慮。

六、區塊鏈在我國工業物聯網建設、智能製造升級的應用過程中需要注意三個問題

在我國整體產業轉型的浪潮下,隨著智能製造的升級和工業互聯網體系的廣泛應用,可能會出現全新的商業模式。區塊鏈與實業的結合與我國"數字化"的趨勢一致,我們認為這一融合過程,當前需要注意三個問題。

一是算法和物理設備權責體系如何界定?以往的權責體系主要落腳到實際物體上。但按現在的發展趨勢,物理設備逐步演化為算法的執行單元,而決策系統與終端本身開始分離。例如裝載優步自動駕駛系統的沃爾沃汽車撞死行人後,是自動駕駛控制算法提供商的責任還是沃爾沃汽車傳感器的責任?當前軟件服務和硬件供給已產生明顯的分離趨勢。但相應的監管、權責標準卻並不清晰,與之相關的利益報酬機制也不明確。這會直接影響智能製造的升級和發展。

二是智能製造標準制定思路是否應該轉變?技術高速發展導致很多標準制定出來就已經滯後於現有技術發展。特別是在基於區塊鏈的智能合約體系大面積滲透的驅使下,各國政府都面臨類似問題。在面向未來的智能製造發展中,是否可以將標準制定權放回市場,讓其在技術發展競爭中自然產生呢?什麼技術標準需要由市場決定?什麼標準需要由政府主導?需要有更明確的界限。

三是5G會給邊緣計算、區塊鏈和物聯網帶來什麼衝擊?5G是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簡稱,理論上5G下載速度能達到1.25GB/s(實際速度有差異)。基於5G的基礎網絡通信體系會引發什麼樣的技術連鎖反應?當前依然是未知的,在政策層面更是需要謹慎觀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